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琪
摘 要 《庄子》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出现过许多人物,而其中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被提及频率最高、也是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庄子》三十三篇原文中共有二十一篇提到“孔子”其人,包括少量话题“谈论到孔子”和大部分“孔子与他人对话”这两种形式出现。其中内、外、杂篇中分别占有四篇、九篇和八篇。本文阐述了书中塑造孔子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归纳的方法,分类出《庄子》中关于孔子“背道”、“求道”、“悟道”和“传道”这四种人物形象,再分别加以说明,从而得出孔子形象在《庄子》一书中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 庄子 孔子形象 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4.066
On the Image of Confucius in "Zhuangzi"
XU Xueqi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Abstract "Zhuangzi" is one of the Taoist classics, there have been many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of which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Confucius" is mentioned most frequentl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s. "Zhuangzi" total of thirty-three original twenty-one mention "Confucius" its people, including a small number of topics "talk to Confucius," and most of the "Confucius dialogue with others," these two forms. Where the inside and outside, respectively miscellaneous articles occupy four, nine and eigh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create Confucius way; by inductive methods, classification of "Zhuangzi" Confucius "apostasy", "seek the Road", "enlightenment" and "preaching" about these four characters, and then were to be instructions, so as to arrive at vale significance of the image of Confucius in "Zhuangzi" .
Key words Zhuangzi; image of Confucius; modern enlightenment
1 《庄子》中塑造孔子形象的主要方式
文章之所以称作是“塑造”形象,是因为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有别于《论语》中大家普遍意义下对其的固有印象。这里的形象是在《庄子》中提炼加工而成的人物形象。流沙河言,“庄周笔下的神仙是假设的存在,是想象的人物,是文学的创作……”①孔子虽非神仙,但其形象也确实是这样被塑造出来的。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主要是通过寓言、重言、卮言的表现手法来塑造的。相对于其他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庄子》一书中少有具体且直观的描写手法,而主要用“语言描写”来体现孔子的态度、观点;用少量的“肖像描写”,即容貌、姿态、神情等勾画出孔子的地位。如《外物》中“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②孔子见到老子恭敬地作揖而后退,面容改色,局促不安。《让王》中听到颜回关于“知足而喜”的见地后,“愀然变容”。《盗跖》中“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其实,所谓形象一言,皆意在烘托主旨。由于在《庄子》一书中孔子形象的产生与塑造并不是让其原始形象鲜明深刻,而只是借以一个具有儒家影响力的人,用孔子之口表达道学之义要而已。
由此可见孔子形象的塑造对于阐释道家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不尽相同的,不能简单地说是赞扬的肯定,也不单单是批驳的否定。③而且即使在同一篇的不同段落中孔子的个人形象也是截然有别。笔者按照便于分析的逻辑,整理出以下的层次顺序。
2 《庄子》中孔子形象分类分析
2.1 “背道”、“不闻道”的被判讽形象
《齐物论》是《庄子》三十三篇中唯一用文章体裁做题目的一篇,或言《庄子》思想核心在本篇。牟宗三就此篇有十五讲之长,也可见《齐物论》的重要性。在本篇中孔丘的形象为不闻“齐物”之道。文中用“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丘也何足以知之”的评论來说明“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即万物混为一体,互相蕴积包裹而不分是非、可否、生死、利害之理。孔子却不闻“齐观生死”“齐观是非”之道。《德充符》中有,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以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言:“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此时孔子的形象是受声明所累、受桎梏束缚,天生根器如此,不可解除的不开悟的形象。《则阳》中有“仲尼之尽虑,为止”。《外物》中有“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天道》中“孔子西藏书于周室”一段写有,孔子往见老聃,老子毫无情面的批驳孔子其“标举仁义”的思想,“太谩”、“意,几乎后言”、“夫子乱人之性也”。直接表达儒道的相异之处。
描写孔子“背道”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当为《盗跖》一篇。盗跖称孔子是“矫言伪行”,“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而后大段的论述“保全自然本性”的处事标准,很有是非冲击感。
2.2 “求道”、“问道”的虚怀求知形象
《天地》中“夫子问于老聃”何以称为“圣人”是典型的求知形象。这时孔子作为一个虚心谦逊的询道者,向他人请教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老聃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即圣人若不得已而又治理天下之事,则在于任人自治,无心于物,无心于天,这就叫做忘掉自己,忘掉了自己,这就叫做与无为的天道混为一体了。此为“无为而贵”。
《天运》中“孔子五十有一,而不闻道”见老聃,老子告诉孔子效法天道、与时俱化的道义。《山木》中“孔子问子桑雽”如何处事免患,在听完回答后说“敬闻命矣”。《田子方》篇孔子问老子“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又有《知北游》篇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何为至道。老子回答:“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总体阐述“无”之大道境界。仁、义、礼、孝,伦常都应以精纯诚实为最高境界。最后渔父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另孔子门生不解的敬重。④
2.3 “悟道”、“已得道”的圣人真人形象
“悟道”的形象与其他三种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基本表达的方式是陈述而非对话,是借以孔子之言论“道”,此时的孔子已领悟到了“道”之真谛。《庄子·外篇》中的《天地》,主要宣扬的是“无为而治”“顺应天性”“自然天成”的理念。而整段均已“夫子曰”的方式讲大道之意境。《寓言》中也有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是言人的才智受之于自然,恢复灵性,以全生理。声音应当和于乐津,言语应当合于礼法。如果言必以利害、仁义为先,而且喜欢辨别出好坏是非,这就只能服人之口而已。如果能够使人从内心信服而不敢违逆,这就足以确立天下的定则了。《列御寇》中有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呈现孔子识得何为内外不符、不肖之人的人物形象。
2.4 “传道”“解惑”的智慧教育者形象
此形象一般是借以别人的小故事来给弟子讲道,或者是解答弟子或旁人的疑惑等。这也是借用孔子之言传“道学”之“道”。《人间世》“颜回请行”和“叶公子高使于齐”中孔子分别解惑于要“劝谏卫国国君”的颜回,如何理解“心斋”和“忘我”;和要“感化齐国诸侯”的叶公子高,怎样“顺应万物自然之理”。此篇重在借孔子传道之言,立“虚己顺物”之理。告诉世人不要在意虚名实利,德而不名,智而不争。《德充符》主要讲的是“贵在德行”的审美哲学,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四位中,王骀和哀骀的篇幅是由孔子说明“德有所长,而行有所忘”。道德充实于内,有如符契一般。《大宗师》中孔子和颜回论“益”,提出进入道德境界为“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又有“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孔子在《秋水》中向子路讲“时运天然”,在《至乐》中向颜渊讲,先代的圣王不强求性情的一致,不求做同样的事。名称要定立在实际事物之上,义理的设制在于适合人们的自然性情,这就叫做条理通达,福分常驻。《达生》中,仲尼云:“凡外重者内拙。”与前段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和后段的“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极。”相连讲求超然世外,凝神静气,顺乎天性的哲学。
悟道和传道中与儒家中的孔子形象大抵是最为接近、相对吻合的。还有一些形象是不能完全归于以上的分类之中,比如《人间世》中“孔子适楚”一段,只是说了楚国的狂士在接与来到的孔子时唱的一段词,最后主要引出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的思想。另有一些间接的谈论到孔子,如《齐物论》、《天运》,太师金对颜渊说,“惜乎,而夫子其穷哉”等。
3 关于《庄子》中孔子形象的现代启示
古往今来,形象的塑造都有其原因。《庄子》中孔子在问道的时候神色、体态完全没有《论语》中圣人的那种坦定,而是多了份学生一样的局促不安与疑惑不解。《庄子》中除去直接的引用、借用孔子的形象,还会间接的提到关于儒生的一些拘泥于“仁”“义”“礼”“智”与“道”相违背的思想。既然用“道”,那么此“道”必定不是儒学中所讲的“道”。在《大宗师》中,颜回说自己已经忘记了“仁、义”,忘记了“礼、乐”,孔子都觉得不够,说颜回尚未领悟大道之要义。这显然不是儒家所要宣扬的思想。《庄子》中对于儒家的批驳观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杂篇《徐无鬼》中有“礼教之士敬容,仁义之士贵际”即儒家者流注重敬修容仪,仁义之士注重交际的说法。笔者理解,在《庄子》一书中道学近乎天性,而儒学近乎人性。道家讲悟“贵真去伪”、“无为坐忘”、“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无为而治”、“虚己顺物”、“不知之知”、“无用之用”等等,而儒家讲求“仁”“义”“礼”“智”,未达至道的境界。但是即使如此,笔者仍然认为《庄子》中“孔子形象”之要旨不在于儒、道冲突,而是儒、道融合。这与司马谈广义的“道家”为“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⑤中的道家思想相近符合。
总体说来,孔子形象在《庄子》中存在的意义,在道家看来可能是有“化为己用”之功,但对于后世来说,却是为可以考证、分析、思考、判断,重新整理儒、道人物和思想提供了可研究的素材。从《庄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和内容来看,在现今如何适当运用已有的人物进行立论,如何借重言、寓言等写作方式进行有效的思想输出很值得深入研究。
注释
① 流沙河.庄子现代版[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3.4:17.
② 本文《庄子》原文均出自方勇的《庄子》,中华书局,2010年6月版。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③ [韩]任振镐.《庄子》的孔子人物形象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④ 刘增惠.道家文化面面观[M].山东:齐鲁书社,2000.3:166.
⑤ 韦政通.中国哲学辞典[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0:583.
参考文献
[1] 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1.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2.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
[4] 陈莹.先秦到西汉典籍中的孔子形象[D].北京大学,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