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张亚伟
摘要:建水老鹰窝铅锌钼矿处于滇东南褶皱带西南部,赋存于三叠系中统个旧组灰岩中的断裂带内,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类型为硫化矿石,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黄铁矿、铁钼华、白铅矿、菱锌矿等,平均品位Pb5.49%、Zn2.16%、Mo0.74%,组分均匀。矿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长200~600米之间,厚度0.83~5.39米不等。矿体主要沿断裂破碎带分布。铅锌钼矿床与花岗岩的侵入关系密切。
关键词:铅锌钼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老鹰窝; 云南
1区域地质概况
云南建水老鹰窝铅锌钼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个旧—石屏褶断束西南部,普雄老鹰窝--岩风洞一带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内,铅、锌、钼、铁、钨等矿藏资源丰富。区域上南西为红河深大断裂,与哀牢山变质地块相连接;北东以弥勒—师宗(在本区为官厅—狗街弧形断裂)大断裂相连。矿区内地层主要以三叠系中统个旧组(T2g)的碳酸盐岩为主。区内南北向、北东向断裂发育,铅锌钼矿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控制。
区内及区域上花岗岩分布较广,沿花岗岩体周围是多金属成矿区,区内的铅锌钼矿与花岗岩的侵入关系密切。区内断层呈北东东向及南北向展布,南北向构造被北东东向构造切割,为早期构造。铅锌矿沿后期断层或断层上盘边缘产出。成矿地质条件和构造条件良好,对区内铅锌钼矿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成矿空间。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矿区内出露中生代三叠系中统个旧组第二段(T2g2)、第三段地层(T2g3),以碳酸盐岩为主,其特征如下:1.个旧组第三段(T2g3)。分布于矿区中部,呈北东东向展布。岩性上部为深灰色薄至厚层状灰质白云岩;中部为浅玫瑰色薄至中厚层状细粒大理岩;下部为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白云岩间夹薄层状灰岩及大理岩化灰岩。 2.个旧组第二段(T2g2)。分布于矿区北西部,呈北东东向展布。岩性为浅黄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夹灰质泥岩。前者常变质为浅黄色细粒大理岩,后者水平层理发育,含少量海百合茎碎片。本段岩性变化较大,大致以永成寨为界,以南多为碳酸盐岩,以北逐渐相变为碎屑岩夹大理岩透镜体,与花岗岩体直接接触,岩层普遍发生变质。
2.2构造。区内经历多次构造运动,断层发育,构造主要呈近东西向及南北向展布。各断裂主要特征如下:
F1断裂:呈南北向展布于矿区中部,长约2km,断裂带宽5-10m,其中部被后期F2断裂错移。断裂带中未见矿化。
F2断裂:断裂呈北东东向展布于矿区中南部,长约3km,断裂带宽处达20m。其上盘为个旧组二段泥质灰岩、泥岩,下盘为个旧组三段灰岩及泥质灰岩、泥岩。具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铅锌矿化。
区内的铅锌钼矿体严格受F2断裂控制。矿体形态呈脉状、透镜状产出。
2.3岩浆岩。矿区主要出露岩浆岩为燕山期花岗岩(γ52),分布于矿区中南部,近东西向展布,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粒半自形粒状结构。花岗岩中斑晶主要为浅肉红色钾长石单晶体,其矿物成分由黑云母、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等矿物组成,具似斑状花岗构造。花岗岩体呈岩基产出,与其接触的碳酸盐岩均大理岩化。
2.4 矿体特征。区内的铅锌钼矿体,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中统个旧组灰岩中,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区内的二个铅锌钼矿体简述如下:
V1矿体:位于矿区中西部,走向40~60°,倾向南东,倾角69°~80°, 矿体长约300m,倾斜延深130m,矿体厚度1.84~3.77m,平均厚度2.80m,厚度稳定,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单工程平均品位:铅4.40~6.47%,平均5.69%,锌1.39-2.81%,平均2.07%,共生钼0.68%~0.80%,平均0.73%,组份均匀。
V2矿体:位于矿区中部,走向40~60°,倾向南东,倾角50°~80°,矿体走向长约670m,倾斜延深100m,矿体厚度0.76~5.92m,平均厚度2.77m,厚度稳定,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单工程平均品位:铅2.97~6.04%,平均5.25%,锌1.79—2.44%,平均2.21%,共生钼0.50~0.79%,平均0.72%,组份均匀。
2.5 矿石质量特征
矿石主要为铅锌钼硫化矿,主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彩钼铅矿、黄铁矿等组成。结构主要为它形粒状、自形—半自形粒状等结构。构造主要为星点状、细网脉状、浸染状、致密块状构造。矿石中主要有用金属以铅、锌、钼为主,常见的伴生元素含量:Cu:0.02-0.04%、Ni:0.003%、Be:0.001%、Cr:0.003-0.1%、As:0.01%。综合利用价值均较低,达不到伴生含量。
2.6矿石类型特征。(1)矿石自然类型。根据野外观察矿石以硫化矿为主,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钼矿等硫化物,氧化矿物很少,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硫化矿石。(2)矿石工业类型。按自然类型划分,区内矿石主要为硫化矿,浅部有少量氧化矿;依据赋矿岩性,划分为碳酸盐岩铅锌钼矿石。
2.7矿体围岩及夹石特征。区内的铅锌钼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破碎带和次级羽状裂隙中。矿体的围岩为三叠系中统个旧组灰岩、泥质灰岩。矿体的围岩较稳定,矿体边界线清楚,矿体内无夹石。矿体的围岩有明显的蚀变现象,有黄铁矿化、方解石化、铅锌矿化、大理岩化、褐铁矿化、角岩化、退色现象等。围岩蚀变进一步加强了矿化富集,形成有价值的铅锌钼矿体。
3矿床成因浅析
区内燕山期花岗岩上侵时所带来的大量有用金属元素组份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而脆性的碳酸盐岩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断裂破碎带和节理裂隙带为矿液的运移沉淀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富含铅、锌、钼等多金属矿物质的热液沿导矿构造(深大断裂)上移,热液在上移的过程中,与周围岩石发生物质交换,使得铅、锌等多金属矿物质进一步富集,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富矿热液在有利的容(储)矿空间充填、交代聚集形成矿体。该矿床成因类型应为与断裂有关的热液充填交代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