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

2015-05-14 11:00申建军
前线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心科技

申建军

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本文围绕这一战略任务作如下思考和建议。

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主要目标

首先,我们从国际通行的理念和标准来看国家创新中心的主要标准。

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在目前还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并无统一的和权威的标准。但从国际认可的程度上看,一般把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德国慕尼黑、加拿大多伦多等看作较为成熟的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经过对这几个城市的分析,可以看到他们大体都具备以下8个基本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二是拥有高研发能力的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三是拥有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域,为产业研发提供创新平台和空间条件;四是具有便利快速的对外交通联系;五是拥有较强对外经济联系和广泛的全球市场;六是集聚一大批多样化高层次创新人才;七是具有发达的科技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能力;八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除了以上情况外,这些城市的政府在扶持科技研发事业和产业方面都有所作为,以降低地价、适当减税、改善基础设施及提供项目、订单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支持了科技创新。从以上创新中心城市共同特点看,实际上不外是与科技创新有关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金融、中介和市场的聚集和突出综合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产学研金介用”这几个方面要素的聚集区的形成。西方的理论界也是这样认为的,如美国著名科技类杂志《连线》在2000年第一次提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概念时,认为构成这一中心的要素有4个:地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培训熟练工作人员或创造新技术的能力;能产出专业知识和技术,促进经济稳定的老牌公司和跨国公司及其影响力;公众创办新企业的积极性;获得风险投资以确保好创意成功进入市场的可能性。2001年,联合国又在《连线》阐述和对科技创新中心的评选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成长中心”概念,定义为“众多的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和风险投资集聚在一起的地区”。

其次,从我国国情出发看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国情是正在从“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领跑者”迈进,但与发达国家和城市相比较,在高端经济结构和市场方面目前还不占优势。在总体经济增速换挡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建设若干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以“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替代低端和中低端结构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上海、广州、深圳等较有条件的城市已相继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或成为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至少要成为创新型城市。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提出的创新型城市试点办法中提出的要求,构成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是: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而且在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产业、科技惠民及创新环境等方面都有具体指标要求。

综合国际通行标准和我国国情,特别是首都要治理“城市病”和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市情,北京市在向建设国家科技中心方向迈进的过程中要以以下几方面为基本目标:一是实现产业结构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转型升级,大幅提升高新技术及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二是进一步增强中央和地方高校、科研院在当地科技创新中的源头作用。三是进一步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要素聚集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四是拥有一批在世界市场上有影响力的骨干科技企业和活跃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五是集聚一大批多样化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六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与科技金融产业。七是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八是营造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

还可以从国际通行的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收益三方面看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目标,那就是:在创新能力方面,专利数和科技公司指数还要大幅跃升:在创新环境方面,金融公司、文化公司、政府公共服务及跨国公司联系度等指标也要大步推进;在创新收益方面,人均GDP更是要在创新驱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

总的说,首都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就是要以全面创新驱动作引领,使经济结构向“高精尖”方向转型升级,围绕科技产业链重构创新链。以高端、高效、高辐射、微消耗的产业特征改造和推进总体经济进步,以“政产学研金介用”等创新链要素的再集聚和发力引领国家科技进步的潮流,集首都及周边地区各方面力量共同追赶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大趋势。

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途径

尽快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向“高精尖”方向的全面升级需要尽快着手办这样几方面工作。一是明确主导产业,对全市产业布局及空间规划进行全面调整。中关村示范区是首都高精尖产业的重要载体,有必要扩大中关村的空间范围和政策覆盖范围,实现“一个园区,更多中心”,使示范区的产业结构向全市推广。细化和落实“641”产业布局(6大优势产业集群、4个潜力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高端化),以优先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领域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新的产业结构。在疏解非核心功能布局的同时,以“腾笼换鸟”的方法重新布局“高精尖”的产业格局,在整体城市功能上突出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和做好服务。二是突出创新驱动,增强科技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支撑作用。近年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全市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一直在上升,到2013年,仅中关村示范区对全市GDP的总量贡献率就达到21.7%。但要看到2013年中关村研发经费投入仅为1.5%,按国际通用的衡量企业创新能力标准,还处在中等偏下水平。所以,加大研发投入以增强科技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支撑作用还有很大空间。目前需要尽快着手的不是扩大现有科技产业的规模,而是提升其生产效率和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企业内部要加大投入。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促其率先升级,然后带动整体结构的创新升级。三是运用市场机制,推动首都创新驱动的产业链、创新链的重构和协同创新。如何把有效资源聚焦在重点上,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利用市场机制,形成集群创新,协同发展的产业联盟是其中方法之一。要借市场机制使创新所需要的“政产学研金介用”等几个方面组织起来,形成新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创新和共同开拓市场。进一步发挥首都强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使他们与企业和科技金融、中介组织等组成大联盟,与地方创新组织有效对接,将有效地推进经济结构升级和形成新的创新生态。引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政府要转变职能,依照市场规律创新投入模式,扩大对重点产业的引导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中小型企业创新。坚持高端引领,以服务求合作,以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力求发展。

优化首都科技创新环境。首先要优化科技创新政策及机制环境。使中关村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政策向全市覆盖。拓展市场机制,实现中央、地方、国有、民营、外资等科技资源的融合发展。其次要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要主动创造、扩大及优化有利于各种创新要素的聚合与聚变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采用环境吸引、市场吸引和人力资源吸引等新的方法,使全球高端人群、创意、项目、机构和资金等在首都聚集。第三是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环境。促进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资源、金融资源和市场资源。在人才资源方面,要为创新创业人群服务,鼓励他们在首都发展及为其创造条件,在疏解人口的过程中对他们给予照顾。特别是在吸引国际创新人才方面要加大力度。在金融资源方面,以“天使基金”及创业板、新三板、新四板等活跃的金融渠道为创新创业铺路,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难问题。还可支持建立民营的科技银行、科技担保和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机构。加快“科技创新券”等政策的推出和实施。在市场资源方面,主要是要在首都建立世界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以科技创新特区的方式,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国际化。在国内要加强科技成果的示范应用与推广,以及建立科研项目的竞争机制等。第四要优化科技创新人文环境。在首都优化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形成万众一心,共同创新或支持创新,形成以科技创新支撑首都全面发展的理念。

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集全市之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目前着手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建设好创新服务平台。一是要建造新型的科技服务业。这是提升首都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科技服务业中,大致可分为科技信息、科技设施、科技贸易、科技金融、科技中介和企业孵化器等多个系统。应当将科技情报、物流、培训、会展、交易及科技基金、风险投资、商业融资等多方面原有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划入科技服务的大类进行统筹规划。在明年将要出台的“十三五”规划中,要突出科技服务业在首都整体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是要打造创新条件平台,深化原有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实验条件、仪器设备、科技成果和人才培训等创新资源的互联共享,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及促进产业联盟建设等实现协同创新。在推出创新企业、创新品牌方面,也是科技服务的重点之一。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推出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产品品牌拉动总体的新格局。在首都也要盯住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着力进行服务、宣传和推介,使之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一是建议设立统一的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指挥中心。我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目前仍存在多头管理,政策、资金、项目分散的情况。这种情况亟待改善。建议学习深圳市已建立的创新委员会,将发展改革、科技、经济、科技园区等各部门和方面的管理整合起来,实现了一个平台为科技创新服务。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体制模板之一。二是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在“依法治国”精神的指导下,克服政策碎片化等不足,全面转向以法律的严肃性、整体性为科技创新服务。三是建议以科学的顶层设计将建设首都科技创新的任务与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任务统一起来。科技创新需要协同,区域的协同是非常重要的。协同创新主要在于创新链的扩展与合理的分工协作,要认真筹划,统一部署,整合力量,扬长避短,协力创新。所以,把首都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不只是北京市自己的任务,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跳出北京看实现建设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才能全面实现和实施这一宏大的任务和战略构想。

(作者: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高 斌

猜你喜欢
中心科技
笔中“黑科技”
Task 1
Task 1等
科技助我来看云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科技在线
先定中心后搭配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