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超级访问铺设中拉“轨道”

2015-05-14 16:53蒋涛郭金超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中拉秘鲁拉美

蒋涛 郭金超

5月17日至2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完成了一次“环球十万里”的外交之旅。这次对巴西、哥伦比亚、秘鲁、智利拉美四国的正式访问历时13天,加上经停国,李克强此行走访6个国家、7个城市,行程5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周还多,是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历时最长、路途最远、途经国家和城市最多的一次出访。

如果从中拉关系的整体视角来看待此次访问,这更是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7月访问拉美并提出构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和“1+3+6”务实合作框架后,中国国家领导人对拉美的又一次“超级访问”。

从“超级推销员”到“售后监督员”

当地时间5月20日上午,李克强在巴西第一大城市里约热内卢乘坐 “面包山”号渡轮,并在船上同中巴企业家代表座谈。

蓝白相间的“面包山”号渡轮虽以这座城市的著名景点“面包山”命名,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造”。凭借着“船体稳定性强、速度快、舒适度高、噪音低,船舱内还统一配备空调,室温保持在24摄氏度左右”等硬件设备和超强的交付能力,来自中国中海旗下的一家造船厂拿下了订单。今年3月,载客量达2000人的“面包山”号渡轮举行了首航仪式。而另外6艘同级渡轮预计今明两年陆续交付,参与明年里约奥运会的服务工作。

在“面包山”号渡轮,李克强发出“总理之问”:“这艘船装修的精度,使用的材料,我在国内没见过,为什么在国内你们生产的船就不如在巴西生产的呢?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啊。”

“生产这艘船的中国企业告诉我,因为他们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市场竞争太激烈,对方的要求高、标准高,而在国内,一些事情拍拍肩膀就过去了。”李克强自己回答说:“所以要让我们的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去公平竞争,这样才能提升中国装备制造的水平和质量,才能使中国产业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来自巴西航空、矿业等大企业的负责人还在渡轮上参加了一场李克强主持的中巴企业家对话会。在听完中巴企业家的发言后,李克强指出,政府要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加强合作,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金融机构应为产能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政府要为双方贸易提供便利化服务和安全保障。对于李克强提出的第三点建议,巴西外长维埃拉当场表态将认真研究,“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在乘坐参观“一艘船”前,李克强当天在里约的行程还有参观了“一列车、一场展”。在里约州州长佩藏等多位巴西官员的陪同下,李克强还体验了中国产地铁列车。据悉,里约已向中国订购了604辆地铁和城铁列车,近期中方将向巴方交付90辆地铁列车用于奥运专线。

自就任总理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在国际场合推销中国装备的李克强,这次又为中国装备搞起“售后调查”,向巴方客户仔细了解他们对中国产品的满意度、产品改进空间等。在与巴西里约州州长、里约州交通厅厅长等人交谈时,李克强又根据对方需求,现场同意与在里约开展设立盾构机生产厂,进行地铁列车或轻轨生产线等合作。他表示,不但要建列车的生产线,还要建维护厂,做好维修保养服务,并帮助巴方培训相关的技术人才。

从里约地铁出来后,李克强又赶赴里约民港码头参加“一场展”——中国装备制造业展览的开幕式,再一次为中国装备“站台”。

装扮一新的民港码头“中国味”十足。室外展区里,中国制造的起重机、挖掘机等重型机械高擎臂膀;而在室内展馆,中国高铁、核电、运载火箭模型和新能源汽车等依次排列。据介绍,30家国内知名企业参加了包括铁路及轨道交通设备、电力装备、通信设备和信息技术、石油石化设备、汽车等在内的十大板块的展示,其中许多已在巴西或拉美进行投资。

实际上,2015年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官方推动产能和装备“走出去”的力度持续加大。除了两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作出相应部署,李克强还在今年4月主持召开了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

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15日在北京发布《拉美黄皮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14—2015)》,其中援引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201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称,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拉美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因此,拉丁美洲很多国家日益重视加强对华合作,以搭上中国经济增长的“便车”。而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对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拉美地区更加青睐,将对拉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视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参与全球生产链重组的重要战略选项。

在巴西短短的两天里,李克强会见了巴西总统罗塞夫,两人一起见证了中巴35项总额270亿美元合作协议的签署。

5月20日上午,李克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参观体验中国产地铁列车时强调,深化中巴互利合作,打造中国装备制造的黄金名片。里约热内卢已向中国订购了604辆地铁和城铁列车。摄影/本刊记者 刘震 图片编辑/陈俊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所所长吴洪英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全新阶段,在李克强等领导人的强势“代言”下,中国与拉美开展优质产能合作的模式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宽、步伐不断加快。

中拉经贸期待3.0合作时代

当地时间5月19日中午,李克强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出席中巴工商界峰会。在致辞中,李克强提出中拉产能合作的3×3合作模式,冀以产能合作为突破口,推动中拉合作转型升级,打造中拉合作升级版。这意味着,中拉产能合作的3×3模式正式出炉,即共建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实行企业、社会、政府三者良性互动;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

中国总理此时提出中拉产能合作,或可从中拉经贸数据窥见端倪。在连续多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后,中拉贸易额的上涨却在2014年却出现了“急刹车”,增速明显放慢。官方统计显示,2014年中拉贸易额为2636.39亿美元,仅比上一年增长0.791%。

“在中国与拉美一些国家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李克强总理此访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如何在新的情况下,采取新的措施,促进双边贸易的增长。”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员徐世澄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李克强此次提出的中拉产能合作的3×3模式,被观察人士视为中拉形成优进优出贸易结构的重要布局。

中国拉美学会副秘书长唐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3×3合作模式意味着重塑中拉贸易产品空间,即在原有的具有优势的产业的基础上,注入物流、电力和信息三大新通道,为产品转换引入动力剂,为产业升级创造出新空间;在这一过程中,采取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政府调控的三者良性互动,而在为这一过程解决关键的融资问题时,拓展基金、信贷和保险三条渠道。

“三大通道、三大主体和三条渠道可以实现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如同许多个原子裂变,从而爆发出具有几何基数效应的巨大能量,既可以为中拉产业升级、产品空间优化乃至经济转型提供可持续动力,又能为中拉贸易结构的优化和结合提供强劲黏合力,促进中国与拉美形成优进优出的贸易结构。”唐俊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为,3×3合作模式是中外经贸2.0合作时代的升级版,“1.0时代是资源能源矿产合作,2.0时代是产能合作,为制造业和大项目走出去的阶段,如未来中国的服务、金融‘一条龙出去了,就到了3.0阶段”。

在提出3×3合作模式时,李克强为中拉产能合作带来了一项“大礼包”,即中方将设立中拉产能合作专项基金,提供300亿美元融资,支持中拉在产能和装备制造领域的项目合作。

在秘鲁从事中拉贸易多年的巴科认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将破除制约中拉合作的资金瓶颈,对于双方企业开展相关产能项目合作“是一项重大利好”。此举将基金、信贷与保险作为三条融资渠道,是在融资平台方面的一个创新。

李克强此访中,中拉未来合作的一项重点工程取得进展:中国同巴西、秘鲁决定共同开展“两洋铁路”可行性研究,并一致同意加快三方联合工作组工作进度。

“两洋铁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横跨巴西和秘鲁,且需跨越世界最长的安第斯山脉。2014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拉美时,首次提出“两洋铁路”概念。习近平在与巴西总统罗塞夫举行双边会谈时还强调,要推动两洋铁路建设尽早取得实质进展。

“启动可行性研究,标志着两洋铁路获得实质性进展。”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江时学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他看来,这条铁路一旦建成,中国从巴西进口铁矿石、大豆等商品将有新的物流路线,不必都经过巴拿马运河,有利于提高运输速度;巴西则可因此加强与亚太地区的互联互通,降低运输成本,刺激出口。

巴科则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两洋铁路投资额预计100亿美元左右,该项目将利用中国的融资和技术连接巴西和秘鲁两个新兴经济体,这意味着中国铁路领域企业将获得大好的发展机会,从而推动中国装备和技术进一步“走出去”,而巴西和秘鲁也将借此项目推动国内工业化进程,提升各自在拉美地区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地位。

不过江时学也提醒,“两洋铁路”途经领域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还需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一旦这些问题能得到妥善处理,“两洋铁路”就将成为中国铁路等装备“走出去”的“金名片”。

 “中国威胁论”明显消退

早在16世纪中叶,著名的“中国之船”就曾满载瓷器和丝绸,抵达墨西哥阿卡普尔科。虽然相距遥远,但中拉交流未被太平洋阻隔。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中拉人文交流研讨会时指出的:“中拉跨越浩瀚太平洋的文化共鸣,是联结彼此人民的心灵纽带。”

在李克强此次的拉美四国行程中,三站都安排了人文交流活动,分别是:在哥伦比亚出席中国-拉丁美洲人文交流研讨会,在秘鲁出席中国—拉丁美洲文明互鉴系列活动,在智利参加“中国文化年”相关活动。

中国和上述三国分别是亚洲和拉美的文明古国,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诺贝尔奖得主马尔克斯、聂鲁达等拉美作家的作品为中国民众熟知,发端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了莫言等一大批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麦家等中国作家的作品也被翻译成西班牙文,在拉美国家受到追捧。正如莫言22日在马尔克斯故乡波哥大演讲时指出,自己当年想好的见到马尔克斯时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先生,我在梦中曾经与你一起喝过咖啡,但哥伦比亚的咖啡里面,有点中国绿茶的味道。”

在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副主任郭存海看来,中国和拉美地理距离遥远,价值体系存在一些差异,扩大对彼此的认识、了解和理解,就变得愈加迫切和重要。

“中拉关系的发展,既需要产能合作等经贸措施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人文交流的‘软助力。”郭存海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还建议,当前亟须建立中拉文明对话机制,加大顶层设计力度,以便从整体上引领中拉文化关系的发展,增进中国和拉美各国之间的理解和认知,以文明对话作为中拉政治和经济关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软基础。

当地时间5月23日,李克强还专程出席了在秘鲁首都利马举办的中国—拉丁美洲人文交流互鉴系列活动。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秘鲁考古、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中,陈列着的一件件雕塑、陶器等文物,展示着查文文化、印加文化的魅力。馆内另一隅,正在举办的中华文明起源图片展,展现仰韶文化、红山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壮大,讲述了中华文明最初的“满天星斗”从多元分散逐渐走向一体的过程。相距几万公里的中华文明和拉美文明,在秘鲁跨越时空握手。

“不同文明也有一些共同的理念。”李克强欣赏同时期中秘两国文明后说,如三星堆文化中的图形与查文文化的雕刻图形有相似之处;又如中国和秘鲁都是农业文明发源地,中国的小米与秘鲁的玉米、马铃薯间的交换传播,养育着人类成长,这是中秘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在与两国文化界人士现场交流时,一位秘鲁作家说,秘鲁的土语词汇、安第斯山区的音乐等与中国的语言、音乐有许多契合之处,我们就像“老乡”一样。

“中国已成为拉美国家对外合作的优先目标,在拉美地区的舆论场,‘中国威胁论明显消退,让位于‘中国伙伴论和‘中国机遇论。” 徐世澄说。

在中国,5月13日,由郭存海发起成立的“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首次以青年学者和与在校学子为主体进行的中拉学术对话活动——首届“中拉青年对话会”。与会的40余名中国和多个拉美国家的青年学者及留学生,面对面地沟通了对中国和拉美的相互印象,了解对方对于自己国家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并对中拉合作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讨论。

去年7月,习近平在访问拉美时宣布,未来5年内,中方将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以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邀请1000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党领导人赴华访问交流,并于2015年启动“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中方倡议于2016年举行“中拉文化交流年”。

郭存海指出,文明对话也是中拉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和“理想共同体”的基础。共同体的构建必然基于相互了解和理解,精神的相互认同。

猜你喜欢
中拉秘鲁拉美
中拉媒体人共话“命运共同体”
建立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数字中枢的构建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研究
第十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举行
秘鲁柑橘将免税进入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