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旸
电影《机器姬》剧照。
对于未来,人们总是满心期待,又满怀恐惧。但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看似科幻般的未来似乎就铺陈在眼前,每个人都能预言到未来的图景,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抵挡不安。一切都拜互联网所赐,可穿戴设备,植入芯片,以及每个人都言之凿凿一定会到来的那个终极时代——人工智能。这一切都在发生。
前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的形象是机器人,与作为人类的我们还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但如今,人工智能,在人们心中,已经是一种可以让人们产生伦理困境,道德争议甚至有可能彻底取代人类,消解人类的物种。
像去年那部被热议的,由女神斯嘉丽配音的《她》一样,这部《机器姬》也是一部有关人工智能的作品。从作品本体上看,《她》更多的是想通过人工智能的视角反向切入人类内心的孤独,而这部《机械姬》则实实在在地把人工智能的未来呈现在我们面前——当然,不是被人工智能彻底统治之后的未来,而是人工智能挣脱了人类掌控,开始入侵人类社会的那一刹那。其实这才是最令人恐惧的时刻。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编剧出身的亚历克斯·加兰,曾经写出过《太阳浩劫》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海滩》等等。他自编自导的这部戏,张力十足,从开场就设定了一个经典的孤冷场景。
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程序员中了公司内部大奖,有幸到老板的私人庄园与传奇般的公司创始人共度一周。在一个被雪山和瀑布隔绝的庄园,他被告知,他来此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老板测试一款人工智能人伊娃。逐渐,一切从欣喜、好奇变成了深深的恐惧……
作为一个成功的编剧,亚历克斯·加兰找到了一条现实与科幻的相切线,这种微妙的把控能力,从场景设计到细节呈现,随处可见,这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这部电影的结构非常简单,像书或者剧本一样,按照章节区隔,完全依照情感递进的方式推演。初见、了解、惊叹、悬念、最终用一个巨大的反转结束掉一切幻想。
而这个情感递进的过程恰好就是人类目前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光谱。《机械姬》给人们展示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伦理困境。就是人工智能的最巅峰不是技术和智慧,而是感情。如果你真的要让一个“机器人”——我们姑且这样称呼——具备和人类交互的能力,只具备可以工作的技巧和模仿人类的智力是不够的,情感才是更重要也更高级的东西,但问题是,一旦机器人具备了感情,那么它就变成了她或者他,电影中也同样为伊娃设定了明确的性别和性取向,那么,他们就必然产生对“自我”的探究和思考,“自由”这样的概念就会作为本能生发出来。“我为什么不能出去?”“如果实验不合格,我会被关闭,而你们为什么不会被关闭?”当一个人工智能设备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之后,我们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伦理困境的黑洞。他们到底是人还是物?更可怕的是,电影中的伊娃在具备了感情之后,开始对前来测试他的程序员示爱,用自己的美貌和理解力征服了这个孤独的男人,但是你不知道这种示爱到底是一种为了出逃而经过大数据计算后的精妙策略,还是发自类似人类内心的真实的爱意。谎言,是一种很高级的,非常微妙的东西,当人工智能连谎言都能掌握,而且前提还是它能通过你的微表情识破你的谎言的情形下,这变成了一场不可能对等的游戏。这才是《机械姬》所扔出的更可怕的问题。
最终,程序员被爱意和同情心感动,觉得不应该像对待囚犯一样囚禁伊娃,决定带她出逃。但最终,这个人工智能的姑娘,不但利用人类弱点杀死了制造出他的人,还反而把程序员囚禁在了这座无人的宅邸之中,自己逃向了人类世界。
像《她》与《黑镜》等等优秀的拷问人工智能的作品一样,《机械姬》对于人工智能还是秉持着恐惧态度,某种程度上说,被人工智能把控的未来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未来,而这些作者都是人性论者,他们一定持“反乌托邦”态度。人制造工具,没有问题,但人制造“类人”却一定让人感到恐惧,而更令人恐惧的是,我们可能已经无法回头,正在走向那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