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俄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研究

2015-05-14 02:41王庆平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俄语商务模块

王庆平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 150028)

“俄语+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宽厚的俄语语言为基础、突出商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中俄贸易关系的不断深化,国家和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俄语+语言学”、“俄语+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依托各自的学科优势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各高校的必然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为各高校转变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目标和任务。本论文研究的是“俄语+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为我国的俄语专业教学和教育探索了新路,同时也为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和实施提供了借鉴。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解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我国高校、学界及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并讨论人才培养模式,则是近二十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事。高校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文育林1983年的文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中,其内容是关于如何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这一概念的明确界定是刘明浚于1993年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做出的,他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样式。”之后的专家学者形成了几种较为典型的界定: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周远清);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钟秉林);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龚怡祖);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活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质的反映(刘红梅,张晓松)等等。教育部在1998下发的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做出官方的表述,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以上观点相同点在于:不管是官方的表述还是学者的观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指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关于人才培养的方式。不同点在于:在培养模式的指向上,存在强调培养目标还是强调素质结构的差异;在培养模式的属性上,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是一种静态的“方式”,而有的则认为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更多的学者认为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上,少数学者认为包括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一些学者则把人才培养模式限定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则持中间立场。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限定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泛化到高校的整个管理层面;是一种结构与过程的统一,是静态的样式与动态机制的统一体;不仅仅关涉“教学”过程,更关涉“教育”过程,它涉及到了教育的全过程,远远超出教学的范畴;是教育各要素(如课程、教学、评价等)之间的动态结合,强调运行过程的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理想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标准样式及运行方式;是理论与实践的接壤处;既要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理想人才的培养之道,是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样式,但它又不是具体的技术技巧或实践经验的简单总结,它是一个诸多要素组成的复合体,又是一个诸多环节相互交织的动态组织。这其中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及制定目标、培养过程实施、评价、改进培养等多个环节。

二、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

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多沿用传统的“俄语+语言学”、“俄语+文学”培养模式,对俄语专业来说,以上两种模式的社会需求量很少,社会更多需要的是“俄语+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复合型人才(刘光准、王利众)。一些高校进行了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吉林大学把“俄语+经济”、“俄语+政治”付诸实践;上海外国语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的“俄语+英语”教学模式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还有的学校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厚的人文知识”的通用人才。

以上三种模式在一些高校的尝试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对“复合型人才”的界定也有差异,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任何一种模式的实施都饱含着俄语界同仁培养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的热切希望,任何一种模式的设计都有着共同的原则,即培养模式的确定要因地制宜,各学校要在对社会需求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能够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模式。

“俄语+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迄今为止还没有高校做过尝试,虽然有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商贸方面的课程,但还不足以支撑起“俄语+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俄语+商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给商科院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提供了机会和挑战。

(一)“俄语+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原则

第一,学生为本是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就要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研究人才成长的条件,改善教育条件与教育环境。人才成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有效的创造实践、内外因综合效应、竞争与合作、共生效应等等。

第二,社会需求导向是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的根本: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升级对我国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多层次、多方向的俄语专门性高级人才的需求使我国传统的俄语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结合自己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紧紧围绕社会的需求,设计出俄语专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了必然选择。

第三,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整合教育资源是设计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第一,培养目标的设计:依托商科院校的资源优势,适应中俄经贸关系不断深入发展对“俄语+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俄语+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应是以宽厚的俄语语言为基础,突出商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规格应是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通晓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和国际化经营管理活动、相关政策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并能够用俄语熟练操作业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坚持目标性和实用性原则,应注重以下四个模块:通识知识模块、俄语专业知识模块、商务专业知识模块和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模块。

通识知识模块: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商务俄语人才,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拓展,是提升专业知识技能的有力支持,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必备基础。该模块的课程应包括经济法、国际金融、跨国市场、管理与沟通等课程。

俄语专业知识模块:该模块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只有夯实此基础,才能顺利完成该培养方案的目标。该模块的设计应培养学生用俄语进行听、说、读、写和译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俄语实践能力,所以应加大俄语实践课、口语和听力课的比重。

商务专业知识模块:该模块突出了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也是应用复合型人才的体现。从专业业务能力培养来看,“俄语+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应培养具有全球化和国际化商务技能的人才,培养学生从事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和国际化经营管理活动、相关政策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与技能,使其能够用俄语熟练操作业务。所以应按照“商务活动论”来设置核心课程,如商务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物流与通关等课程。该模块的构建必须突出专业性、整合性和实践性,核心课程以俄文原版教材为主,实施双语教学。

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模块:加强学生商务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旨在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增强创新欲望,从而达到不同程度的创新。本模块由上述一系列前后指向课程的课程论文撰写、科研式商务实习和实习报告撰写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在此模块中,应当深化“因材施教、实践创新、复合成才”的培养方式、“团队式科研型”培养方式和“个性化发展”培养方式。

第三,评价体系的设计:“俄语+商务”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实行学校与市场双元评价体系,即由学校单元评价体系向学校与市场双元评价体系转变。传统的学校单元评价体系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视或顾及不到学生能力及整体的发展。是一种封闭式的学业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评价的指挥棒偏向知识和理论,忽视技能与能力。在“俄语+商务”应用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中,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应聘请用人单位的专业人士参加,形成高校和社会双元评价主体,共同对学生进行俄语知识与能力的检验,这是一种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它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及各方面的发展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及时向学校反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必将成为引导高校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指挥棒。高校的俄语专业教学就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学业情况的考核意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促使教学更富有成效、更直接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俄语商务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商务服务板块
——FESCO国际商务
上半年朝阳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32.3亿元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
商务达人数码大变身
中国“俄语年”俄语知识竞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