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掠影

2015-05-14 09:51解旭岚
中国西部 2015年33期
关键词:火把节阿妈羊毛

文/解旭岚

九岁那年随父亲第一次到凉山州的西昌市,迎面走来几位壮小伙,披着米色带长流苏的羊毛“披风”(彝语称查尔瓦),下身穿着蓝色的“褶皱裙”,我好生诧异:“爸爸,这里的男人怎么都穿裙子呀?!”父亲笑了笑说:“不是裙子,是彝族的大脚裤。”我越发好奇,扭头看了又看,怎么也看不出是裤子。逐渐地对彝族的服饰就有了神秘感:为什么彝族男女的头上要用几米长的布匹一圈一圈包起来?为什么他们一年四季尤其是夏天也裹着查尔瓦?男女服装上精美的绣花是自家手工刺绣的吗?还有发黑发亮的半球形毛毡男帽,怎么可以摘下来到溪沟里舀水喝……

探寻彝族服饰——沉醉于色彩与功能

岁月荏苒,进入旅游教育行业后,我有了更多机会到彝区游学采风,每每走进大小凉山,我的视线就被彝族精美的服饰吸引:在街道边,一位彝族阿妈灵巧地转动着纺锤,云团般的羊毛绒瞬间织成了细细的羊毛线,坐在地上的儿媳,身穿黑底镶嵌红黄绿花边的上衣,耳朵上挂着两条长长的玛瑙珠串,银质领牌和银面戒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百褶裙撒开成七彩圆圈,她正将婆婆纺成的羊毛线用腰机(即史上最早的踞织机)编织成7~8厘米宽的羊毛布料,据说用13条羊毛布料就可以制成一件查尔瓦。

一次在彝族村寨家访时,村长母亲身着的彝族传统服饰令人惊艳。这位老阿妈脸庞清瘦,身段苗条,身着蓝色大襟右衽上衣,刺绣的花边密实均匀,出门迎接我们时,百褶裙在路边野花上灵动地飞舞,你完全不觉得她已经60岁了。谈起自己的缝制手艺,这位老阿妈特别自豪,她告诉我们现在找她定制彝族服饰的人很多,其中也有汉族人。“一般要花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好一套服饰。”老阿妈边说边转动身体展示她服装上的刺绣技艺。我们一边啧啧称赞,一边和老阿妈拍照,她开心的脸庞上连皱纹都那么精致。

每当我遇见穿着独特服饰的彝族人,我都会主动上前问候请教,终于明白为什么彝族男女常年都身着“瓦拉”和“石都”(俗称查尔瓦和披毡)。这是因为凉山地区四季寒凉,气候变化小,彝族服饰季节性不明显,查尔瓦和披毡白天作为风衣御寒,晚上可做被子保暖。查尔瓦形似披风,用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下面吊有一排30厘米长的绳穗;披毡一般用两公斤羊毛擀成薄如铜钱的羊毛毡,再压出6厘米宽的皱褶,领口用毛绳收紧,两者均以米色、黑色和深蓝色居多。将羊毛擀成厚型毡还可以制作成半球形男帽,密实不漏水,这就是我儿时看见他们舀水喝的毡帽。凉山地区海拔较高,日照充足,彝族男女喜欢用长长的布条包头和戴大盘帽,正好遮阳防晒啊。这样的服饰,从做工到功能满满蕴含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儿时的记忆烙下我对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的追捧,在彝族青年画家阿木古哈的建议下,火把节期间我前往被誉为“中国彝族服饰之乡”的前州府所在地昭觉寻踪探访。一天我们走进一家小餐馆用餐,看见一位皮肤黝黑的小伙子独坐一张小桌,便在他旁边坐下,搭讪道:“你是少数民族哇?”答:“是的!”“你是哪个方言区的彝族呢?”他幽默一笑:“嘿嘿,我是汉族!”原来昭觉的居民98.1%是彝族,汉族当然是“少数民族”咯!

带着探秘的心境,我徜徉在昭觉的大街小巷和彝族村寨,得知昭觉还保留着300多种流传千年的彝族服饰,有上千种配饰和花纹,服饰种类除地区差别外,还有性别、年龄、盛装、便装的区别,以及婚丧服、毕摩(祭司)服、战服和猎装等专用服饰。彝族服饰亮丽张扬的色调、精美细腻的工艺和自然飘逸的风采,完美展现了彝族人尚黑、崇虎、敬火、尚武等传统文化特征。由于凉山彝族世代生息繁衍在西南边陲,20世纪50年代前还处在奴隶制阶段,其服饰保留了彝族古老的文化传统,是穿在彝族人身上的历史。

神秘少女成人礼——“沙拉洛”

真心感谢我的朋友彝族音乐人恩扎洛格,他精心安排了“沙拉洛”、火把节转山和观摩选美等活动,让我们能一睹依诺、圣乍和所地三个方言区不同的彝族服饰。

“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是彝族少女神秘的成人礼。这天清早阿枝的家人就忙着杀猪宰羊,我们驱车赶到时,院落里外都聚满了盛装的亲友和邻居,男人们头上缠着黑色的包头、插着英雄结,斜挎着英雄带,穿着蓝色的大脚裤,披着查尔瓦;女人们有的戴着荷叶型的帽子,有的头顶瓦片状的哈帕,下身都是拼色百褶裙,还挂着色彩艳丽的三角包。洛格介绍说,他们的打扮是依诺方言区的传统服饰,最突出的特点是男裤类似现代女式的裙裤,裤脚展开有的长达1.7米;女子结婚前戴瓦片头饰,结婚后戴帽子;这里的查尔瓦没有吊穗,下摆镶嵌十几厘米宽的黑色或蓝色布条作装饰。

不一会阿枝的母亲邀请我们女性到一个房间里,阿枝端坐在地上,经过彝歌“审问”、长者祝福后,一位能干漂亮的妇女将阿枝的独辫改梳成双辫,戴上绣有花边的黑色哈帕,挂上耳坠和领牌,最后脱去童裙,换上红、粉、蓝、黑拼色拖地长裙。换装后的阿枝面色娇羞,走动起来婀娜多姿,大家都惊呼好美!换裙仪式后,男人们才能和大家一起席地围坐,享用坨坨肉、酸菜汤和荞面饼等。彝族人嗜酒,男女老少都手握一瓶啤酒开怀畅饮,那场面好壮观!

三天三夜的狂欢——彝族火把节

终于盼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火把节第一天——祭火。傍晚时分洛格驱车带着我们到了村寨,村中心广场上已搭建好祭台,村民聚齐后,用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即民间祭师)诵经祭火。然后全村男女老少依次从毕摩手中接过用蒿草扎的火把,穿梭于村寨、田野和山林间放声高歌,祈求火神赐福。我追逐着村民们拍照,他们也很大方地予以配合。村民的装扮属圣乍方言区的服饰,男子的上衣比依诺上衣要长,下装为中裤脚,裤脚边长0.6~1米,戴两红中黄大蜜蜡珠耳饰;女子上衣为两件套,青年女子戴绣花头帕,中青年喜欢戴黄蜜蜡珠。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各村寨的人们聚集在祭台的圣火边,举行摔跤、斗羊、赛马等传统活动,选美是火把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此次观摩的是县里举办的选美活动,各乡镇选送的美女帅哥,身着当地特色服饰闪亮登场,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根据选手服饰表演、自我评价、才艺展示等评选出彝族美女和俊男,分别冠以“索玛花”和“山鹰”的称号。在选美比赛中,我特别留意了所地方言区的服饰:男子上衣的大银扣很显眼,还可灵活拆卸,裤脚窄小仅能过脚,耳饰戴蜜蜡珠,上串七八个小红珠;女装为半袖长款或短款罩衣,百褶裙褶子最为细密,头饰有竹扎帽和罗锅帽等。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火把节的高潮。夜幕降临时,人们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将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人们跳起达体舞,场面极其壮观。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起程离开昭觉时,深深体味到彝族文化是一本翻阅不尽的史书,只有细细品读才能享受心醉神迷的意境。(作者系四川省旅游学校四川省彝区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

猜你喜欢
火把节阿妈羊毛
彝族火把节民俗纹样元素分析与开发
阿妈的草原
国际羊毛局2021/22秋冬羊毛趋势预测
阿妈的歌谣
火把节的情歌
薅羊毛是一种享受
Golden fleecers
阿妈 阿爸 嘎洒坝
摸羊毛
雪域好阿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