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彧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国省训练自2012年实施以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参训者少、成果少、人才少及成果、人才水准不理想的弊端,形成培养短板。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推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内训练。它的目的是符合党的发展战略、教育方针和就业政策,并辅以基点、示范、要求、原则、支撑、先导、扶持等手段。做法是用创新创业训练的面貌来改造实践教学,做到人人参训、个个创新。功能是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发展战略、教育方针和就业政策;为国省训练起到奠基、补充作用;对实践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搞好校内训练的办法:一要实事求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改造事物;二要加强环境建设,加速校内训练进程。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国省训练 校内训练 电子信息 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202-06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又具体表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等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实施这一重大战略服务。为了搞好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规定:“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1]。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充分”[2]。那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阶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自应一马当先,引领其它。提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内训练”的概念与任务,便是这方面的新颖构思与行动,它非常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发展战略、教育方针和就业政策。
1 为什么要搞校内训练
“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内训练”的概念与任务的提出,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国省训练(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创新创业训练,以下简称国省训练)的示范与启发下想出来的。
国省训练自2012年实施以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3]的作用,但因自身结构要素少的原因(仅有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以下简称三类项目),功能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存在着参训者少、成果少、人才少及成果、人才水准不理想的弊端,形成培养短板。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推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内训练(以下简称校内训练)。
1.1 校内训练的内涵与外延
校内训练是一个概念,所以有内涵与外延。
1.1.1 校内训练的内涵
这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无穷无尽的创新成果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促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正确认识、检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国省训练奠定基础,提供补充。它以社会需求为基点,以国省训练为示范,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为要求,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支撑,以创新色彩浓郁的理论教学为先导,以专门的教学条件为扶持。做法是用创新创业训练的面貌来改造实践教学,做到人人参训、个个创新。
上述内涵,同时也是教学理念,能够指引校内训练的方向,规范校内训练的行为,总结校内训练的经验,激励校内训练的前进。
1.1.2 校内训练的外延
除国省训练以外的一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它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学科基础实验(部分)、专业方向实验、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自主实践诸平台的活动。容纳了国省训练的三类项目,增添了学科竞赛、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可以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内容。
1.2 校内训练的结构与功能
校内训练是一个系统,所以有结构与功能。
1.2.1 校内训练的结构
(1)外在要素,是结构的“骨肉”。它是从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巧妙地截取一部分,不必另起炉灶,推倒重来。然后,将这些要素在内在要素的统率下,按照一定方式,联系、作用而组成校内训练的结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4]所示。
在组建校内訓练结构时,保留了学科基础实验(部分)平台、专业方向实验平台、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平台、自主实践平台,以它们作为校内训练结构的外在要素。
(2)内在要素,是结构的“灵魂”。可分为物质要素、精神要素、政治要素3部分,统率着外在要素。物质要素是指训练的过程与结果等;精神要素是指训练的目的与指导思想等;政治要素是指训练的组织、管理、激励、协调等。
(3)要素之间的联系、作用方式为:交织融合、互动制约、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等。即根据实际,将外在要素赋予新的观念、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新的目的、新的手段等,由低到高,互为促进地开展训练。这种结构,容纳了国省训练的三类项目,如学科基础实验(部分)、专业方向实验和自主实践,完全可以兼做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有了成果,还可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并且,增添了学科竞赛、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可以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内容。
1.2.2 校内训练的功能
结构的不同,往往体现着功能的不同。过去的实践教学,不是校内训练的结构,虽然具备校内训练的某些外在要素,却实现不了校内训练的功能;虽然所培养的某些学生也能够创新创业,却是“搂草打兔子”式的培养,不全面、不自觉、也不专门。这样,效果从量和质上都不会达到最佳。现在的校内训练,是另一种结构,用创新创业训练的面貌来改造实践教学,仅截取了它的几个要素,集中兵力,单刀直入,全面地、自觉地、专门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却实现了校内训练的功能。效果从量和质上都会达到最佳。下面加以分述:
(1)对党的发展战略和教育方针以及就业政策而言,首先能够促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校内训练由于覆盖面广、普遍参训、形式多样等特点,事事处处都可以开展训练(完成三类项目、上实验课、学科竞赛、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都是参训),要素远远多于国省训练,因而能以众多的、成熟的成果与人才,直接为促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这就弥补了国省训练的不足,实现了两条腿走路,造就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二者共同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力,校内训练以量取胜,国省训练以质领先。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合作共赢。以上所述关系如图2所示。
其次由于前述优点,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变成了全体学生的实践,完整的实践,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广大学生都有增长真知与才干的机会,做到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健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再次,由于前述优点,广泛的、长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就业创业阻力不大,能够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充分”,创业也行有余力。
(2)对国省训练而言,一是校内训练能够为国省训练起到奠基作用,是国省训练的初级阶段。由于学生的普遍参加,“众人拾柴火焰高”,会出众多的、成熟的成果。然后,可在此基础上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申报国省训练,既容易中标,也容易完成。所出的成果、人才,会达到很高的水准;二是它与国省训练构成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校内训练由于格低面广,优势在量上,因而是普及。它的作用是全员训练,众擎易举,为国省训练积累能量和输送选手。国省训练格高面窄,优势在质上,因而是提高。它的作用是攻坚克难,带头示范,反作用于校内训练。如果没有校内训练或校内训练搞得不好,基础不牢,超越阶段,就产生不了众多的、成熟的成果和人才。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国省训练或国省训练搞得不好,提供不了样板供人们学习借鉴,启发不了人们的联想,扩大不了认识成果,也难使校内训练上规模、上档次。因而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
(3)对训练的难易程度而言,它能够起到降低成本、方便运行的作用。校内训练因与实践教学部分要素相同,不须另搞一套。从形式上看,完成了实践教学即完成了校内训练:一是不必投入专门的人力、财力、物力,因而成本低廉,适于广大学生;二是虽然有计划,但手续不是那样繁琐,学校和老师都可以定,因而简便易行。
(4)对实践教学而言,它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校内训练因与实践教学部分要素相同,所以源于实践教学,又高于实践教学,很容易做出成绩,出好成绩。校内训练出了成绩,自然也是实践教学的功劳,实现了双赢。同时,这样做又促进了实践教学中其余平台的建设,使校内训练的基础更加牢固。
2 怎样搞好校内训练
一要实事求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改造事物;二要加强环境建设,加速校内训练进程。
2.1 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改造事物
校内训练既然在本质上属于实践,那么就要按照实践来对待。实践由目的、手段、过程、结果构成,校内训练也应如此。
2.1.1 提出目的,做好计划
校内训练首先要有目的。“实践是人类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其自觉性和目的性首先体现在实践目标上。人们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必先确立实践目标,然后根据实践目标的要求去计划自己的行动”[5]。校内训练也是这样,应当有自己的目的:长远目的是符合党的发展战略和教育方针以及就业政策,适应学生前途、利益要求,满足社会需求;近期目的是满足校内训练需要。这就要对校内训练的三类项目和学科竞赛、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校内训练其次要做好计划,修订好人才培养方案。计划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在校内训练还没真刀真枪地行动前,就要在头脑中先预演一遍,根据相关理论和已知事实描绘训练蓝图,模拟训练过程,了解环境因素,明确注意事项,合理安排人力、财力、物力,以低投入换取高产出。古人所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这个道理。
校内训练计划,包括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及配套计划(方案)。其制定,要根据社会需求融入创新创业的内容。在任务、要求、时间、范围、方法、步骤等方面,都要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规定。
2.1.2 明确手段,做好准备
校内训练的手段与准备,在质上与国省训练大致相同,手段不外乎组织、管理、激励、协调等。准备不外乎教会学生了解和识别有关元器件,教会学生知晓和会用有关工具,教会学生懂得正确的工具操作方法,教会学生撰写报告、商业计划书、论文等。
2.1.3 动态监控,递进完成
校内训练与国省训练一样,其计划的实施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只能用负反馈的办法对训练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在目标确定的前提下,一边干一边根据实际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行动,不断排除非定向动作,一步步地接近和达到目标。以毕业设计为例,首先,题目、内容必须有创新创业价值。其次在开题报告、产品制作、论文撰写、答辩各阶段,始终作动态性检查,发现毛病及时让学生改正,直至合格,而不是等到最后的答辩阶段才做这一切,费时费力,顾此失彼。同时,还应当看到,“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變的事也是有的”[6]。校内训练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办?部分错了,部分纠正,全部错了,全部纠正,直到完全合乎实际为止。只有这样,才能验证方案,修正认识,达到目的。
2.1.4 提升成果,转化成果
校内训练到了最后阶段,应当收获成果。目的之一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无穷无尽的创新成果,因而校内训练成果是国家创新成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的校内训练成果开始可能是个“丑小鸭”,但这只是序幕,不是高潮。经过努力,假以时日,完全可以变成“白天鹅”。该专业在2014年大连市“为老服务”竞赛的获奖作品中,有5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就是证明。
有了成果,还必须加以提升。校内训练成果在档次上有高有低,有责任把档次低的成果提升为档次高的成果。科技史告诉人们,发明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一项发明之后,必然要伴随着一系列的改进,这样才能日臻完善。学生出了成果,不能束之高阁,而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例如:对学科竞赛的成果加以改进,直至上升为专利,做到水平和档次上的无可挑剔。
提升了的成果必须加以转化。不是为了成果而成果,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才出成果。所以,当学生有了像样的成果后,不能当陈列品,而要不失时机地抓好转化,从科研转向生产,创造经济效益,这同时也是创业实践。到此时,校内训练方能画上圆满的句号。
2.2 加强环境建设
校内训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环境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在同等条件下,环境好,校内训练也会搞好。环境不好,校内训练也不会搞好。要搞好校内训练,就必须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也是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所在。
(1)要学好国家、学校有关创新创业的文件、规定等。使校内训练事出有据,做到与时俱进,用足用好政策,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缺憾,提高师生参训的积极性。同时,要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培育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思想决定行动,人要获得成功,思维方式必须正确,校内训练也是如此。在校内训练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关键,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批判性、革命性的思维,其贯穿创新活动的全过程”[7]。创新思维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大胆质疑,追求真理,敢于打破已有的条条框框,因而是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须遵循的思维方式。如果怀着死板守旧的思维方式去搞校内训练,无异缘木求鱼。用创新思维作用于校内训练,能使学生获得思想上、行动上的双重收获,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受益终身。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有:转变教学理念,诱发创新兴趣, 教授创新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善于创新,创设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如:记录创新闪念训练、发散收敛思维训练、推测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总结创新思维经验等。
(3)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高屋建瓴地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8]。同理,校内训练如果没有文化支撑,也难以持续长久。创新创业文化,要从创新创业实践中产生,并反作用于创新创业实践。首先要把校内训练中产生的好想法、好做法,上升为带有该单位特色的、先进的创新创业文化。其次,用这种文化解决态度问题、方法问题、制度问题、风气问题等。
创新创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一般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方面。
①创新创业物质文化是学校为满足校内训练而创设的物质载体,如: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后勤装备、活动设施、校园环境等。这些方面,是校内训练得以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特别是校内外实训基地和适当的资金支持两项。即使与校内训练关系较远的校园环境也要把设计格局、建筑风格、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视作知识的载体,让它们闪烁创新的火花。
②创新创业制度文化是学校为满足校内训练而创设的各种政策保障和规章制度。首先,要有好的校内训练制度。例如,“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等[9];再如,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还如,建立能促进校内训练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创新评价体系等,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创新创业资金和政策保障体系,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基金,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等。特别要注意建立激励机制,如:物质和精神的正激励、负激励机制,以此调动师生参加校内训练的积极性和遏止负面现象的发生。其次,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也会形同虚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坏。因此执行制度必须坚决彻底,落实到位,真抓实干,令行禁止。
③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是学校为满足校内训练而创设的精神产品,如教风学风、舆论环境等。它们能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领师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拓展师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塑造师生的创新创业人格。建设创新创业精神文化,入手之处有:建设校内训练所需要的教风学风:教师要诲人不倦,教法日新;学生要学而不厌,砥砺创新。还要营造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竞争弄潮的氛围等。
(4)建立创新色彩浓郁的理论教学。
建立创新色彩浓郁的理论教学,实际上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亦为校内训练的思想先导。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二是理論联系实际。
①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总体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9]。具体要求是,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它的知识结构分通识教育、综合教育、专业教育三部分,那么,建立创新色彩浓郁的理论教学也要从这三部分入手。
通识教育。按教育部规定的办:“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10]。但要从学生入学做起,让他们对创新创业训练产生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为学生大二开始的校内训练及国省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综合教育。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组织好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以及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发挥好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控制、调节好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增添激情和热情,因为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主体的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1]。
专业教育。在相关学科基础、专业方向课上,“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9]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
②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要紧踏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足迹,不可变成空洞的理论。列宁说过,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12]。那么,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必须要以校内训练等实践为源泉,广泛占有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抽取个别的、现象的、具体的认识材料,揭示在具体形象中潜藏的共性、本质和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宝库,完成认识世界的任务。其次,校内训练要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不可变成盲目的实践。要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解释校内训练现状,预测未来,把以往在校内训练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在新的实践中实现,完成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务。根本途径是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动员全体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以此取得成果,造就人才。同时,用校内训练实践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使它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5)创造专门的教学条件,为校内训练提供扶持。
教学条件中的环境因素,属创新创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前面已经讲过,这里谈一下其他部分。
首先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在校内训练中也不例外。所以,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没有能创新的教师,是教不出能创新的学生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为此,“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9]。国省训练往往是由学校的专业机构,如创新创业中心等组织的,专业教师很少参与组织。而进行人人参训的校内训练,必须靠全体教师来组织。在校内训练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智力,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还要以身作则,带头创新创业,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努力放飞创新思维,结出创新硕果。同时,教师要组织好校内训练活动,并将所教学生建设成一个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打硬仗的创新创业队伍,完成好校内训练任务。
其次是教材。通识课教材,要在专门的创新创业教材中,选取那些符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专业课教材,要選取那些饱含创新创业色彩的。没有,就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并注意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再次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两大类,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达不到目的。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之间,教法处于支配地位,但在校内训练的不同阶段,教法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在发动阶段,主要用于兴趣教学法唤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踊跃参训;在实施阶段,主要用启发法、任务驱动法、课堂讨论法、参与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启发学生心智,让学生萌发创新创业思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产生创新创业成果;在收尾阶段,用经验总结法等固化创新创业成果,赢得学校和社会的承认。
3 结语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虽然今天才正式提出校内训练的概念与任务,但它已经“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13]。看吧,不久的将来,校内训练将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亮丽风采,并遍地开花,成为主流,从而极大地助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无穷无尽的创新成果与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并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就业政策。满怀信心地期待着这一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北京:教育部门户网站, 2010-05-13.
[2]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北京:中国时政网,2012-11-20.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北京:教育部门户网站,2012-03-09.
[4]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
[5] 胡寿鹤.论实践目标[J].北京:哲学研究,1988(2):21.
[6] 毛泽东.实践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4-15.
[7] 徐阔.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19.
[8]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北京: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05-05.
[9]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5-05-13.
[10]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北京:教育部门户网站,2015-12-01.
[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6.
[12] 列宁.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37.
[13]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