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芬等
[摘要] 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当前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民物质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从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入手,分析农村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
[关键字]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对策
正文
当前,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重视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在蓬勃发展中逐步走向繁荣,农民文化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丰富化趋势,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如何搞好农村文化生活及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民提供广阔的文化生活发展平台,使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生活权益得到基本保障,这不仅立足于国家民生层面,也是我们作为当地大学生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石家庄市周边农村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现状,并以此作为代表来分析这一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我们四位成员开展了题为《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活动。本次活动即是希望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通过四位成员的走访和切身观察,着实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出改进性对策,身体力行为加快河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做贡献。
一、石家庄市周边地区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以石家庄市周边地区为例,四位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口头访谈、实地走访考察等多种形式,分别对石家庄市周边的娄底村、许营村、东尹村和贾村四个村庄进行了调查。
在此次调查活动中,在四个村庄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具体情况如下:
(一)四村庄基本情况
走访调查的四个村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位于石家庄市城郊,距石家庄市南二环仅有三四公里,平均每村六千人左右,人口密度较大。同时近年来由于石家庄市的快速发展,在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方面,受城市文化传播影响较大,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村民更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二)从调查人群来看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面向村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包括中老年人、青年人、少年和儿童等。这四个村庄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口老龄化、大量年轻人口流失、留守儿童增多。
调查人群年龄比例分配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青年人占很少一部分,他们或者在外地打工,或者在外地求学,回家的次数很少,一般只有在过年时才回家呆上几天陪陪父母。
村中30-6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口较多,这一年龄阶段的女性普遍反映,自己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专门用来进行个人文化娱乐活动,她们每天的时间主要用来侍奉年老的长辈,照顾孙子孙女们,在空闲时间就是和村中的同辈人群坐在一起聊聊天、晒晒太阳等。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老年人对于村庄的文化生活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历、经验也对村中业余文化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调查人群中,少年和儿童所占的比例较少,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因此也着重调查了中老年人的文化程度。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中老年人文化程度是初中水平,很小一部分人群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有一部分是小学水平。这与他们成长的时代有关,这种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对于文化生活方式的选择。
(三)从文化生活方式上来看
如今,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不断推动下,村中各种文化设施、体育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文化生活意识得到增强,农村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各类文化娱乐活动都被大家接受。同时,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很大的普及,如逐渐在各村庄推广开来的广场舞活动,这是由村中文艺骨干积极带领,通过个人从电脑上学习,进而利用傍晚时间,在固定的地点教给其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共同学习。比如在许营村,每晚参加广场舞活动的人数基本维持在45-60人左右,其中30-60岁之间的农村妇女占据了参与人数的70%,相比以往的农村文化生活,广场舞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从中也体现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本次调查显示,各村庄都建立了许多文化场所,如: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棋牌室,网吧等。同时,样本范围内的农村家庭里,近40%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约25%的家庭安装了电脑。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闲暇时间居民主要是看电视或电影;村中的中年妇女每天晚上在村中固定地点跳广场舞的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调查的人群中,男性娱乐生活主要是读书看报、下棋活动;村中的农民工人群,在工作之余,他们大部分下班后选择睡觉。然而,经走访调查,农民工群体对文化休闲活动的需求并没有因业余文化生活比较缺乏而有所减少。他们渴望能够在业余时间进行一些自己喜爱的文化休闲活动,比如看电视、聊天、读书看报、打牌打麻将和上网,其中有将近11%的农民工喜欢上网;少年和儿童除去上学时间,他们会选择在家中看电视、玩电脑,或者找同辈在村中玩耍,相比城市里的同龄人,他们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还是比较少的。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相对单一。在此次调查的老年人群中,近78%的老年人文化生活方式是聊天和晒太阳,只有10%的老人曾经扭过秧歌、跳过舞,但据走访发现这些活动现在已经不再开展。以贾村为例,虽然村东头有老年活动室,但对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娱乐生活作用并不大,老人们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该反思以前采取的丰富老年人精神娱乐生活的措施是否合理。
(四)年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不到一半家庭的年平均文化支出消费额位于900-1400元之间,将近20%的家庭年平均文化支出消费额高于1400元,也有一部分家庭消费额低于900元,从中可以分析出,农村居民文化生活与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农村人群也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文化方式,他们已经开始追求教育、科技、文化、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水平。endprint
二、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凸显的问题
(一)不良的文化传播
1.赌博之风日益盛行,并趋于泛滥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在农村生活节奏相对较慢的同时,农民闲暇时间较多,这使得赌博行为在农村越来越泛滥。人们在闲暇时间适当的娱乐一下,这无可厚非,但是若超过一定的限度,那将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挥霍了金钱,也造成一些人对财富不择手段的追求;同时会使得家庭矛盾激增,家长在子女成长方面起到消极的榜样示范作用。更为甚者,恶性赌博扰乱社会秩序,容易滋生社会治安问题。
2.青少年沉湎于网络问题严重。
互联网络的逐渐普及和发展,使得各地区家庭网络覆盖率不断增加。互联网的便捷本应是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捷的,但是对于某些青少年来说,网络带来的弊更大于利。沉迷网游世界、观看暴力凶杀电影、浏览不健康网站等等,这导致缺乏自制力,正处于形成人生价值观阶段的青少年朋友走上了违纪违法的不归路,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
3.封建迷信和邪教依然有很大市场
在某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仍在展开。在调研的四个村子中都有封建迷信活动的存在。例如,在东尹村调研时,我们就遇到了一对信奉法轮功的夫妇,70多岁,在聊天时,他们就开始向我们宣传法轮功思想。同时在有些风气较差的城镇,还有低俗文化现象的存在。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民风、社会治安和基层组织建设,而且对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文化设施简陋,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足够的文化娱乐基础设施是群众活动的保障。近年来,虽然各地地方政府部门在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兴建了居民文化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但是从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来看,地方文化投资仍旧过少,场所内部设备陈旧,几乎处于无更新状态,后期维护力度小,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优秀传统文化缩水,传递断链
如今,大多数居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意识逐年淡化,这就导致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力度跟不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比如参加传统文化活动的居民越来越少,地方文化特色也逐渐被人遗忘。特别是年轻人,相比之下更热衷于过西方节日。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农村地区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存在较大差异
在农村地区精神文化活动中,青少年居民参与村内活动的积极性相对较差,这主要原因是我国正处于信息时代,青少年居民通过现代化网络工具,视野平台和思想观念较为开阔,外界信息更为吸引眼球,这就使得传统农村文化生活节目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存在明显差异,这值得我们去反思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三、农村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分析
(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
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生产关系,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经济不发达,对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不足,文化活动器材和设施较少,这些都制约着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
(二)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1.在所调查的四个村庄中,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普遍较低,出现了被闲置、挤占、挪用、恶意损坏等一些不良现象,这本是全村成员共同享有的娱乐、健身财产,但个人主义利己思想仍占上风,使得农村娱乐活动的开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2.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一些文化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使得许多文化场所流于形式。
3.部分民间文化组织和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们忙时务农闲时演出。他们因为兴趣而组成团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文艺专长几乎都是自学而成,而且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同时,这些团体和组织虽在丰富地方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做出了不小贡献,但是客观地讲,缺乏严格的组织和管理,文化功底差,节目编排存在不足,群众受益面较小。
(三)农村文化能人和带头人较少
凡是农村文化活动搞得好的村庄,都有几个乃至一批热心人,比如在许营村,几位从城里退休返乡、见过世面的热心人在春节期间,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到文娱活动中,开展了适合多年龄段成员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待遇较低,导致农村文艺人才流失以及后备人才队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进程。
(四)文化单位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重视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浪潮逐渐白热化,基层领导人个人观念存在偏颇,他们过分注重经济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和推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重要性认识不高。文化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工作制度,专职人员分配较少。同时,在调查中我们普遍发现,四个村庄对文化场所基础设施的管理不到位,设备和器材损坏严重,没有后期维护和管理。
四、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推进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
1.政府既是传统制度的改革者,也是新制度的供给者。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体制水平的改革对于满足农村居民文化生活需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乡镇各级基层政府领导应该认真贯彻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者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较高的战略层面,让经济带动城乡文化建设的发展,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当地长远的社会发展规划中,从而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二)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方面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设立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确保资金利用切实到位,合理分配。村委利用这些资金加大对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建立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放映厅、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社区大学等,并在文化广场内配备适合各年龄阶段人群活动的健身器材,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进来,同时也要解决好因增加农村文化工作内容所需要分配的人员问题,从而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endprint
(三)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人才培养,抓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建设
首先,坚持落实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逐渐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放宽各项福利政策,重视人才培养,尽可能地组织多样多动,调动工作积极性,培养能力。
其次,重视提高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加强对专职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与文化内涵。
最后,在农村各中小学,可以开展第二文化课堂,设置音、体、美等艺术课程,同时农村要引进艺术师资队伍,培养农村文艺工作的新生力量。
(四)加强村校联合,丰富村庄文化生活。
对于石家庄市周边村庄,距离各高校相对较近,可以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尝试开展村校联合定向活动,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工作有效进行。
要建立村校联合合作机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村庄与大学社团相互合作,村庄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大学生们定期在村中举行文艺活动,同时邀请对此感兴趣的村民一同参加,促进村民和学生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这样不仅调动了村民们参加文艺汇演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村庄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学生们要在村中积极发掘文艺能人,共同策划和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激发活动兴趣,使他们在农村文化生活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从而逐步发展壮大农村文艺队伍。
其次,也可以举办其他活动,比如带领村民学习太极拳、定期在村庄内举办献爱心活动,同时各高校相关组织可以在村中帮助成立几个兴趣协会,使有着不同爱好和兴趣的村民加入不同协会,让他们感受到在组织中的快乐并实现自身价值,逐步地使他们能够自觉组织他们自己喜欢的相关活动,从而使整个村庄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精神文化繁荣的景象。
结束语
如今,国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我们相信,在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带领下,以及我们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的精神文化面貌一定会得到很大改善,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
作为大学生,通过整理分析所调查的190份有效问卷,我们四位成员会根据石家庄周边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和当地村委沟通、交流,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便更好地为改善农村地区文化娱乐生活现状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在国家发改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张平
[2]《加快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徐光春.2007-12-10
[3]张太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梁漱溟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4]《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赵峰
[5]《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精神文明建设主要精神》
第一作者
刘亚芬(1992年——),女,汉族,籍贯:河北省沙河市,学历:本科,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刘建民,单位:河北师范大学,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