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霖山
游子奔丧
坐落在城郊外的“回归”殡仪馆里,大清早就驶进了一辆白色轿车。车门开处,下来了一位老人和一位中年人,两人都臂戴黑纱,满脸悲哀神色。老的年逾七旬,满头银丝,但精神矍铄;中年人三十挂零,皮肤黑红,有点像外国人。
他俩下车后就脚步匆匆地朝一间设了灵位的房间走去。工作人员拦住问道:“请问二位找谁?”
老年人急忙回答:“我们刚从台湾过来,特意为死者奔丧来的。”
工作人员又问:“死者是谁?”
老人沉重地吐出三个字:“区—爱—乡!”
工作人员顿时大吃一惊:“区爱乡?不也是位台胞吗?”
中年人连忙点着头:“是的,是的!”
工作人员朝对方投去疑问的目光:“你们是他的什么人?”
“我是他的儿子,儿子!”中年人抢过话头回答。
“这就奇怪了!”工作人员颇感意外:“区爱乡老人不就只有一个儿子叫杨伟,正在里面为老人张罗后事哩!”
老人便赶紧插上了嘴,解释道:“杨伟是区爱乡的干儿子,这是他的嫡亲儿子,叫区永光。”
工作人员还是满腹疑团:“为什么在办理死者的有关手续时,所有的填报表上都是杨伟的姓名,而没有出现他嫡亲儿子的名字呢?”
“惭愧,惭愧。”区永光便露出满脸羞愧之色。
老人急了,跺着脚回答:“一言难尽啊!这可是一时半会解释不清楚的,请让我们先进去与杨伟见个面吧,不就什么都明白了。”
工作人员见状,只好将他俩引进了灵堂。
佩戴黑纱的杨伟与这两位客人见面后,同样颇感意外。老人便笑着提醒道:“小伙子,素昧平生,今日萍水相逢。我们虽然没见过面,可老朽是区爱乡在台湾时最要好的朋友,与区爱乡老兄生前通过不少电话,对你这位年轻人广施博爱的善举非常了解,不胜感动!”
杨伟似乎猛然回忆过来了,激动地喊了起来:“您老就是我义父生前经常念叨的立夏大叔?”
立夏老人便赶紧点着头:“老朽正是立夏。”随即扭过头,指着自己身后的同伴介绍道:“杨伟,这位就是我大哥的儿子区永光!”
杨伟于是跨前一步,紧紧握着对方的双手,重重地抖了抖,亲热地喊出了一声:“大哥!”
区永光顿时热泪滂沱而出:“伟弟,难为你替我在老父前尽了孝,永光可是没齿不忘啊!”
杨伟微笑回答:“大哥,一家人就别说两家话了。你是老人家的儿子,我也是老人家的儿子。彼此彼此,为何客套起来了?”
这时,工作人员突然又引来一位报社的记者,向他们三人介绍道:“这位记者是特意来采访杨伟与这位台胞老人感人至深的父子情结。这会正好机缘巧合,双方都凑在一块,刚好畅叙一番。”
记者便拍手叫好:“难得,难得。”
立夏老人当即毛遂自荐:“看来这台戏还得由我来唱主角。”
记者奇怪道:“你在海峡彼岸,怎么能详细知道这边的情况?”
立夏老人哈哈大笑:“我刚才说过,爱乡大哥生前在大陆经常与我通电话,总把发生在他身边的感人事情详详细细地讲给我听,让我装了满满一肚子哩!其中大都是讲杨伟广施博爱的感人善举。”
记者于是笑呵呵地催促道:“那就请大伯详细道来!”
忘年之交
12年前,台湾退休老兵区爱乡夫妇从台湾回到海滨市定居。当时,这位老人将在此间买房的巨款从台湾汇到了本市一个远房亲属账户上。后来双方发生矛盾,亲属不愿透露密码,老人拿着存单无法取款,顿时陷入了窘境。
时值工商银行海滨市支行大堂经理杨伟了解到这位台胞的困境后,便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利用休息时间,来到了区爱乡夫妇的住所,在居委会的协助下,找到了这位老人的亲属,做了几番思想工作后,终于打开了对方的心锁,解决了这位台胞的存款问题。而后,杨伟又利用业务时间,多次陪同老人到外资银行,帮助老人办妥了繁琐的手续和跨行的转账业务。
区爱乡和那个年代的很多人的命运一样,他也是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阔别家乡数十载。凑巧的是,杨伟这位年轻人也在解放军部队当过兵,扛过枪。有了这样的特殊关系,这一老一少的两个“丘八”就这样成了一对“忘年交”,从此两人经常在一起,喝茶聊天,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
老人只有一个独生儿子叫区永光。在台大毕业后移居国外,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与父母联系越来越少了。老夫妻在大陆定居以后,与儿子便失去了联系。区爱乡患有糖尿病,天天要上医院去打胰岛素。杨伟知道这情况后,便主动提出:“大伯,我在部队原是卫生兵,以后你就不必上医院了,打针的事我全包下了。”
老人急忙推辞道:“小杨,这可不是一、两天的事,天天都少不了,太麻烦哟,我可不愿让你背上这个包袱。”
杨伟嘻嘻笑道:“举手之劳,没关系,没关系!”从此,不论刮风下雨,坚持上门为老人服务。这对老夫妇俩常常感动得掉眼泪,连声慨叹:“善举,善举,恐怕亲儿子都没这份孝心啊!”
于是,他们商量决定将杨伟认做自己的儿子,立下遗嘱让他继承自己的遗产。
谁知杨伟一听这事,断然拒绝了:“谢谢大伯、大婶的一番心意,可我杨伟平日最忌贪图小利。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还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办事吧!”
区爱乡夫妻感动得老泪纵横,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三年以后,区爱乡夫妇决定回到邻省的老家慈溪定居。杨伟便帮助这对老人卖掉了房子,处理了所有复杂手续后,才与这对老人依依惜别。虽然分开了,双方还是有往来。杨伟还曾经两次前往慈溪看望他们。
又过了几年,这天,杨伟突然接到区大伯的一个电话:“小杨,我要回海滨市了,这里活不下去了……”
原来,区爱乡老人回到老家后,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丧偶,遭遇诈骗等接二连三的不幸的严重打击,损害了老人身心健康,存款所剩无几。从此贫苦潦倒,度日艰难,十分孤独……
得知老人的变故后,杨伟心疼不已。二话没说,急忙启程,将这位老人接回到海滨市自己花钱租来的一间民房安置下来,悉心照料,认作父亲。
杨伟的同事和邻居听说了这么一回事后,无不惊得瞠目结舌:“天哪!换了别人这号事躲都来不及,你怎么还请了个爹回来。”
杨伟呵呵笑道:“我的亲爹不在了,区老先生现在就是我的爹!”
面对众人的疑问,区爱乡老人潸然涕出,仰天长叹:“是啊,世间还真难以寻到这样的大善人啊!当我腰缠万贯的时候要认他作义子,他坚决不肯;而今我一文不名,贫穷潦倒时,他却偏要把我认作爹。此情此理,该做何种解释?”
从此以后,杨伟一直把这位老人当作自己的亲爹伺候,直至他含泪瞑目以后,又以孝子的名义为其料理丧事。
老人在临终之前,给自己在台湾的最好朋友金立夏打了个电话,要求对方到大陆与自己见上最后一面。立夏老人正准备动身时,区爱乡远在异国的儿子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于是两人便一起启程匆匆赶来了。谁知还是没能与这位老人见上最后一面……
父子情深
立夏老人将区爱乡生前与他在电话中交谈的事情全部倾诉以后,区永光和这位记者都感动极了,赞不绝口。
丧事刚刚料理完毕,杨伟便接到房东的电话,要他清理死者生前住的房间内的遗物。以便退房另租,这时记者突然想起了什么,便提议一起去清理死者遗物。
杨伟将他们带到老人的出租房内,只见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窗明几净,只是桌子的抽屉里堆满了许多香烟壳和几本日历簿。
记者以特有的敏感性先取出那几本日历簿细细一翻,竟然全是老人记下的流水账。正面写着:“今天借杨伟若干元”、“住院看病花去杨伟×千×百×拾元……”
记者看罢将这几本日历簿交给身后的区永光:“这是你爸记下杨伟的孝心账,请你仔细去算一算。”
区永光激动地回答:“是啊,这笔账我一定要还的,但孝心永远是无价的啊!”
记者接着又整理那些涂满字迹的香烟壳,发现背面都千篇一律地写着一句话:“如有事情联系杨伟,有重酬,手机号……”,全是杨伟的笔迹。
原来,区爱乡老人喜欢去外面溜达。杨伟担心他走错路回不了家。所以,每次老人外出,他都要在老人的口袋里塞进这样的香烟壳,以防万一发生什么问题,可凭这香烟壳向路人求援。区爱乡回家后便将香烟壳塞进抽屉里,留作永恒的纪念。
“孝心可嘉!孝心可嘉!”记者发出一迭连声的赞叹。
“是啊,这也是他俩父子情深的佳话啊!”立夏老人也激动得热泪盈眶。
善举永恒
数日以后,《海滨日报》在头版刊登了记者采写的一篇长篇通讯:《跨越海峡两岸的“父子情”》,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
这感人至深的通讯详细介绍了杨伟与台胞区爱乡这段不同寻常的“忘年交”,生动的事例感动得读者热泪涟涟,激情澎湃。连日来,网评如潮,溢美之词散见报刊。
“十年如一日照料一个非亲非故、失去财产的台湾老人,是什么能让你做出这样的坚持?”当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杨伟提出这个问题时,杨伟的回答挺实在:“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这样做,其实你也没办法想得太多。面对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难道你能听之任之不管吗?”
当天晚上电视台播完了这段新闻后,同时又播放了台胞金立夏老人一段发人深思的感叹:“十年的流水时光,杨伟先生用一个平凡伟大的真诚善举践行了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杨伟先生是在我老友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依然帮助我友,使得我老友最后的那段路走得那么安详。杨伟先生上有老,下有小,依然精心照料我老友,不放弃,不忌讳,此乃大仁、大义之举,充分体现了忠、孝、仁、义、温良、恭敬等高贵品质。老朽衷心希望看到两岸人民共同努力把这个传统美德延续下去,那么我们的中华民族会更团结、更强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海峡彼岸的同胞也立即为之引发共鸣……
(责编:锦平图:张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