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临英,陈 琳,郭 军,王 睿,韩晶晶
2010年,中国人口协会公布《中国乳腺疾病调查报告》,我国主要城市10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增长了37%。2003年—2009年,我国城市中乳腺癌的死亡率增长了38.91%。201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约21万,并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成为城市中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肿瘤。乳腺癌病人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承受着来自身心不同程度的压力,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及生活质量[1]。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乳腺癌诊断、治疗过程中40%~1 0 0%病人常见不良反应为疲乏,4.5%~50.0%的病人最常见的心理不良反应为抑郁。疲乏和抑郁被病人称为最痛苦的副反应,同时也使疲乏和抑郁成了病人需要改善的最大精神心理需求[2]。乳腺癌病人经常描述癌症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不良精神心理反应对自己和家人所导致的消极后果。社会支持是减少负面影响的一个突出因素,是当前研究人际情感关系干预的目标,它可以减轻对健康具有威胁和不良影响的压力。它主要是通过人际间的情感输送,给予角色与功能实现的工具支持、意见或建议的信息支持来调节情感应激等。可以明确的是,社会支持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癌症病人调整面对疾病的压力和适应力[3,4]。虽然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常规接受的面对面心理干预能够提高癌症病人的心理调适能力,但由于乳腺癌的治疗时间长,绝大多数病人在化疗和放疗的治疗间歇期进行院外休养,使得面对面心理干预不能规律进行。而电话沟通干预是基于人际关系治疗理论和癌症教育的一种干预方法[5],本研究将电话沟通心理干预应用于对乳腺癌病人和家属延续心理护理中,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改善[6]。
1.1 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采用重复测量试验设计,选取48例乳腺癌病人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24例。纳入标准:Ⅰ期~Ⅲ期接受治疗的乳腺癌病人;会使用电话;自愿参与本研究,且丈夫或一位同住家属也愿意参与。辅导内容包括倾听病人的不良感受,提供咨询及指导。
1.2 干预方法 常规组接受住院治疗时常规完成的各项治疗护理指导,以及获得相关健康指导和康复资料,同时离院时告知病人休养注意事项和精神心理调节方法,并告知病人及家属如有疑问可随时电话咨询,但不会收到研究者主动进行的电话沟通干预。干预组病人住院治疗期间,不仅接受与常规护理组相同的精神心理干预,并且离院期间每两周会接到具有丰富精神心理学知识的肿瘤专科护士的电话,共计3次。专科护士均通过5h的统一研究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干预模式、科学癌症治疗康复信息、文献阅读作业和讨论。电话干预过程中进行录音以达到质量控制。参与研究的病人家属也会接到与病人相同时间段内的3次电话,电话内容为角色转换、社会支持、认知与抑郁症状管理和癌症教育等。电话沟通平均时间31.7min。
1.3 研究工具 ①抑郁量表(CES-D)。使用 CES-D测量病人的抑郁心理,该量表已被广泛应用于普通人群和一般癌症人群,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②正性负性情感量表(PANAS)。正负性情感的测量采用PANAS,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③多维疲劳量表(MFI)。疲乏的测量使用MFI,该量表已被研究证实具有很好的效度和内在一致性[7]。
1.4 调查方法 干预组进行3次调查,分别为基线调查(T1)、电话沟通干预(每2周1次)后1周调查(T2)、T2结束1个月后调查(T3)。常规组同样时间点完成3次调查。所有干预和数据的收集均通过电话完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2.1 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各阶段指标得分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各阶段评价指标得分情况 分
2.3 各阶段评价指标的相关分析(见表3)
表3 各阶段评价指标的相关分析(r值)
2.4 各评价指标分析 在测试该干预有效性之前,各指标之间的关系首先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了评估。在表3中显示,T1、T2和T3的指标矩阵相关,这些相关分析显示所有指标之间均有中度至强关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疲劳和所有的感指标之间都有显著关联。
2.4.1 抑郁 CES-D得分在分析前均进行了平方根转化。认为在干预组部分支持了抑郁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减轻的趋势。抑郁症状的改变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发现显著时间主效应(F=1.77,P=0.19),也没有时间组交互作用(F=1.87,P=0.17)。对于干预组,每个测量组的均值均表明有抑郁持续减少的趋势。
2.4.2 正负性情感 在干预组负性情感会随着时间而下降的假设并未得到支持。负性情感产生的时间(F=0.08,P=0.92)及时间组交互作用(F=0.71,P=0.50)均无显著主效应。但对于干预组正性情感会随着时间增加的假设得到支持。结果显示正性情感的出现时间(F=3.74,P=0.03)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但不存在组间交互作用(F=0.10,P=0.91)。
2.4.3 疲劳 认为干预组的疲劳会随着时间而递减的假说也得到了部分支持。试验未发现显著的时间主效应(F=1.02,P=0.37)。然而,这一时间趋势由组间作用显示(F=2.65,P=0.09)。
本研究结果显示,电话沟通干预作为社会支持的一种形式,能够改善病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这些初步的研究结果提示电话沟通干预病人有效,对抑郁、负性情感和疲劳具有明显改善作用[8]。分析原因可能为:①干预本身就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并以心理指标的改善为干预目标。电话沟通干预可能有助于通过心理因素如抑郁的改善、减轻负性情感来消除疲劳。尽管疲劳可能是心理因素的间接影响,但尚无法检验这一假设,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证实。②可能是剂量效应的影响。6周的研究区间可能并不足够达到更好的干预效果,初步分析那些接受更多干预的病人增加了正性情感,说明获益更大,同时有效心理干预的持续时间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9,10]。③本研究提示在未来研究中增加干预次数和延长干预时间可能更有利于病人的症状管理。本结果也支持了“社会支持的参与能够促进病人的积极心理和身体健康”这一理论基础。研究者普遍认为,社会支持可以减少或减轻病人对造成其心理或身体威胁因素的不良应激反应,可为病人和家属提供一个通用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减轻心理绝望[2]。在本次电话沟通干预的研究中,研究者不仅为病人提供了直接的社会支持,而且通过对家属的干预,使病人的社会支持能够得以加强[11]。值得强调的是,由于现今医疗覆盖和服务内涵拓展的局限性,笔者认为6周的电话咨询干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乳腺癌病人的负性心理和生活质量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模型。根据临床实践,许多病人面对面心理干预的参与度低,而且整个治疗期间,病人在院治疗时间短暂,难以获得持续的面对面心理干预,而电话沟通干预的延续解决了干预的间断性这一问题。
目前,承受巨大精神心理压力的乳腺癌病人基本上只有住院期间才可获得的来自医务人员面对面沟通的干预模式,获得的精神心理支持极为有限,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评估病人能够获得的来自家庭与社会支持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对缺乏家庭与社会支持的病人,需鼓励他们参与和接受电话干预模式。电话干预作为低耗的精神心理辅导传递方式,其优势在于不仅消除病人对自身及医疗服务信息提供者形态仪态的视觉影响,还能将干预覆盖至偏远农村及乡镇地区,解决了因交通带来不便的现实问题。所以,医疗电话服务可以视为乳腺癌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延续心理治疗服务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有效干预措施。提示护理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可建立电话辅导长效机制,通过电话沟通干预让乳腺癌病人及家属获得精神心理的延续护理,切实提高乳腺癌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12]。
[1] 陈德凤,郎红娟,房雅君,等.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113-115.
[2] Badger T,Segrin C,Dorros SM,etal.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and their partners[J].Nurs Res,2007(1):44-53.
[3] 乔丽娟,吴书超.我国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研究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4(5):158-159.
[4] 张健华,吴碧娟.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35):12-13.
[5] Sherman DW,Haber J,Hoskins CN,Budin WC ,etal.The effects of psychoeducation and telephone counseling on the adjustment of women with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J].Appl Nurs Res,2012,25(1):3-16.
[6] Badger T,Segrin C,Meek P,etal.Profiles of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Who responds to a telephone interpersonal counseling intervention[J].J Psychosoc Oncol 2005,23(2-3):79-99.
[7] 韩秋凤,田俊.多维疲劳量表应用于肿瘤患者的信度和效度验证[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48-550.
[8] Chamberlain WM,Tulman L,Coleman EA,etal.Women’s 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lephone support and education on their adjustment to breast cancer[J].Oncol Nurs Forum,2006,33(1):138-144.
[9] 陈月梅,石瑶.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5(3):550-551.
[10] 刘钺,周丽杰,李玲,等.心理和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与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10):1172-1174.
[11] 唐秀英,罗凤,石果,等.乳腺癌患者配偶认知行为的心理干预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22):2848-2852.
[12] 李碧秀,李娅,严梅,等.电话随访式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2(8):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