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弥久芬芳愈浓

2015-05-11 13:23游暐之
歌剧 2014年10期
关键词:歌剧院艺术节剧目

游暐之

中国人习惯过整寿,遇十逢五的生日都会庆祝得相对隆重。但对于甘肃省歌剧院而言,这个75岁的“生日”过得简朴而意味深长。2014年8月16、17日,本应周末休息,但为了晚上在甘肃大剧院演出两场《中外歌剧之夜》音乐晚会,歌剧院的全体员工依然加班加点,午餐没有觥筹交错的推杯换盏,职工食堂的几个小菜和一碗牛肉面,便是剧院的生日宴。院长彭德明以茶代酒:“剧院是每个员工的母亲,这碗牛肉面就是我们母亲的长寿面!”

音乐晚会开始的时间是晚上8点整。了点多的时候,坐落在兰州中心滩的甘肃大剧院,依然沐浴在和煦温暖的阳光之下。蓝天白云微风习习的沿河绿地广场上,巨幅的电子广告牌滚动播放的消息吸引了我。原来,这两场为剧院庆生的音乐晚会,还是面向甘肃省当年中高考金榜题名的莘莘学子的公益场,所有考生凭录取通知书即可到票房免费领取音乐会门票一张。出于好奇,我特意到票务中心了解公益票的领取情况,正巧碰到了一个今年考取华中师范大学的小温同学。这个有些羞涩的女孩告诉我,她家不在兰州市,拿到通知书后到兰州的姑妈家玩儿,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就和今年刚考上高中的表妹一起过来,没想到真的换到了票!

看着小温姐妹俩开心的样子,我想起了院长彭德明说的:“在我们甘肃省,由于地域和经济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孩子们接受歌剧和古典音乐熏陶的机会相较于京沪这样的大都市要少得多。孩子们考取大学,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办这两场公益音乐晚会,一是想让他们对高雅艺术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也就是长长见识;二也是希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当中能够和高雅艺术逐渐亲密起来。说到底,普及高雅艺术就是要从娃娃做起!”

忆往昔峥嵘

一台晚会两个主题,庆生和公益,没有矛盾只有契合。而此时此刻对往昔的追忆则显得尤为重要。追忆并非为了躺在功劳簿上停滞不前,而是为了铭记,是为了给予未来的跋涉更强劲的鼓舞和动力。翻开历史的篇章,这个有着75岁“高龄”的歌剧院光辉与荣耀的历程清晰可见。

甘肃省歌剧院诞生于1 939年,其前身为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下的三边分区“七七剧社”;1944年改编为三边分区文工团;1949年随军驻宁夏改称为“宁夏文工团”、“宁夏歌舞团”;1954年“甘宁”合并,文工团迁兰改称“甘肃省歌剧团”,2001年改团建院为“甘肃省歌剧院”。这个有着悠久和光辉历史的艺术院团,建立的初衷就是为革命、为劳苦大众服务的。

烽火硝烟的年代,剧团曾创作演出了各种剧(节)目近三百部,大中小型歌剧上百部。其中《一门忠烈》、《河神娶妻》、《血泪仇》、《三百块现洋》、《穷人恨》、《一支枪》、《鸡毛信》、《红鞋女妖精》等剧目以及自编自演的革命歌曲、快板书、活报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走遍了分区的每个角落,活跃在战场的前后方,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魅力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军民喜爱和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歌剧团肩负着发展民族歌剧的历史任务,足迹遍及陕、甘、宁、青、新、冀、豫、蒙、京、津、沪等地,曾演出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槐荫记》、《洪湖赤卫队》、《江姐》、《向阳川》、《红花渠畔》、《李贡》、《焦裕禄》等几十部大型歌剧,以及音乐舞蹈等剧(节)目,如舞剧《西北的一颗星》、舞蹈《太平鼓》、《抢荷包》、《摘桃杏》、陇东道情《二姐娃做梦》等,其中不少剧目获奖或评为优秀剧目。1957年全国音乐舞蹈调演时,剧团创编的陇东道情《二姐娃做梦》、舞蹈《太平鼓》被选在中南海紫光阁为中央首长演出,演出结束之后,毛泽东主席特别提出:“请将《二姐娃做梦》重演一次,以重温对陇东老区的缅怀之情。”

1965年,剧团创作的歌剧《向阳川》赴京汇报演出,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了赴京人员。周恩来、董必武、朱德、陈毅、彭真、李先念等领导观看了此剧。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不仅两次观看,还亲切会见全体剧组人员并与之座谈。歌剧《向阳川》被周总理誉为“继《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之后又一出好歌剧。”

上世纪80年代,剧团先后创作演出了《阿尔金战歌》,《彼岸》、《二次婚礼》、《海峡情泪》、《魔窟里的野蔷薇》、《货郎与小姐》、《六斤县长》、《马五哥与尕豆妹》、《咫尺天涯》等十几部大型歌剧。1989年。六场民族歌剧《咫尺天涯》代表甘肃省赴京参加中国第二届艺术节及建国40周年的献礼演出,这是剧团代表甘肃省参加中国艺术节演出的第一部剧目。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同志及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副部长高占祥及各界知名人士专家观看了演出并接见剧团演职人员,盛赞《咫尺天涯》“为第二届艺术节增添了光彩”,“给首都的歌剧舞台带来了一股清风”,“给第二届艺术节献上了一朵从陇原带来的鲜艳的、带着露珠的牡丹花”。该剧先后演出120余场,多次受到各种表彰和重奖。

在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上世纪90年代,剧团继续坚持走歌剧民族化的创作道路,锲而不舍,抓出特色,先后又创作演出了歌剧《阴山下》、《魂兮!魂兮!》及《牡丹月里来》、《红雪》等优秀剧目。1994年,《牡丹月里来》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1999年,歌剧《红雪》赴京参加庆祝建国50周年献礼演出。

看今朝风流

进入21世纪,甘肃省歌剧院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剧院积极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大潮,探索新的创作演出形式,努力开拓演出市场,2004年推出大型乐舞《敦煌韵》,先后在广东、敦煌等地演出240余场,代表文化部赴哈萨克斯坦、尼泊尔、叙利亚、巴林、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此外,《敦煌韵》还赴马来西亚商演,该剧目中的经典舞段《反弹琵琶》参加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日开幕式演出。目前,《敦煌韵》已演出600余场,成为剧院保留的经典剧目和常演不衰的主要作品。先后获得文化部首届主题歌舞、杂技调演优秀剧目奖、第五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endprint

2009年剧院创演甘肃省第一部音乐剧《花儿与少年》,填补了该省原创音乐剧作品的空白。该剧在北京世纪大剧院首演,并作为甘肃省庆祝建国60周年重点剧目隆重演出,获“甘肃省新创剧目调演”剧目大奖和优秀协作奖和23个单项奖。2010年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获剧目银奖和了个单项奖。2011年参加首届中国歌剧节,获剧目奖(银奖)第一名和三个单项奖,2012年获第七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并代表甘肃参加了第1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2014年,甘肃省歌剧院创排歌剧《貂蝉》,这部歌剧是该院经过近三年的反复论证、筹备推出的重点歌剧剧目,也是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演艺集团主抓的重点剧目。原创歌剧《貂蝉》于2014年4月26日在甘肃大剧院成功首演。目前,该剧已正式入围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二届中国歌剧节。

甘肃省歌剧院在剧目创作不断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创演了上干场音乐会和众多甘肃省重大节日庆典的综艺晚会,为繁荣甘肃省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创作演出的大型综艺晚会、主题音乐会以及交响音乐会:《世纪回顾》、《拥抱新世纪》、《太阳礼赞》、《今夜无人入睡》、《人民的儿子》、《我们共产党人》、《正气之歌》、《先锋颂歌》、《流金岁月》、《永远跟党走》、《陇原春潮》、《人民法官》、《向着太阳》、《九曲黄河》、《秦之韵》、《永远的忠诚》、《心相连手相牵奔小康》、《绚丽甘肃、多彩张掖》、《黄河之夏》、《陇韵》、《邀舞》等,均以其新颖设计,高雅的品位、精湛的艺术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一致赞誉。

甘肃歌剧院院长彭德明为建院75周年特别题写《院长寄语》,其中一段话令人深刻:“75年于一个人,几乎就是一生,无论他的生命历程多么精彩,无论他给后人留下多少不朽,最后总要完成他的谢幕。75年于我们的剧院,却只是漫长而又绚烂的一程,是它出生、成长、壮大的历程。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它还会有更加精彩的明天。明天是充满希望的一个又一个年轮,相信今天的甘歌人和未来的甘歌人一定会怀揣我们的歌剧梦想,在未来的年轮里刻下属于自己的精彩。”

彭德明院长的寄语,是对未来美好的希望,同样也是《中国歌剧之夜》这场音乐会呈现给观众的。任何一种事业都是有传承的,歌剧事业也不例外。甘肃歌剧院近年来不断加大年轻演员的培养和锻炼,这场音乐会所有的演职人员基本上都是目前活跃在甘肃舞台上的中青年骨干。音乐会的指挥特别邀请80后的青年指挥家肖超担纲。音乐会的曲目基本涵盖了中国歌剧和西方经典歌剧的一些脍炙人口的选段,精彩的演出不时迎来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据彭院长介绍,近年来,剧院在甘肃以及西北地区大力开展高雅艺术的普及演出,同时复排了多部中外经典歌剧作品,如今甘肃省尤其是兰州的观众对于古典音乐和歌剧作品的接纳度已越来越高。

音乐会结束时,院长彭德明和党委书记王跃春带领全体演职人员演唱了歌剧《江姐》中最著名的唱段《红梅赞》,“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这首歌曲仿佛甘歌人的写照。在西北高原曾经贫瘠的歌剧和古典音乐的土地上,经过他们75年辛勤的耕耘,已结出了朵朵绚烂的红梅,岁月弥久芬芳愈浓。endprint

猜你喜欢
歌剧院艺术节剧目
遇见艺术节
舞台剧目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优秀剧目进校园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