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方
万事开头难,体现在考场作文上,尤为突出。因为文章开篇伊始,若是不能写好前两段,将直接左右阅卷老师的判分临界值,从而影响作文的实际得分。近几年网上阅卷蔚然成风,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对参差各异的作文给出恰如其分的判定,难度系数可想而知。所以,能用心写好前两段,将直接决定考生的最终命运,的确马虎不得。
有人说,文章开笔就像张飞的三板斧,既要干脆利落,又要步步惊心,让人有一睹为快的冲动。这里就教你几招屡试不爽的绝活,让你从容设置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语段。
雕饰“凤头”有妙招
引经据典,行文凸显“书卷味”
有书卷味的作文,文字灵动而才情尽显。凡是用心读书的考生,都会积攒无以计数的诗文典故,将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有机地嵌入字里行间,将使你的两段话宛若孔雀开屏般,让人在品读之余,更为你的文笔拍案叫绝。需要指出的是,在引述诗文时,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完美结合,要注意扣住题意量身打造最合理的典故,并做到及时点题,让你接下来的文字能自如地续上前缘,而不至于脱节。
片段示例: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人们习惯将其解读为其极度的抑郁驱使他流亡欧洲寻求震撼。而我则更愿意将其理解为:追求空间的无尽远点,以期获得自我内心的原点。
二战爆发后,他最终在流亡的路上自杀了,或者说是抵达他生命的原点。而无数的人们似乎追随着乔伊斯的脚步,在空间上寻找自己的距离,于是当人们第一次踏上珠峰,面对眼前一片荒芜与苍凉,竟可以发出“山高人为峰”的豪情壮志,纵然极度的缺氧与严寒已使他们的站立显得如此艰难。第一次面对撒哈拉,第一次徜徉太空,第一次探游五洋,无不发出内心的呐喊与尖叫,即使眼前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凄凉之状。(夏芃《最远的与最近的》)
运用点拨:引述合理,转换巧妙。作者以闲庭信步的文笔一气呵成,将课外阅读所得,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命题作文中。文章开篇以乔伊斯的“流亡”历程引出正题,巧妙点题。接着,作者以想象之笔,断言无数人在追随乔伊斯的脚步,在人生之途苦苦跋涉,虽然步履维艰,却也收获多多。这种开篇破题,简明扼要地点明主题,从而迅速找到突破口,以“短平快”的文笔,三言两语间切入正题的方式很容易就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
说身边事,三言两语奔主题
近几年高考作文一直遵循考试的公平性,摒弃了一切猜题、宿构的误区,以期每一个考生都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考场作文要想先声夺人,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三言两语奔向主题。然后关注生活这个大舞台,看看有哪些值得自己眷顾的人和事,撷取一二,化而为文,直抒胸臆。有道是“小兔不吃窝边草”,但如果附近有可以果腹的野草,在生死攸关之际,适度啃两口也未尝不可,至少可以解燃眉之急嘛。
片段示例:
突然有一天,时光老人用浑厚无情的声音说道:“你长大了。” 是的,在时光的磨砺下,我渐渐地长大,慢慢失去了老人们的宠爱,失去了孩提时代的纯真,也似乎失去了快乐。
我长大了,再也不能回到童言无忌的放肆,再也很难因为一件小事而开心很久,再也不能直白地对自己讨厌的人说我讨厌你,再也不会去山坡上寻找不知名的野果,吃得满脸笑容。甚至因为我长大了,学会了左右逢源,学会了忍让屈从,学会了含蓄低调,即便是有人作弄着让我的生活满是淤泥,我也只是笑笑,便继续“开心”地生活。再也回不去了……(胡桃《我有一个梦想》)
运用点拨:扣住成长这个相对抽象的话题,巧妙地将梦想的范围缩小,避免了空泛的说理。文章开篇以排比的样式,撷取成长历程中的过往,让文字显得血肉丰满,又不失90后的印记。而在一系列叙述中,我们看到一个熟悉生活的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对往事的那份心灵的悸动。文章起笔以时光老人的口吻,告知“你长大了”的事实,让作者忽然有“再也回不去了”的万千感慨。于是乎,作者的记忆闸门轰然中开,那些孩提时代的纯真印记,汩汩地涌入笔端,让人看到了正在成熟长大的心扉里,也有心如止水的过往。
巧设问句,发人深省占先机
开篇设置问句,是近几年考场作文经常出现的样式,其方法不外乎三种:设问、反问、疑问。使用问句开篇,能体现考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在缜密的行文布局中,文章的思想性与深刻性得以顺理成章地展示,这样,当别人的文章开头“云山雾罩”地不知所云时,因为你用心在酝酿开头,故而比别人棋高一着,在赢得他人好感时便占得先机了。所以,高质量的开头,可以诱使阅卷者顺着你的思路有一睹为快的冲动,在见证你隽永的文笔时,更为你睿智的开篇而击掌叫好了。
片段示例:
人心驰骋的疆域可以有多宽广?可以是无限,而这无限却也囿于方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人格”。人可以自由,可人终究有一个局限的道德方格,只要一脚出了界,人便失了“格”,做了出格的事,人便失去了基本的人格。
道德的约束,是人不可或缺的方格——就像面对沙漠时,我们虽可以自由地选择穿越的方式和道路,却必须穿越沙漠。而这“必须穿越”就是人生的方格。(《不可或缺的方格》2014年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
运用点拨:本文妙就妙在标题那个“不可或缺”的字眼,意为非常重要、无可替代的因素,也是文章开篇反复强调的“方格”的内涵。接下来,作者使用疑问句式,引导读者思考人心的宽度与广度,自然引出关于“人格”与“出格”的差异。应该说这位考生的思路是相当严谨的,他能在紧张的考场作文时,从容构思,继而自然得出结论:“‘必须穿越就是人生的方格。”而这正是使用问句开笔的妙处所在。须知当许多考生在面对材料中的提示语而一筹莫展时,该考生灵活机动,取譬一点,兼及其余,无愧妙笔生花了。另外,考生也可以尝试在叙述故事时,用倒叙的方式开头,更能吊足阅卷老师的胃口,使人产生一种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
抛出论点,哲理思辨显才情
近几年,思辨类文章大行其事,许多省份在拟题之际,已经殷殷暗示考生必须注意写出哲理思辨的那份味儿。考场作文是选拔人才的风向标,是检验考生感悟哲理的演兵场。而哲理思辨类的文章,正是应时而生的文体,它能聚焦考生对生活体验、人生感悟、价值理念、道德境界的哲理思考,更有对生命认知的深邃或肤浅、思想性灵的自由或约束、生活意志的坚强或脆弱、精神状态的昂扬或低迷的综合考量。方方面面,魅力四射,折射了高考作文注重发展等级的初衷,也是让学生自己赚得盆满钵满的护身符!
片段示例:
自太古而至今日,自宇宙而至地球,从人类诞生伊始便有二物缠绕人心——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而此二物,皆有远近之分。太古为远,今日为近;宇宙为远,地球为近。然而无论远近,都是虚空里深藏而通透的启迪。
李商隐有诗《夕阳楼》,其中那句“欲问孤鸿归何处,不知身世几悠悠”,不正是孤鸿之归处甚远而唤起的心中哀愁吗?最远的拨动最近的心弦,正蕴有无穷的神秘联系。(戴琨《最远的与最近的》)
运用点拨:文章起笔便抛出论点,无论是“时间意识”或“空间意识”的“远”与“近”,都能给我们以无限启迪与沉思,值得我们去深究、揣摩。接下来作者引述李商隐的诗句,多方诠释远和近的辩证关系,折射了考生不俗的写作功底、宽广的知识面与阅读面,以及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字里行间,尽显才情。开头言简意赅地亮出你思想流变的闪光点,结尾再注意韵味十足,首尾遥相呼应,好文章就非你莫属了。
你可不能这样写
反观考场作文,有些考生则是随便起一个头,就信马由缰地胡诌开去,以致通篇文章毫无章法,自然难以得分。具体说来,有5种误区,是应试作文之大忌,值得警惕:
盲目堆砌,语言啰唆
有的考生,下笔之初,就是一堆格言警句,似乎不使出这样的绝活,就不知道他博览群书的积累似的。
片段示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虽然我们都明白,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似乎是寥寥无几。许多的人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另外的人却只想着天上掉馅饼。可是,机会往往是捏在有准备的人手里的,然而,在那些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人中间,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磨炼和别人的教导、责备,甚至是怀疑的,又有多少人扛了下来,走上了通往成功的大路,敲开了大门?(《成功的秘诀》)
误区指瑕:该段文字有三点失误:一是误把爱迪生的名言当作爱因斯坦的,犯了知识链接上的错误;二是语言不简练,引用的目的在于讲述成功的要素,但该段文字不仅没有把话说明白,反而有“凑字数”之嫌;三是观点散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紧紧围绕成功的要素来说理。
故弄玄虚,云山雾罩
有的考生,文章开篇就兜圈子,一句话能说明的,非要绕来绕去地叙述,祥林嫂似的喋喋不休。
片段示例:
何谓人文?在我看来,阐释与人以及与人相关的文化现象的学问即是人文;何谓科学?在我看来,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用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方法研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即是科学。科学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比如说经济学、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管理学等;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科学又可以细分为理学学科和工学学科。
误区指瑕:从该考生的逻辑思维看,他是真的不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分类依据,偏要不懂装懂,摆出一副百科全书式的“万事通”面孔,让读者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开头慢热,空发议论
有的考生,不管开头是否有必要,就说些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好像是卖狗皮膏药似的赚人气。
开头突兀,离题万里
有的考生,开头缺乏应有的交代,一下笔就开始没头没脑地议论抒情,让人不知所云。
无病呻吟,错漏百出
有的考生,材料尚未解读到位,就逮到一处开始咿呀不断地抒情议论,且不管事情是否说清楚。
自古以来,文无定法,要想让你的文章赢得他人的青睐,单靠一两段话就想收获高分,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环环相扣,在腾挪跳跃之际,尽显才情,方能笑到最后。但从另一层面看,窥一斑也能知全豹,你若能写好前两段,何不趁热打铁再写两段呢?须知高考作文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即便你想写一个长篇,也只能点到为止。所以,写好前两段,更显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