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乾生
某旅游团去一个风景名胜区观光,导游对大家说:这里的景点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在团费里的,我一定会带大家去的,此外还有一些是供大家自选的,如果大家愿意去,就要另外交费。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导游在引导大家游览团费里包括的景点时,会不失时机地介绍不在团费里的项目,经过她绘声绘色的描述,这些项目总是产生让人感觉不去要后悔一辈子的效果。
至于最终是不是去,则根据愿意去的人数决定,愿意的人占多数则去,只有少数人愿意则不去。后来大家发现,愿不愿意去,并不由导游介绍项目的精彩程度决定,而是由大家口袋里的钞票决定,多数人感觉不算贵,能够接受,就同意去了。有钱人想去的,因为是少数,你也去不成。
少数服从多数这个规矩,似乎天经地义,起自于何时,发明者是谁,也无需考证,大概从有人类以来就有了。反正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遇到选班干部之类的事,就是无记名投票,在黑板上画“正”字计票,最后看谁的笔画多,多的当选,少的刷掉。因为都是孩子,班主任倾向性的意见往往很具有引导力。一般情况是,学习不好的同学肯定选不上,仅仅学习好的同学也不一定能选上,被多数人和班主任同时认可的,就是最终当选的。参加工作走向社会以后,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凡遇到选举,都是多数通过;每遇到意见不统一的决策,也是举手表决,占多数的主张胜出,少数保留。
多数是一种力量对比。多数不一定是最先进、最正确的,但却是最现实、最合理的。黑格尔那句名言“存在即合理”,从多数的角度去看,并不难理解。你可以不是多数,但是你应该懂得多数。
毛泽东知道多数人要什么,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知道中国人想什么,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快速发展致富之路。
我们可以对历史作出各种假设,但是谁也改变不了构成多数的历史事实。少数人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多数人则决定走还是不走。多數人一旦被某种思想武装起来,就会决定社会的走向。接受什么思想,不接受什么思想,不取决于思想,取决于多数人是什么人。如果想改变社会,改变多数是最可靠的选择。多数变了,一切都随之变。多数不一样,区别就大了。
多数是数量概念,与质量无关。一定数量的人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有组织的集体,也是有生命的肌体。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就像细胞与肌体的关系,新的细胞诞生,旧的细胞死亡,肌体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生命就有活力,否则就会衰竭。也有细胞会发生病变,如果不能及时医治,就可能影响更多的细胞病变,导致生命不治而亡。
我们从发展进步的角度看,新生的、先进的和陈旧的、落后的总是占据少数,作出牺牲的和被淘汰的也是少数,而决定肌体健康状况是否稳定的力量是多数,多数良好则整体良好,多数老化则整体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