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梅 熊秋兰
摘 要:本文在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背景下,从四川新村规划的现状和特点出发,对新村民居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综合分析新村规划中农民对民居环境的实际需求,探讨切合新村农民需求、喜好的环境设计方式,立足于农村实际,总结了源于四川农民探索新村建设的“微田园”模式,并通过实例分析佐证了“微田园”模式在新村民居环境设计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新村规划;民居环境;院落空间;微田园
乡村建设的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四川地区的新村建设正在快速地推进,在追求新村建设的高速进程中,由于片面地追求效率和成果,多地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新村聚集体,既丧失了乡村本身的特色,也与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相悖。如何在快速前进的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对新村建设中的特色环境设计来平衡新村风貌与客观需求的矛盾,是一个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本文采用了资料分析、实例求证等方法,着重探讨新村建设与村庄环境和谐发展的对策,希望探索新村民居环境建设可借鉴的既符合新村规划建设相关标准又能为农民增加一定的实际利益的新方向。
1 现状新村民居及环境建设分析
四川地区的新村建设已经取得了诸多的成果和经验,但大部分农村的新村建设还比较落后,人居环境不容乐观,各地区由于经济、民俗风情、自然环境的差异,新村住宅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1)盲目求快,缺乏切实的规划分析
与平原不同,四川村落民居的分布适应了山区地形和农田分散状况,多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农民自身的原乡情结、安土重迁思想比较普遍,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敞亮的房子、宽阔的大马路,更是对土地深深的依恋。由于盲目追求即时的业绩和成效,现在的新村建设从规划到实施的周期很短,规划者往往对当地的乡土景观、乡居文化、生态环境、农民的需求缺乏透彻的分析,造就了许多华而不实、与农村风貌格格不入的建筑群,这仅仅是对城市建设的一种粗暴的复制。
盲目地追求“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标准化建设,使本应充满乡土风情的田间道路被水泥路代替,这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农村生态景观[1];受城市建设的影响,大广场、宽马路、欧式别墅群、瓷砖水泥、混泥土河岸等城市规划元素充斥在广大乡村,盲目的城市崇拜使许多地方的乡土特色丧失殆尽。
(2)居住空间规划与农民生活需求脱节
新村民居的使用者是农民,他们的生活涉及到柴米油盐、鸡鸭鹅牛等多方面,目前规划的民居环境特别容易忽略农民的生活需求,不切实际地将城市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形态强加于农村,照搬城市居住区规划的户型、绿化、广场、设施配置方式,对农村传统的行为生活方式不够尊重。
(3)后期保障措施不足,技术支持不足
部分新村规划极易出现只管规划不顾实施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不足、规划与实施不同步。在新村规划建设中,公众参与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培养村民参与家乡建设的兴趣和责任感,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公众参与是村民自治的核心体现,其本身就包含了“监督”的概念[2]。村民对乡村规划编制、实施、监督的参与不足,相关管理措施跟不上,配套设施无法快速跟进,新村建设技术支持、引导不足等,致使许多民居环境与规划不符,甚至是以个人意愿为准则的。
2 新村民居环境构成要素分析
自然生態系统、耕作土地、村庄风貌、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都是当地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沉淀,农村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的乡土生态环境,传统的乡土景观环境包括了村落、农田、道路、河流水系、山岳树林、生活作息等多个构成要素,其中民居环境是与农民日常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它也是新村建设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按照与村民直接相关度大小来看,新村民居环境主要由村落景观、邻里空间、院落空间三大主要元素组成。
2.1村落景观
“村落”,是属于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相关的概念语汇。村落景观是指在自然村落(自然村)或村庄区域内,不同景观构成要素构成的空间整体视觉形象[3]。这里所说的村落景观主要是包括村落内部及周边的由果园菜地、农田林网、民居村道等组成的有别于城市景观的特色景观。在民居环境中,村落景观是相对最开放的景观环境,也是对外展示村庄特色的第一道风景线。
2.2邻里空间
四川的农房建筑,除了宗族内的大面积群居,大多是独门独院的格局,邻里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在街头巷尾、门前树下等户外空间,这种交往空间成为了农村民居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交通工具、农机器械逐渐引入到农村,传统的户外交往空间显得狭小而又缺乏安全性。
在目前的新村建设中,若在村内统一划定大型集中活动广场不但用地条件受限,也不符合农村三五成群的交往习惯,相比而言,因地制宜地划定零散的小型活动场地的可行性就非常大。比如,可以在沿村道两侧的开敞区域结合绿化布局休憩空间,也可以在民居规划时将不适宜做建筑的地段用作小型活动广场,也可以在围合的民居组团内部规划集会空间,以乔木遮阴,以条石为凳,营造充满乡趣的邻里空间。
2.3庭院空间
传统的庭院空间与住宅环境是基于人的根本生活需求而出现的[4],是民居环境中的一种内向型私密空间,本文所说的庭院空间是指民居建筑四周或被民居包围的场地空间,包括内部所有附属场地、植被等。
四川的新村民居大多保留了独门独院的格局,这体现了村民的私密性需求,也表达了村民对民居的领域感和归属感。与城市景观相比,农村民居的庭院应该更具有乡村田园特色。对庭院空间进行必要的绿化,既要创造舒适的室外生的空间,也应当方便农民的日常生活。
3 新村民居环境设计
3.1民居环境设计要点
在民居环境设计中,从本土环境到地理文化,从精神感知到生产生活,即使一砖一瓦也都根植于农民的脑海中。复原乡村中值得保留的文化与景观,剔除影响文化与景观传承不利的因子,营造既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村民的生活,又能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民居环境,是新时期聚居点民居环境设计的重点。
民居环境设计应当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分析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人为的干预和影响;要注重文化与社会的传承,深入挖掘地区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尊重农民对乡土的情感依恋和精神依托,用适当的环境满足农民的亲和感与归属感需求;注重景观性与经济性的统一、自然与意境的统一,尊重当地居民的行为与空间场所的关系,环境景观价值连同适当的经济利益,更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
3.2 “微田园”模式探讨
新村建设规划要立足农村实际,“农村就是农村,城镇就是城镇,在让农民群众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同时,一定不能丧失农村特色、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等原汁原味的东西。” 这才是新村建设的关键[5]。在四川省新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实践中,“微田园”这个概念应运而生,这是对“新村建设要保留生态田园和农家情趣”理念的生动概括。
“微田园”建设源于农民群众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实践,是新村建设中的否定之否定[6]。在四川的广大农村地区,微田园最初是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民将房前屋后的已经修建的小花园、小绿化带改造为菜园,在后来的新村建设中为老百姓规划“前庭后院”,新村居民可以在房前屋后、新村内部的可利用空间种植瓜果蔬菜,使乡村保持良好的生态田园氛围。
客观看来,“微田园”环境建设模式不仅仅是房前屋后栽种瓜果苗木那样简单的事,它源于百姓需求,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切身的利益。首先,“微田园”方便了农民生活。越来越多的村民搬进了统一规划的新村民居,农村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基地遍地开花,新村基础设施日益配套完善,但“像城里人一样每天去农贸市场买菜”脱离了农村的实际情况,微田园面积不大,但基本可以保证农民日常的蔬菜需求。其次,“微田园”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就规划而言,微田园正是利用了规划用地中的绿化用地,用瓜果蔬菜取代了绿化植被,就功能而言,微田园相当于是农林用地,这同时提高了农用地总量和土地利用率。再次,“微田园”美化了乡村环境。乡村的魅力,在于山水田园,在于朴实的劳动生活,除了必要的房屋和设施,相比于千姿百态的花草,美观而又实用的瓜果菜地更显农村的生机与活力。
其实,“微田园”的发展并不止步于蔬菜瓜果的种植,结合良好的管理措施和引导,新村民居建设中的“微田园”也可以逐渐发展成有特色的乡村观光农业,赢得喜好乡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的城市居民的青睐。
4 “微田园”模式实例分析
4.1绵竹市清平乡的新村综合体
清平乡是一个连续遭受汶川地震和“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绵竹小乡村,在之后以“新村综合体”为代表的新村建设中,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大地改善了。而位于蔺家坎的新村综合体更以“家门口的微田园”而为乡亲们称颂。在这里,不规则的土地被鹅卵石围成小片,种上各类应季蔬菜,取代了传统绿化用地中的草坪和花卉苗木,不仅方便了农民的生活,增添了农家趣味,农民们还逐渐养成了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纷纷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做出了贡献[7]。
“微田园”的建设需要进行田型调整、沟渠设施建设、生产道路建设、宅基地复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推广等步骤,它在为老百姓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乡村的农业观光增添了新亮点,有利于推进观光旅游业和农家乐的发展。清平乡的村民们逐渐认识到,微田园既能在建设过程中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户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给当地带来较大的生态效益。
4.2郫县安龙村新村建设综合示范项目区
作为郫县三个新村建设综合示范项目之一,安龙村率先将“微田园”纳入了整体规划。安龙村的聚居点共有两个组团,组团内部建筑之间也围成院子,每户村民的房前屋后都有一个“微田园”,农家特色非常浓郁[8]。“微田园”不仅为新村注入了活力,也让农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方便与实惠。种植的各类蔬菜瓜果不仅能供应农户需求,还有剩余的可以去城里售卖,这也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4.3都江堰柳街镇鹤鸣社区丰富“微田园”新内涵
在鹤鸣社区,微田园建设与乡村旅游有效地结合,引导农民积极开发“微田园”的多种功能,引导和支持农民采取民主管理的办法落实对“微田园”的管理[9]。在这里,群众们开展品种优、种植优、管理优、长势优、环境优的“五优菜地”评选,对“文明示范户”和种菜能手进行表彰奖励,给“微田园”赋予更新的时代含义[10]。
5 结论
新村建设正快速地在各地展开,如何平衡规划理论与农民的利益诉求,探索更具客观操作性的新村民居环境设计方式,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探讨,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新村建设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社会行为,在四川的新村聚居点建设中,规划出符合农民生活习惯和生产需求的居住环境是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2)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需求否定了在新村建设中对钢筋水泥的盲目崇拜,新村的民居环境设计应当在准确分析农村资源条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征询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了解民居使用者的生活实际,正确处理新村建设与农村实际的关系;
(3)基于对新村民居环境建设模式的探索,源于四川省各地农民探索出的“微田园”模式是非常可取的,它不仅美化了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持了乡村的田园氛围,也方便了新村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也为未来乡村的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在城乡规划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积极推崇像“微田园”一样让农民切实受益的新村设计方式,探索符合农村特色的设计方法,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做到有效推动新村建设的进程及和谐乡村的发展,真正惠及农民群众。
参考文献
[1] 王富河等.乡土景观设计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体现与发展——以信阳市郝堂村为例[J].绿色科技,2013(09):87-88.
[2] 汤海孺,柳上晓.面向操作的乡村规划管理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3,37(3):63-65.
[3] 王军奎,余敏.村落景观格局规划原则探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9):5-6.
[4] 李龙等.传统符号与建筑外部空间处理——谈“传统庭院”对外部空间设计的启示[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4.(1).
[5] “微田园”闪亮四川新村[EB/OL]. http://news.aweb.com.cn/20130419/530511508.shtml
[6] 董进智.“微田园”彰显农村特色[J].农村工作通讯,2013(07):8-9.
[7] 房前屋后有个“微田园”[EB/OL]. http://roll.sohu.com/20120303/n336556360.shtml
[8] 微田园新村建设与循环农业发展的相关自然政治经济因素[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89f3bd0101lpke.html
[9] 房前屋后种瓜菜,桃红柳绿稻花香——“微田园”闪亮四川新村[EB/OL]. http://www.bjblq.com/NewsInfo.aspx?ID=256258
[10] 柳街镇“微田园”建设的做法与启示[EB/OL]. http://rdb.djy.gov.cn/article.php?content=59428
作者简介:赵雪梅,(1988.10-),女,四川三台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学专业。
熊秋兰,(1989.08-),女,四川中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自然地理學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