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嵘
如果你在金庸小说中的神龙教或星宿派的门下混饭,那么武功可能是次要的,你要学会诸如“教主文成武德、泽被苍生、寿与天齐”,或者是“中兴圣教、一统江湖、千秋万载”的肉麻话,才能混得如鱼得水。在这里的规则就是会吹大法螺,勤练武功可不管用。
标准的契约理论告诉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应该实行客观绩效考核制,但如果教主对弟子的考核是忠诚度这样很难量化的指标,那么拍马屁就尤为重要。在这种机制下,勤奋练功的弟子便备受挫折,而擅长拍马屁的弟子就格外受宠。长此以往,马屁精就会成为主流。
经济学上的“格雷欣法则”其实说的就是这回事:当市场上有好几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各自成色不同,但购买力却相同,这时成色好的(良币)就会被留在手头,而成色差的(劣币)就会被花掉。每个人都这样做,结果市场上良币被藏起来了,到处充斥着劣币。晚清的时候,铜钱越铸越小,成色越来越差,到了清末,情况严重到抓一把铜钱撒到水缸里,钱竟然会漂起来,这可不是什么纳米新技术。国家到了这个地步,离完蛋肯定不远了。
在社会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当第一个马屁精跳出来说,我的亩产有一万斤,另一个马屁精接着说,我亩产有两万斤,又有一个声音说,我十万斤……在格雷欣法则下,吹牛的底线不断被打破,脸皮厚者最终淘汰诚实者。
不过在汉文帝等一些时代出现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经济学家称之为“反格雷欣法则”。汉文帝登基的第五年,宣布放开铸币权,也就是大伙都能造钱币。铸币者为了能把自己的钱币卖出去流通使用,都愿意铸造成色较佳的钱币。在利润的诱导下,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钱币的质量就和其他商品一样,会越做越好,而劣币遭到市场的淘汰。有人曾把秦汉各个时期的钱币做了比较,发现在汉文帝放铸政策时期,钱币质量最佳。
为什么有时劣币能淘汰良币,而有时良币能淘汰劣币?答案很简单,当一种产品或行为只需对上负责时,无论是武林教主还是皇帝,其结果肯定是钱币越铸越小,法螺越吹越大。而当产品或行为必须面对市场竞争时,则会显现出优胜劣汰的趋势。
汉文帝的放铸政策,其实回答了一个困扰中国数千年的问题:官员和钱币是同一回事,因此只有用更民主的方法(市场竞争),才能让称职的官员淘汰不称职的。
好在武侠世界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各大门派不断地厮杀火拼,马屁虫很可能被对手一巴掌打死,师父宠爱固然重要,保命更是迫切。所以神龙教主、星宿老仙门下的公务员弟子靠着马屁,呼风唤雨的日子也没能过上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