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焕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愿。完成这个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统一战线要不断增添新力量,要充分发挥党外人士的积极作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使用党外代表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要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
同党外代表人士合作共事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坚定不移的长期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进行培养教育,是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重要途径。各个时期大批党外代表人士成长成熟的背后,无不饱含着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为培养他们所做的大量工作。根据多年的培养经验,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机制由目标引导、培训提高、实践锻炼和管理监督四个环节构成。在培养机制的运作中,这四个环节相互融合、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培养周期。
(一)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目标引导。培养党外代表人士是一项目的性、政治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按照时代的发展、事业的需要以及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目标引导,这是培养规律的首要体现。引导和实施培养工作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培养的工作目标,即设计出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模式和路径,据此制定培养规划和措施;一个是培养的对象目标,即从政治品格、业务能力、技能素质等方面设计培养对象。这是一个目标体系,它既对各级组织的培养工作起引导作用,也对培养对象的成长起引导作用。
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体系,具体要求是:第一,目标体系是一个由优化的要素构成的要素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中,要突出政治性,为我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培养人才;要突出职业性,培养能担当重任的合格人才;要突出实践性,培养合作共事的行家里手。第二,目标体系是一个要素主从分工明确、要素特色和优势突出的要素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中,某些要素起着核心和主导性的作用,从而使党外代表人士或在政治素质、或在业务能力、或在个人品质修养等方面显出才华和优势,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拥护。第三,目标体系是一个要素层次分明的要素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中,各要素根据不同的培养需要处于不同的层次和地位,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党外代表人士或在参政议政、或在党务工作上表现出不同的特长,发挥出各自特殊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体系,要做好人才的超前预测和摸底调查。要根据形势和事业的发展需要,对党外代表人士应具有的素质及时进行分析预测,对党外代表人士现有的素质状况及时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及时修订培养目标体系,综合整个培养对象的成长需求和多党合作的需要,制定培养的具体规划和措施。这样既解决了培养落后于事业需要的问题,也能按照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需要实施培养,降低培养成本,提高培养效果。
(二)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培训提高。理论培训工作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和成人干部培训的内在规律进行。根据多年培训工作的经验,要想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必须遵循这样几个基本原则:第一,培养对象要从基层抓起。培养党外代表人士要从基层、基础抓起,在他们稍显培养前途时,就将他们作为培养重点进行培训,使他们始终处于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的滋润之中,始终具有高强的理论素质优势,从而尽快进入党外代表人士的层次。一般来说,成熟的超前性与贡献率成正比,越是坚持从基层、从年轻时进行重点培训,其成熟得就越早,贡献率也就越高。第二,根据对培养对象的超前预测和摸底调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做出培训规划,确定培训内容和强度,并实施有计划的培训,由此,才能保证培养的成功率,达到培养目标。第三,要不断深化改革培训工作,创造内外结合互动的培训环境和氛围。要改革现行的培训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吸引力;要改革现行的培训教材,要把适应履职需要作为培训方向,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改革现行的培训机制,增强其内在活力和激励作用。通过不断探索,摸索出一套体现时代特点和未来需要的培训党外人士的培训模式,促使党外代表人士尽快成长、成熟起来。
(三)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实践锻炼。实践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源泉,也是检验知识、经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还是人们把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内化为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根本途径。让党外代表人士在多党合作的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是培养党外人士的重要规律之一。
根据近年来的经验,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党外代表人士必须坚持如下原则:第一,目的性。选派党外代表人士到实践中经受锻炼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根据培养的方向选择选派的形式和去向,做到因人而异。第二,统一性。要克服单纯为锻炼而选派的倾向,把锻炼与当地领导班子的建设统一起来,与发挥选派干部的作用统一起来,增强实践锻炼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实效性。要加强对实践锻炼的有效管理,做到措施具体,管理到位,抓紧抓实,收到实效。第四,规范性。及时总结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实践锻炼的组织程序、具体标准、方式渠道、管理职责等进行规范,形成相对稳定、合理、科学的政策和制度,解决实践锻炼工作中出现的随意性问题,提高实践锻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动态管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不是保险箱,要能进能出,优进劣出。根据培养的经验教训,只有对这支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在动态管理中不断除旧更新,才能有效保证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动态管理的主要办法有:第一,逐浪滚动式管理。就是随着一批党外代表人士的成熟,对中、远期培养的党外代表人士后备人员进行及时调整,把比较好的调整进入近期成熟的培养目标中,对提高不大的仍进行长期培养,不能搞论资排辈。第二,淘汰滚动式管理。结合每年的目标责任考核和工作总结、班子考察、思想汇报及民主评议,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进行调整,把表现好的及时进档,进步不大的及时教育,对列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就骄傲自大的坚决调出队伍。第三,自然滚动式管理。对那些经过较长时间培训,进步不大、潜质平平、超过任用年龄的党外人士,应该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调整中,自然调出队伍。当然,实行动态管理必须要处理好滚动与稳定的关系。既要保持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又要掌握好“上”和“下”的比例,保持队伍的连续性。长期不调整和调整过快,都不利于培养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的显现。
建立和完善切合实际的考核评价机制是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前提。要树立实践的观点,注意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第一线,到条件艰苦、地情复杂的地方,在关键时刻、利益和矛盾冲突中发现党外代表人士、识别党外代表人士,真正把那些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有显著工作成绩并且得到群众公认的党外代表人士提拔担任领导职务。要全面客观衡量党外代表人士的政绩。在党外人士考核中,要认真处理四个关系:第一,显绩与潜绩的关系。不仅要看表面有形的工作,还要看深层次所反映、体现出来的能量和效益;不仅要看近期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而且要看为下一步发展打下哪些基础,积蓄哪些后劲。防止选拔那些善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的人。第二,抓物质文明与抓精神文明的关系。既要看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要看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防止选拔“一手硬,一手软”的人。第三,一贯表现与一时一事的关系。有的党外代表人士一贯政绩平平,但由于天时、地利或政策原因也会偶尔干出一两件漂亮事,就不能简单认为政绩突出,而轻易提拔;有的党外代表人士长期工作表现很好,只是偶尔在工作上有些失误,就不能简单认为其难担重任而弃置不用。第四,实绩与虚绩的关系。既要看建立的资产,又要看借贷的债务,看是否资不抵债;既要看产值产量,又要看效益,看创税利多少。从而真正做到正确识别和使用党外代表人士。要加大党外代表人士积累性考察的工作力度,经常不断地听取各个层面干部群众的意见,注重了解党外代表人士在个人生活中的品德操行和对待个人利益的态度,多侧面了解党外代表人士各个方面的表现。
(一)将党外代表人士的安排纳入整个干部选拔任用的轨道。党外代表人士的安排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一项具体内容,有很强的政治性、统战性,其适用的政策也较特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自上而下的进行,党政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越来越完善。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任用也必须与改革的形势相适应,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迈进。同时,根据自身特点,也可考虑跨地区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统战部考察、民主党派推荐、竞争上岗、公开招考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广揽人才,增加透明度,使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并赢得广泛的社会赞誉。
(二)在党外代表人士的锻炼、交流、使用、晋升等各个环节上实行科学管理,为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成长、发展创建一个机制平台。党外代表人士的历练和使用是能否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能否人尽其才、能否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条件的重要环节。“不厚其栋,不能任重”,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的锻炼,这是干部成长的规律,党内党外概莫能外。对于党外代表人士,也要安排必要的岗位
进行锻炼和培养,帮助他们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党外代表人士才能快速成长和成熟,我们才能放心、大胆地使用,多党合作事业才能后继不乏、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