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贤旺
(盐城师范学院 学生处,江苏 盐城 224051)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扬州市东圈门为例
吕贤旺
(盐城师范学院 学生处,江苏 盐城 224051)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命脉和传统文化的延续,其存在的诸多保护问题渐渐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逐渐上升为城市整体管理、运行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有效、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地解决这些难点,值得人们去深思和研究.本文以扬州市东圈门历史街区为例,深入分析该区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细微处着手探析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发展.
扬州市;城市化;东圈门;历史文化街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建设不断加快,旧城改造、新城扩建以及城市传统文化的延续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更新保护问题,尤其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演变与保护已逐渐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大计的一个重要因素.众多学者从影响因素[1]、城市规划设计[2-3]、功能配置[4-5]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对引导城市发展科学规划与城市建设保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扬州市作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丰富,古迹保存完好,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浓厚.但随着扬州市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和城市化发展进程难以协调,容易忽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因此,研究历史街区的演变与保护对于扬州市文化古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扬州东圈门历史街区形成于明代,由东圈门街、三祝庵街、地官第街一线组成,东西长约700余米,街区内及周边地区遗存众多名人故居、古宅园林(尤以盐商住宅著称)、庵观寺庙、古井名木.建筑风格迥异,文化底蕴丰厚.多年来,街区发展与保护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形成有效保护与整体规划,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99年,市政府逐渐开始重视这一街区,并加以保护和组织专门的整治工作,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1.1 区内古代建筑分布广泛,但破坏较为严重
东圈门街区是扬州市四大历史街区之一.区内建筑大都有500多年历史,根据类型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建筑多为名人故居且保存完整;二类建筑多为传统民居;三类建筑指协调性一般的建筑.从总体来看,东圈门各古迹数量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从2000年的65座逐渐减少至2014年的50座,平均每年约减少1座.从古迹分类来看,传统民居显著减少,这是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传统民居由于城市改建或者自身重建等原因,大拆大建现象较为突出.而名人故居等一类建筑由于近年来国家政府等方面的重视以及文物古建筑的充分挖掘与保护,破坏程度较少(见表1).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古建筑经过岁月的摩挲,雨水侵蚀,疏于管理和修缮,多处建筑明显出现裂痕与倒塌现象,最终遭到废弃.
表1 东圈门街区文物古迹分类表
类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名人故居/座26911园林/座3789传统民居/座60483330
表2 东圈门古树统计表
1.2 街区建筑风格独特,街巷体系分布较好
街巷体系是该处传统风貌的重要内容.明清时代扬州市属于吴楚文化的中心城市之一,城市发展逐渐完善、走向成熟,东圈门的建筑多为明清建筑风格,建筑风格迥异.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梁坊比例沉重,多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该街区的街巷体系由于初期规划较好,较为规范,且通过对已经不适应于现代生活的部分街道适当整治,保持了街区建筑的古典性和传统性,保障了街区传统明清整体风貌和整个历史街区完整性和真实性.
图1 东圈门街区 图2 东圈门街巷
1.3 古井古树分布较多,但历史文化氛围消失
东圈门街区内分布一些零散的古井与古树木,其中古井有13处,珍稀古树银杏、广玉兰、琼花等有12棵.同时还有23棵比较高大,年轮久远的老树,大都分布在传统民居周围,只有少数几处古树对交通产生一定影响,其余都给予了很好的保护.(表2)
人类是历史街区保护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但当前大量的规划参与者更多的偏向于经济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忽略了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于能够体现历史地方特色、传统风貌的文化设施与行为习惯,在现代化的进程与商业利益的刺激下,都随着历史街区的破坏与改变而出现断裂,曾经的民俗、节日的庆典被不断涌现的宣传与广告活动埋没了下去,历史文化的特有氛围正在逐渐消逝.
2.1 人口密度高,居民居住环境差
由于历史原因,传统街区人口密度大,街道比较狭窄且路面质量差,居民居住环境差,整治工作较难开展,城市规划问题主要集中于此.街区内较高的人口密度已经成为影响街区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街区内人口密度为7.15万人/km2,是2000年的2倍之多,人多且杂,居民自身生活发展受到限制,在实施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街区居民的意愿难以达到满足,工作往往难以得到预期效果.加上城市缺乏整体的战略性规划,各分区政府有不同的规划建设要求,政出多门导致历史街区发展不协调,出现散乱状态.
表3 东圈门人口密度表
类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面积/(km2)1.521.461.261.09人口/万人5.15.66.17.8人口密度/(万人/km2)3.353.834.847.15
2.2 道路狭窄弯曲,交通状况混乱
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扬州市在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中心区功能建设,但中心区大量集中着传统历史街区,东圈门建立历史悠久,街区内建筑密度高,道路弯弯曲曲,狭窄难以出入,最狭窄处宽度不足2 m,交通堵塞现象常有发生,且街道建设与管理出现严重滞后问题,严重干扰了居民的生活与街区的发展.
2.3 环境容量超负荷,公共绿地缺乏
东圈门周边工厂较多导致该地居民人数较多,严重超出了环境容量的最大值,环境容量超负荷运转.街区内公共绿地稀少,绿化率严重不足,用地规划并不十分明确.因此,必须考虑增设绿地,提高绿化率.
实质上,众多的因素制约着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开发、保护、整治三要素的不协调,这些主要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城市的历史街区环境.目前,城市已经意识到了历史街区保护滞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并积极汲取借鉴国外城市或有历史特色的城市的成功经验,对城市现有的历史街区环境逐步改善.
3.1 缺乏对历史街区的明确规划
根据扬州市发展总体规划,扬州市将作为长三角北区中心、江苏旅游与宜居城市、新兴工业城市.旅游型城市是对扬州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和定位,这一定位要求扬州市的历史文化具有地方特色和可塑性,需要地方建筑与人文气息、文化氛围多样融合.东圈门作为重要的盐商聚居区,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气息浓厚,是扬州市未来发展旅游城市的闪光点,但政府长期缺乏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指导,缺乏对东圈门历史街区的规划建设,使得东圈门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3.2 保护与破坏严重失衡致街区损毁
东圈门地处扬州市的闹市区,与东西主干道文昌中路平行,靠近瘦西湖风景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因此,人流量非常大,平均年人流量达1000余万人次,人流量大对东圈门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很大.一方面,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扬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近10年的数据来看,扬州市旅游收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增速逐渐加快.客流量的扩大对于东圈门历史街区的破坏程度也呈现严重趋势;另一方面,保护措施的跟进与滞后还有待完善.街区保护速度已落后于环境破坏的程度,保护与破坏的严重失衡致使街区环境难以恢复.
3.3 忽视了历史街区更新的内在规律
历史街区有着自身的更新发展的内在规律,政府应熟知和运用事物发展规律,积极转变扮演角色,变主导为引导,变管理为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局面已经满足不了城市建设发展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要求.只有把城市历史街区建设投入到市场中,既能解决街区建设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能降低历史街区保护的成本,还可通过市场因素对历史街区资源进行有效调节.
历史街区的保护已成为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既要研究城市整体发展的需要以及新区与老区之间的联系,还应考虑政府财政可能性,决策性和目标性很强.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推进以下措施,改善东圈门环境状况,促进新区与老区的相互融合.
4.1 规划保护与使用相结合,形成完整传统风貌保护区
土地利用与历史街区规划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通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历史街区进行规划来管控土地,使得新老城区之间进行很好的协调,它们之间维持一种稳定的平衡,使整个城市用地布局更加合理,强化历史街区相关保护工作的建设[6].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宜急于求成,要审慎对待.对于特定的历史街区,加强建设控制的力度,这样既可以有效的促进街区的保护,又可以开发周边地区,完善功能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形成完整的传统风貌保护区,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有着极大的意义.
4.2 加大古井古树保护力度,适当整治环境和街巷体系
街巷体系是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制定保护与实施的战略对于整个历史街区的意义在于使其生命力得以延续,对于有人居住的街区进行生活设施的改善,对于无人居住的街区则要进行修缮.在保持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对一些不满足需要的街巷进行有效调整.在整个规划与建设中应将古树等历史保存较好的进行统一治理,加大古井古树的保护力度,让它们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使街区风貌得到更好展现.
东圈门街区绿地面积较少,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在街区的环境整治中必须进行景观规划,扩大绿地面积覆盖率,以实现增设绿地的目的.根据具体情况,在一些建筑较多地区,应以庭院内部的绿化为主.街道内部公共绿地要增加,这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3 细化古建筑修缮保护工作,完善街区基础设施建设
要坚持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以东圈门历史街区内建筑所具有传统特色、建筑美学价值以及现状保存的完好程度为基础,根据每一栋建筑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修缮与保护工作,细化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做到古建筑保护的最大化和适应化.
街区内有些巷道较为狭窄,弯曲程度较高,难以适应居民生活需要与城市发展.因此,应在原有基础上调整东西向街道,适当进行拓宽,来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南北向的街道主要是旅游区,应当完善服务设施,提升街道美感.街区的基本格局保持完好基本不动.尤其是韦家井一条巷是东圈门街区的精华部分,其形态与布局、所体现的风貌具有重大意义,应当全部予以保留.
城市历史街区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城市的整体调度与运转、公共利益等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大潮中,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与城市化发展进程难以协调且容易忽略.文章探讨了扬州东圈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未来,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化建设的相互融合更是重中之重.
[1]吴蔚.历史城市传统居住社区更新与开发方法研究——以历史文化名城木渎为例[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严丹,等.浅析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更新[J].南方建筑,2012(4):123-125.
[3]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陈泳.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 马进.古城传统街区的复兴——景德镇博物馆区的保护与改造[J].新建筑, 2003(2):18-20.
[6] 翁达来,夏峻嵩.扬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之策[J].小城镇建设,2002(7):62- 63.
[责任编辑:徐明忠]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take dong quan men street for case
LÜ Xianwang
(Students’ Affairs Division,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Yancheng 224051,China)
In the process of current urbanization,the historic restricts problems are more and more.How to re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what kinds of principles need paying attention to in this process are worth researching.Taking the situation of historic restricts in the DongQuanMen Street of Yangzhou city as the example,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urban historic streets situation in Yangzhou city,probes in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history areas’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urbanization .
urbanization;urban historic restricts;sustainable development;Yangzhou city
2015-08-21
2014年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课题(RIJCD14011)“十三五时期江苏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盐城师范学院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4YCKF014)“发展性资助平台建设的管理与实践研究”
吕贤旺(1986-),男,山西祁县人,盐城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人文地理与区域规划的研究.
K901
A
1672-3600(2015)12-00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