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5-05-11 01:46:20赵子博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智慧资源建设

摘要:本文浅谈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就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现有问题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字:智慧城市;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

(一)优化产业结构

建设智慧化城市不仅能够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在城市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还能惠及工业以及服务领域,进一步革新我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特征,创造出新一批智慧化产业。如智慧商务,这一类产业结构相较于传统产业,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我国向创造大国迈进。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建设任务,将生态文明放在首要位置,纳入经济建设范畴,实现生产空间的最大化,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智慧城市的建设依赖与物联网以及云计算,对这一高新技术的广泛使用能够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智慧城市的信息因素让公共资源得以合理配置,转变传统公共服务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这一建设环节中,人民群众能够畅享信息资源,服务流程的透明化,让民众充分体会公共服务的优势。同时智慧社区的建设以及智能家居的推广将大大的優化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落实民生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问题分析

(一)城市之间攀比现象成风

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面并未出台正式的文件法案,智慧城市的规划是以物联网与云计算等新型技术为依托,至2012年中国移动、联通以及电信在多座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导致一时智慧城市的建设迅速走热,城市之间盲目攀比,却又缺乏实际的统筹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经过科学的计算就盲目下决定,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保障缺失,极可能化为泡沫。

(二)同质化现象严重

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的工程,在全世界都可能找不出参照模型。故而政府极易按照传统的城市建设方案来建设,对其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耐性,阻碍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性原则,使得各个智慧城市失去自由的特色,不能优势互补,此外,城市建设的同质化还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的没落,失去该城市特有的文化力量。

(三)缺乏市场导向性

某些地区的政府将智慧城市建设当做面子工程,忽略了真正的市场需求,促进市民生活便利的原则以及其应用的普及性,让智慧建设实效与市场需求严重背离,而市民对该技术的掌握也十分薄弱,让智慧城市提高民生的目的成为一纸空话。

(四)自主创新能力差

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在智慧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这些新技术研究上,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还较差,大多都是从国外引进,依耐性强,许多核心技术仍然由跨国集团掌握。

(五)资源整合难以实现

智慧城市建设的宗旨是合理配置资源,但在实际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还难以实现这一目的。对技术而言,智慧城市涉及诸多领域,而当前的市场上还缺少规范的标准,建设以及评估都没有相应的制度来制约和引导,在各个系统之间联系较弱,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都难以实现。从建设角度而言,各个部门彼此独立,信息无法共享,造成资源不能合理利用。从管理而言,各个城市间的部门联系甚少,行政分离,使得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管理上更加复杂。

三、智慧城市建设对策

(一)城市差异化,建立特色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在城市的特色基础上来进行,按照其特征、功能、性质以历史渊源来进行事先的顶层设计,立足于长远的制度建设,具体有:确立城市建设目标,以便提供建设指导;丰富建设内容,加强各个环节的体系建设;划分城市部门的业务管辖范畴,权责分明;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功能,突出城市建设的独特性。

(二)市场需求为导向

特色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市场需求息息相关,为促进智慧化建设具体内容有:一是确定政府在建设城市的作用,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大力引进市场竞争体制,将城市建设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让智慧城市真正成为民生工程;二是确立企业为市场主体,让企业来带动智慧城市发展;三是以人为本,不基于民生需求,建立适合广大群众、便于操作的系统,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智慧项目上用的好、用的舒心。

(三)技术与专业人才做支撑

首先应该加强技术自主创新的意识,进一步推进技术的研究,建设更多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其资源,加强技术研发。此外,在创新智慧技术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全面发展,智慧技术带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衍生出更多的新兴产业。重视人才的培养、制定奖励制度,为新兴科研技术的研发提供奖励,以激励人心。

(四)整合资源,信息共享

规范行业标准,建立标准的信息化结构,实现资源的整合,加强信息共享;在城市建设规划上,要根据城市的特点及性能制定顶层设计方案,同步建设,让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业务范畴,敢于承担自己的义务,在建设过程中互帮互助,优势互补,各部门应信息共享,实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此外还应加强政权联合,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智慧城市建设共同贡献力量。

(五)转变城市管理模式

转变城市管理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制度,使城市建设更具人性化,结合指挥技术积极号召群众共同建造理想城市,从依附政策权威之下到以民生为主,将科学的管理手段和高新技术相结合,打造新一代智慧城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结语

智慧城市是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的产物,建设智慧城市不仅能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还能提供公共服务质量。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克服现有的问难,促进城市差异化,建立特色城市,以技术和专业人士为支撑,整合资源,促进信息共享,进一步转变城市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改善民生生活。

参考文献

[1]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201l(6):13—18.

[2]胡小明.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资源观念的演变[J].电子政务,201l(8):47 56.

[3]王辉,吴越,章建强,等.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赵子博(1987—),男,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政治公共管理学院研三学生,四川科虹集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电子政务

猜你喜欢
智慧资源建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资源回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