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培杰
今天看到读初二的小侄女做这样一道题: 。她几乎不加思考就写出了以下解答:
看到这个解答我心里很高兴,但身为数学老师的我忽然意识到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为什么这么快?于是,我在这个题的基础上稍加改变,给小侄女出了另一道题: 。
看到这道题目,小侄女皱起了眉头,作出了努力思考的样子。果然,她不会做。为什么就这么一个小小变化,她就不会了?我心里琢磨着,肯定是老师的讲解出了问题。于是,我问:“为什么不会了呀?刚才那个不是做出来了吗?就按同样的方法去做呀。”小侄女听到这话,又埋下头开始“思考”了:还是刚才的样子,皱着眉头。
“刚才你会做的那道题目,老师是怎么讲的?”我开始“调查”小侄女的学习过程,我感觉小侄女应该不懂解决这道题目的原理。小侄女挠着头的回答还是大大地出乎了我的意料,“老师说,你就是这么做就行了,从上一步到这一步,就是这样做。”原来,小侄女最初能够做出那道题目,是因为“就是”把老师给出的解题过程“默写”了出来,或者顶多也是“仿写”吧,而事实上,她真的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解答。
看到这样的情况,作为数学老师的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不教给孩子们“为什么要这么解”呢?为什么要让孩子机械记忆,去做毫无意义的机械训练呢?看着小侄女困惑的眼神,我只能压抑住内心的波澜,开始引导她:“三个数的和的平方你可能不会,但是你一定会做两个数的和的平方,比如, 。”小侄女这下高兴了,因为她会做这个:“这个是完全平方公式,我会, 。”
“非常好,你还不错啊!”我没有放过这个培养孩子信心的机会。
“现在我们来看三个数的和的平方 。如果能‘变成两个数的和就好了,我们会。三个能变成两个吗?”我看看小侄女,还是迷茫的样子,我再问:“这里的 都是什么?”
小侄女略略思索了一下,说:“是字母!”
“字母代表什么?”我不得不问这个问题,因为字母表示数对初二的孩子而言并非容易的事情。
小侄女不說话,我继续问:“这三个字母能做加减乘法,说明它们是?”小侄女这下毫不犹豫,“只有数才能做运算”。——虽然于数学而言,这个讲法值得商榷,但为帮助孩子理解,这时其实是不必深究的。
“对啦!现在我们只有把它们都当成数才能运算,所以?”小侄女马上反应过来,“所以它们都是数!”“既然它们都是数,那数和数相加结果还是数吧?”
“当然是啦!”
“那好! 是数吗?”
“是啊,两个数相加,结果还是数。”
“既然 是一个数, 也是一个数,那 不就是 与 两个数的和的平方了吗?两个数的和的平方我们不是会算吗?”
“哦,原来是这样啊, 整体看成一个数,两个数的和的平方,那就是完全平方公式了。哈哈,我懂了,叔你真棒!”
这孩子很聪明,反应很快,立马把刚才我出的问题解出来了。但我还是不放心,于是出了第二道题: 。
这次小侄女还是不加思考,很开心地写出了这样一个解题过程:
看到这个解答,我是真的很高兴了:这孩子学得真快!但是,心里还是有些不太舒畅,不吐不快:小侄女有我指导,那其他学生呢?老师们,同样是教,为什么不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呢?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至少有责任让学生领略到一点点真正的数学吧?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