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纯
一群排队看病的大妈大姐们指指点点地对着墙上的照片说:“咱们居住在团结湖的居民真幸福,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专家服务啦!”“咱们坐43路到朝阳医院3站地,下了车走到大厅里得有一公里路,路窄车堵,出租车都打不着,哪有在家门口看病方便呀。”
“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自己生病或是我们亲人生病,我们会怎么做!”这是李永锦院长常教育医护人员并鞭策自己的一句话。“做一个有良心、有道德、有爱心的医务工作者,是我做人的理念,看到患者无助的时候你能不管么?碰到病人起不来你能不搭把手吗?老百姓不容易呀!”这一番话使你不难看出这个蒙古汉子的古道柔肠。
团结湖居民陶玉珍激动地说:我2012年12月4日去扫雪,摔成小腿骨折,手术后在家休养,哪儿懂得康复训练啊,疼起来就吃止疼片,去医院一查,膝盖软组织粘连,可没想到社区书记李宏双带李永锦院长到了我家,李院长不仅问寒问暖、检查诊断,还有计划地给我按摩。”陶玉珍家人说:“撕开粘连过程使这位74岁的老太太疼痛难忍,李院长即不手软又不断鼓劲儿,就像闯关一样一次次日见成效。”当躺在床上的陶老太太惊喜地看到自己腿活动自如的那一刻,激动得紧握院长的手,并在痊愈后亲自做了一面锦旗带着感谢信送到了医院。现在的陶老太太拿着10多斤的东西上六层楼不在话下。
居民高月辉兴奋地叙述:“我们家老陈70多岁了,有糖尿病,朝阳医院开了一种中成药,和西药配合吃效果很好。可老陈腿脚不好,跑来跑去的很费事,到社区医院没这种药,见院长站在那儿就说了这种情况,没过多少日子,药房的人打电话给老陈说药来啦!并让他放心,会给他留着的。老陈觉得这下方便了,感动得不住地夸社区医院关心患者,为一个病人做得这么细致真不简单啊!”
85岁的张春发在这里居住了20多年,医院的变化积累在心。他在《环境温馨 医患和谐》的文章中写道:“门前与楼道布满了鲜花……楼内有咨询台、有医生的简介、有各种健康知识的介绍。医院安装了电梯、洗手间增设了坐便器、警示铃……增加了不少设备、应用器材和理疗器械……”
文章在报纸刊登后时隔三载,李院长看见居民闫大姐陪着拄拐的儿子来医院,询问得知腿外伤术后恢复期。责任心驱使他查看了片子,不做康复将会使这个年轻人的关节落下残疾,他立即把年轻人安排到康复科的病床上检查并按摩。张春发知道这件事,又写下《用爱心温暖着每一位患者》的文章,为李院长点赞。
谈到笔者的丈夫,双目失明,重病术后卧床在家,大年初四傍晚突然尿管崩出,腹部胀满,惊慌失措的我跑到社区医院找大夫,大夫说只有一个值班护士,也没经验。“120”答复没有能立即去的车。“999”说现在我们离你处很远,最快也得一个小时赶到。此时的丈夫独自躺在家里,腰骨骨折尚未痊愈的我,拄着拐棍在雪地里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恐惧油然而生。绝望时朝阳区人大原副主任施绍祺老人及时赶到医院帮我拨通了院长的手机:“您好,这里是团结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热线……”瞬时,我镇静了下来。叙述完自己的情况,院长让我等待电话,他立即与医院联系,又多次打来电话:“一会儿有一个大夫和一个护士去你家里,尿包是专人管理的,正在沟通,你千万别着急,虽然他们没有经验,但还是能够帮你解燃眉之急的。”这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半小时后医院的人和“999”的人都先后到了我家。最终,事情顺利解决了。
导尿包一个月换一次,因小医院没有这项工作,没有技术熟练的护士,住在无电梯六层楼的我只能再叫“999”。李院长得知这种情况,便亲自带着小刘护士,先来一次访察,回去准备齐全后又来更换。我万没想到一个医院院长能到病人家里亲自换导尿包,既帮我们省了叫车的费用,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这善举不仅给了我们巨大鼓励也感染着其他人。给爱人做手术的309医院的医生说:“你们社区医院做得真到位!”
这之后,每一次尿管换插的工作就由两个大夫包揽了,据说其中的刘大夫就是从“999”来的新增力量。
社区医院诊疗科室日臻完善:从以前已有的16个诊室,又增加了内分泌科、儿科、眼科、五官科。尤其是四层的康复系列医疗内容十分丰富,让病人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小针刀、拔罐、针灸、红外理疗、磁疗、激光、导入、矫正按摩。近日又推出膝关节营养液注射,令患者叫好。与之配合医务人员的照片也陆续地排满了半面墙,滚动电子屏宣传栏一页一页地介绍每一位大夫的身份和特长,让信息传送到患者的心里。与此同时,医院看病的人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增多。
让服务更快捷成了新的课题。为了解决前厅的拥挤,医院把收费和挂号窗口混搭起来,并且在三层楼上也设了个能挂号、缴费的窗口。然而,在每周一、三、五验血检查的日子、在年末的日子,在市里区里搞一些和社区居民的互动体检的日子,如妇女防癌筛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打免疫针等,前厅挂号、缴费、取药的人,进进出出的人仍擦肩接踵,身体弱点儿的站都站不稳。每到这时,这位穿白大褂的李院长就一边张罗一边分流:“年轻人、腿脚利索的上三层挂号缴费去吧。”大厅很快恢复了秩序。
平时生活中,李永锦丝毫没有架子,对病患永远像是在和家人、老朋友说话。一会儿他穿插在人群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会儿站在咨询台为病人解释各种提问;看见一位大姐在队伍中蹲了下来,他立即上前询问“你是肚子疼?胃疼?还是头晕?”并搀扶她在椅子上坐一会儿;步履蹒跚的老太太来看腿,想去找康复科,不知怎么走,他搀着老人登上电梯送到四层楼的大夫面前。
医院硬件好,是病人的期望。医院有很多新增硬件居民们说不清楚,但血透析是这个小医院的显眼项目。这里以前仅有10来张床位,一些已经经不起折腾的患者还要艰难地去大医院看病。对此,医院一下增设到30个床位,10台仪器,解决了患者及家人的后顾之忧,为生命送来了希望,安抚了那些因久病而脆弱的心。还有那常备的“120”救护车,也像守护神一样候在医院门口。
社区书记李宏双补充说:当院长得知社区期望有一部方便电话,他立即把自己的手机公开给社区居民,让居民特别是患者有了主心骨。当院长得知社区有位空巢老人孤独寂寞,心里有障碍,他爽快地登上无电梯的4层楼,多次为老人作心理疏导,解除忧患。
当院长得知这里离退休老干部多,为给老人们提供更多方便,他与社区共同制定并实施了健康绿色通道,即优先挂号、优先看病、优先结账、优先服务到家庭、优先跟踪治疗等服务。李院长还为本社区宣讲医学健康、卫生保健知识。
1964年出生的李永锦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5年,是骨科专家,也是北京市十百千社区卫生培养计划入选首席专家。团结湖社区服务中心在他的带领下,医患关系和谐,软硬件都在补充和完善,在点点滴滴中我们看到院领导层在建筑面积只有3100多平方米的地方扬长避短,开动脑筋想方设法,不断地开发医疗的软硬件,那份真诚已经让百姓看到了社区医疗的希望。
有一位中国楹联协会的老师看到了我的这篇文章后,很是感动,为李永锦院长写下了一副对联:永志精勤臻妙手,锦囊友善至佳方。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