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润
在当今俄罗斯音乐界,“俄罗斯声乐学派”究竟存在与否仍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课题,两个旗帜鲜明的观点分别来自实践派和学术派。以歌唱家和声乐教育者为代表的实践派认为:俄罗斯于19世纪中叶传入美声唱法,其师承关系直接追溯到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名师弗朗西斯科·兰姆贝尔蒂(ФЛамперти,1813~1892)门下,俄罗斯古典歌唱家的唱法可谓“根正苗红”的意大利美声唱法(Bel canto)。一个半世纪以来,许多青史留名的俄罗斯古典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都掌握了美声唱法的奥秘,所以在俄罗斯并不存在什么“俄罗斯声乐学派”,凡是唱得好的、规范的,都属于意大利美声学派,至于那些富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歌唱家,则应划分在“俄罗斯唱法”的范畴内;以史学家和评论家为代表的学术派则认为:作为西洋舶来品,在其良性的发展演变进程中,美声唱法不可避免地受到斯拉夫民族的文化根植、语言渗透,风格独具、饱含斯拉夫民族情结和审美意志的“俄罗斯声乐学派”作为一种优势互补的合成品不但客观地存在,而且完全可以与“意大利学派”日月争辉。
苏联时期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人民艺术家谢尔盖·雅可夫列维奇·列梅舍夫(СЯЛемешев,1902~1977)以自己鲜明的演唱风格被认为是俄罗斯声乐学派的典范。但是在“否俄罗斯学派存在说”的实践派看来,列梅舍夫的歌唱方法并不是纯正的美声唱法,他应该是“俄罗斯唱法”的代言人。因为列梅舍夫早年曾在俄侨开办的哈尔滨歌剧院留下过活动足迹,所以我国老一辈的声乐家和音乐学者对其均有所了解。其唱片(1928年5月录制于哈尔滨,胜利公司发行)和唱法曾被已故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及其他音乐家们所收藏和关注。在С.Я.列梅舍夫自传体著述《艺术之路》一书中,对其在哈尔滨两个演出季艺术活动的来龙去脉有翔实的交代。可以说,哈尔滨之行为列梅舍夫今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舞台实践基础,是艺术家艺术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这位优秀的俄罗斯艺术家已经渐渐被中国音乐家们所遗忘。国内学术界仅存郭成龙的《俄国伟大歌唱家列梅舍夫的演唱特点》(《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一篇关于列梅舍夫的学术文章。关于列梅舍夫在中国的艺术活动轨迹,目前在中国鲜有瞩目和问津者。致力于此项历史的挖掘工作,能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俄侨音乐家在中国的活动一章增添宝贵的一页,能为当今俄罗斯学术界方兴未艾的侨民音乐文化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对中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1902年了月10日,谢尔盖·列梅舍夫出生于俄罗斯特维尔斯卡省的旧卡尼亚泽沃村庄的一个农民家庭中。他的声乐启蒙老师是音乐爱好者、建筑工程师尼古拉·科瓦施宁及其有着音乐学院教育背景的妻子叶甫盖尼亚-尼古拉耶乌娜。1921年列梅舍夫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声乐教授纳扎里·莱斯基(1876~1958)。1924年,尚未毕业的列梅舍夫加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歌剧团并在这个舞台上开始饰演一生中演唱过500多次的歌剧角色——柴科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诗人连斯基。1926~1931年间,列梅舍夫辗转于叶卡捷琳堡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歌剧院、中国的哈尔滨歌剧院(1927-1929)和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歌剧院。1931年列梅舍夫受邀加盟莫斯科大剧院,其艺术生涯步入鼎盛时期。除了他本人最热爱的连斯基,其成功饰演的角色还有《茶花女》中的阿尔弗莱德、《波希米亚人》中的鲁道夫、《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维特》中的维特、《五月之夜》中的列夫科、《雪姑娘》中的别林杰、《伊戈尔王》中的王子等,他演绎的俄罗斯浪漫曲和民族歌曲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诗情画意。
谈到自己的歌唱艺术,列梅舍夫说:“我认为应该简单而愉快地学习歌唱,不能堕入故弄玄虚的混沌境地。我好像从来没弄明白到底怎么唱才是对的!一边强调气息松弛,一边喉咙肌肉就会紧张,舌头也开始较劲,考虑的越多,就越难以驾驭。感觉像是抓住了某种感觉,但很快又不对了……”(C.德米特里耶夫主编《一百位伟大的歌唱家》,2003年,第204页)。听列梅舍夫留下的录音和影像,正如歌唱家自己所言,其发声方法简单自然,大有浑然天成之势。莱斯基的教育严谨而睿智,大学一年级整学年列梅舍夫只是练习练声曲并不涉猎歌曲,但为保持他音色的独特魅力,导师并没有在其嗓音塑造上刀劈斧凿、大动手脚。其技术没有经过刻意的雕琢,也不讲究深沉的呼吸,其喉器并不像意大利美声唱法所要求的放到相对低的位置上。他的元音基本上不用意大利人所追求的掩盖,从高到低几乎全是开放着唱。坦率地讲,他的唱法喉咙用得过多,并不是气息歌唱的良好典范。但是为什么列梅舍夫在众多优秀的苏联歌唱家中脱颖而出,得到俄罗斯人民的顶礼膜拜,成为音乐家中的一面旗帜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列梅舍夫拥有美妙自然、个性鲜明的嗓音。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社会活动家基宏·赫连尼科夫曾热情地赞扬列梅舍夫为“自然的产物”。许多同行和专家都称其“拥有美妙、自然的嗓音”。列梅舍夫的音色且柔且亮、纤巧华丽且婉转自如。这种音色得益于其声带构造和喉腔结构的完美匹配。嗓音专家称,拥有短小声带和适应的喉腔,可以使高音便当捷达,歌手容易操控发音器官的协调运作,并在中高声区过渡时不容易留下明显的痕迹。列梅舍夫就是一个拥有绝佳生理条件并善于操控自己发声器官的高手(许多中国民歌手也精于此道)。在讲究气息深沉和混声歌唱的意大利人看来,列梅舍夫的唱法令其费解。但很难想象放下喉器,气息深沉的列梅舍夫是否还能保持如此鲜明的嗓音个性。
由于不能亲临其歌唱现场,留影录音远不能客观全面地说明问题,列梅舍夫声音的穿透力和致远性不得而知。且不妄作评论。在笔者看来,虽然列梅舍夫在演唱欧洲古典歌剧、艺术歌曲和俄罗斯歌剧、民歌、浪漫曲时在音色选择和风格诠释上略有不同,但是,可以说他采用的是一种适合自己身心条件的发声方法,而不是纯正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在俄罗斯声乐教学课堂上,当学生发出紧缩的“i”和开放的“a”元音时,经常会听到教师说一句话:“停!列梅舍夫可以这么唱,你不能!”“否俄罗斯学派存在说”一方宁愿赞许他作为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伟大音乐家的先天独具和后天勃发,也不愿承认他是拥有完美技艺的美声唱法的典范。至于他的唱法中究竟包含着多少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成分,我们很难精准地透析,这个参数是难以量化的。endprint
其二,音乐修养和情感修为在列梅舍夫的歌唱中高度凝结。成为其歌唱艺术的灵魂。
列梅舍夫的演唱细致典雅,分句设计精当合理,行腔走调合乎语言特点和心理变化的需求,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事前的精心准备,也离不开他善感多思的心灵。有关这一点,他的妻子、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薇拉-库德里亚夫措娃.列梅舍娃在其编撰的著作《与С.Я.列梅舍夫在一起》的自述文章《我亲爱的人》中有详尽的描述。文中透露,列梅舍夫甚至在临上场前的开声练习中还在寻找声调、音色,音量、明暗、舞台行为逻辑的最佳方案。他的注意力集中到每一个休止符上,并试图完美精确地执行作曲家的意愿。
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娜杰日达·卡赞采娃在纪念文章《歌剧舞台的骄傲》中,对列梅舍夫的歌唱艺术做过一番精到的品评:“列梅舍夫拥有的最罕见的天赋就是对歌词敏锐的感受能力。这里我指的不是实际的发音法——许多歌手与其说是在歌唱还不如说是在按音节念词,而列梅舍夫发音法的鲜明之处在于他的歌词绝不支离破碎,而是融入涌动不止的旋律中……可以大胆地说,继夏里亚宾之后,这种对待歌词的态度我们几乎还未见到。列梅舍夫在赋予歌词情感色彩上具有特殊的才能,使之充满温暖的精神内涵,使之富含抒情的诗意。当需要使歌词‘明亮化时,比如‘天使一词,他会有意使声音开放(这在意大利人来说是不允许的),但如果需要忧伤的情绪,他会把声音变暗,有意掩盖之。但是每一次列梅舍夫都按不同方式处理,这取决于歌声发展的需求。列梅舍夫拥有色彩丰富的调色板……”(《与С.Я.列梅舍夫在一起》,2002年,第81.82页)文中卡赞采娃还对列梅舍夫忠于作曲家原作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并呼吁年轻歌手们聆听和观看列梅舍夫的录音、录像,学习他卓越的歌唱艺术、分句艺术和情感附着才能。
在列梅舍夫的演唱中音乐的“表”和情感的“里”水乳交融,绝难相互剥离。听他演唱的连斯基的咏叹调《青春,你去向哪里?》,可谓声情并茂、揪人魂魄、催人泪下,诗人的颓丧、无奈、奢望,对生的留恋。对爱的祈求,可谓五味杂陈,纠结不已。随着他的演绎,主人公临终前的心路历程蛇行般搅扰着演唱者和欣赏者的灵魂。“要善于通过自己的嗓音语调传达主人公的感觉、思想和心情”——列梅舍夫如是说。与同时代另一位所谓“俄罗斯声乐学派”的佼佼者伊万·卡兹洛夫斯基(1900~1993)相比,尽管在唱法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在音色布置、艺术处理和情感延递上,列梅舍夫的清雅高绝更胜一筹。
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列奥卡吉雅·玛斯连尼科娃在纪念文章《歌唱诗人》中赞叹地写道:“谢尔盖·雅可夫列维奇,一位歌唱诗人。作为歌唱家,他把全身心奉献给音乐,与音乐融为一体。他善于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哲学积淀。他对歌词持有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态度,他拥有杰出的音乐性、优雅的形体动作和经典的舞台造型,这正是他歌唱艺术的精华之所在。”
其三,俄罗斯固有的民族性格和审美定式是滋养列梅舍夫歌唱艺术的文化土壤。
俄罗斯是一个忧郁善感、喜欢回顾沉思的民族。俄罗斯人外表虽率真粗犷,但是内心世界细腻丰富。对旋律美的追求并不能取代人民对音乐作品深刻内涵的情感共鸣和哲学深思。俄罗斯音乐一贯以情感附加和哲理挖掘为宗旨。人们往往不齿于享乐主义的浅薄需求。一个歌者如果仅以高超的演唱技术取悦观众,那么他无异于徒具皮囊,其艺术生命是不能长久的。虽然列梅舍夫高音区方便自如,但是他绝不以炫技赚取掌声,在其角色准备和作品研习阶段,他做得最多的是根据情感递进合理细致地分配音色和音调;在其舞台实践阶段,他宏观调控,微观把握,其舞台诠释在情感体验和哲学感悟上迎合了俄罗斯民族的审美传统。另外,俄罗斯人素爱文学,诗歌尤甚,列梅舍夫歌声中情感的深度附加和诗意的高度凝结更是征服了俄罗斯人善感的心灵,而大量以著名诗作写就的精致典雅、况味隽永的浪漫曲更为歌唱诗人抒发情怀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难怪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男中音歌唱家尤里-古利亚耶夫回忆说,在其幼年时期的印象中,列梅舍夫这个名字和“人民”一词从未分离过,并赞之日“唱出了俄罗斯人民的心声”。
自从欧洲古典音乐在俄罗斯土壤上植根发芽,俄罗斯人就精心呵护着欣赏和追求典雅平衡美的传统。在音乐厅、歌剧院正襟危坐的观众们对有着优雅外貌、温和气质、出众嗓音、良好诠释的歌者总是多一份垂青。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塔基亚娜·拉乌洛娃在纪念文章《在整个一生中》指出:“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他具有超强的个人魅力,奇妙的嗓音,俊朗的外貌,卓越的舞台天赋。在这些溢美之词之后还应该加上一点:他的为人。与人交往时,他单纯、温柔。甚至殷勤。这在大艺术家中是少见的……”列梅舍夫的形象、嗓音和角色演绎一度超越了前任连斯基杰出的扮演者、抒情男高音列奥尼德·索比诺夫(1872~1934),并成为该角色新时代无可超越的代言人。列梅舍夫的艺术才华是多方位的,他的魅力也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歌剧舞台上,在其歌声的字里行间。
笔者想援引优秀的俄罗斯指挥家叶甫盖尼-斯维特兰诺夫《人民艺术家》一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收笔:“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因为列梅舍夫是我们同时代的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因为列梅舍夫是我们俄罗斯的歌唱家。‘人民艺术家不仅仅是一个崇高的荣誉称号,它背后还隐藏着巨大的意义:艺术家,是人民当中最杰出的,他为人民工作,为人民生存,受教于人民并为人民奉献出一切。”列梅舍夫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赢得了俄罗斯人民的爱戴。
人民艺术家列梅舍夫卒于1977年6月26日,享年75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