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在裸奔。我们的手机经常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号码打进来,这些人通常不怀好心。一些人还利用“黑卡”发垃圾短信,大肆行骗,组织实施恐怖活动,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生活,威胁到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彻底整治“黑卡”,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日前,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印发了《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并要求电信运营商积极行动,到今年底实名登记电话卡须达9成以上。
对于这次专项整治行动,我拍手叫好。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饱受“黑卡”的困扰,不少人还上过“黑卡”的当,被骗去钱财。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电话诈骗发案30万余起,群众被骗走100多亿元财产。而由于这些号码未进行实名登记,即便是受骗上当者及时报警,追查起来也十分困难。
叫好归叫好,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手机实名制实施这么长时间了,“黑卡”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消灭“黑卡”真的这么难吗?就此事,我曾问过不少人。
一位在运营商工作的朋友告诉我,“黑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原因是受利益驱动所致,不从源头上找问题,铲除滋生“黑卡”的土壤,就无法连根拔起。尤其是在今天,人口红利消耗殆尽,运营商对“黑卡”通常睁只眼闭只眼,并不想赶尽杀绝,这也给了“黑卡”生存空间。
这位运营商朋友说,手机实名制推行起来困难重重,尤其是一些报刊亭以及零售小摊,他们代售电话卡明显存在违规操作。为了省去麻烦,他们通常不验证身份,交钱就能购买手机号。有数据显示,目前这样不规范的渠道网点多达数百万家。而运营商为了发展更多用户,又离不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销售网点。于是,运营商的实名制政策,就陷入了一个悖论之中。
既然运营商放任“黑卡”,那么相关部委的铁腕整治,就显得十分必要。据悉,从今年2月1日起,国内三大运营商以及虚拟运营商的各类营销渠道,在为用户办理电话入网手续时,将不得采用人工录入方式,必须通过联网进行公民身份核对,实现系统自动录入。而从9月1日起,各类渠道网点还要全面配备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核验用户身份信息。
不难看出,相关部门这次动了真格,要打一场歼灭战。不过,既然想消灭“黑卡”,为什么只要求90%以上的用户实名制,而不是100%?这是否意味着,将来还允许有10%的用户不登记信息?有网友说,有关部门真够“人性化”,大方地给电信运营商及不法分子留下10%的操作空间。如此一来,运营商又能找到各种借口,而不法分子则有恃无恐,继续干伤天害理的事。
事实上,要铲除“黑卡”,实施起来不存在难度,也不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只要提前向用户发出通知,给他们一定的操作期限,让他们在就近网点办理实名登记,相信没有人会对着干。而运营商要想关闭不具备资质的渠道网点,更是举手之劳。对“黑卡”斩草除根,非不能,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