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
最近看了好几部中国原创歌剧,心中获得的感受各异。9月30日,辽宁歌剧院(以下简称“辽歌”)推出了该院近年来的又一部原创歌剧《雪原》。这部歌剧与众不同,它的教育性和艺术性均很特殊,应该说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据说。《雪原》原来的名字叫“血原”,后来才改为“雪原”。然当我看完歌剧后,顿觉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且“割舍不断”的关系。依我看来,“血原”乃是鲜血之源,“雪原”则是白雪之原。它们都是记述那段悲壮历史的鲜明见证。如今,人们在谈到东北抗联的英勇事迹时,立刻便会联想到“鲜血”与“白雪”的对比,“血源”与“雪原”的融合,曾几何时,在那白山黑水的冰天雪地中,抗联战士以他们视死如归的斗志,顽强打击日寇,成为了东北大地燎原的抗日火种。
《雪原》是一部描写东北抗联的抗战题材歌剧,它的故事情节真实感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突出的是。歌剧的逻辑脉络清晰,音乐完整,舞美生动,整体结构均衡,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在当下国内的原创歌剧中,《雪原》以其写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受到了专家的一致赞许。
关于题材
记得老歌剧理论家刘诗嵘先生说过,在当下中国,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及话剧都很多,唯独歌剧体裁的这类作品十分稀少,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刘老的意见很中肯,也很实际,事实上,抗战题材的歌剧只有《八女投江》等少数作品较有影响,而面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艰难历史,歌剧体裁中出现这种状况是不能被人们所理解的。
《雪原》的横空出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以歌颂抗联战士的英勇斗争,赞美纯洁浪漫的爱情为基调,从正面表现出中国人民捍卫民族尊严,保卫国土家园的精神信念。编剧冯柏铭、冯必烈,以他们擅长的戏剧组织能力和人物刻画手法,将剧情的发展梳理得十分合理,使之从单一到复杂,逐渐达到了戏剧冲突的顶点。
《雪原》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十分重要。明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一时刻,“辽歌”推出了《雪原》这部表现“正能量”的歌剧,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
关于角色
《雪原》是一部表现正面题材的歌剧,其主要角色的塑造真实可信,佟铁从一名东北军军官到抗联司令,信念坚定、大智大勇,是一位真正的抗日好汉;盛雪英姿飒爽、温柔美丽,是一位十足的女中豪杰;马一刀勇敢鲁莽、愚孝误事,实为可憎可憾;马母深明大义、凛然赴死,忠烈可嘉……这些人物均有血有肉,为歌剧剧情的展开及戏剧性的变化,起到了直接而又积极的烘托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虽是抗战题材,但剧中却没有一个日本鬼子,然而抗战的激情和战斗的惨烈却未受到丝毫影响。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特点。
关于音乐
徐占海、郑冰都是老资格的歌剧作曲家,此次二人合作为《雪原》作曲,可谓“珠联璧合”、“强强联手”。《雪原》的音乐有着强大的表现力。第一,它是“歌剧化”的音乐,全剧整体交响性强烈,声器乐“一体化”布局突出。第二,音乐戏剧性集中,旋律的“有机”穿插和“游离”较为流畅。第三,和声效果丰富,“交响化”配器“抢眼”。第四,歌唱性有特点,一些咏叹调和重唱段落写得娴熟而动听(尤以盛雪的几段抒情花腔唱段最出色)。
关于《雪原》的音乐,两位作曲家都认为是一种固定风格的体现,而我也有相类似的看法。一般来说,创作风格的固定与形成,对于作品的成熟和成功是大有帮助的。我个人感觉,《雪原》的音乐是延续了《钓鱼城》音乐的“发展之笔”(《钓鱼城》也是二人合作执笔),其风格相近,但内涵不同,音乐的表达方式亦有差别。然而有一条是相同的,两位作曲家都是沿着一条总的思路,即“交响歌剧”的思路来进行创作的。
《雪原》的音乐并非不抒情,而是抒情得相对集中,似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佟铁的咏叹调,盛雪的几段咏叹调,佟铁与盛雪的二重唱等,都是十分抒情的唱段,这些唱段既有西洋美声的技巧,又有东北民族音乐的个性,给人们带来了不同凡响的美感。
马一刀在剧中是一个调节型的、变化性的角色。他作战勇猛,性格幽默(为佟铁和盛雪暗中牵线搭桥),但最后却因愚孝而投敌,成为被马母斥为“生不用贼养,死不用贼葬”的可悲人物。所以,他的音乐时而调侃变化,时而悲切悔恨,其音调总是在彷徨犹豫中变换。有时还多少带有一些“诡秘”的味道。
马母的音乐是强烈而悲愤的,她那刚直不阿的性格,在唱段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她的音乐个性突出,很多地方带有“斥责”般的强烈语气感。
歌剧的合唱写得很有气魄,音乐的渲染性较为显著,为全剧的戏剧性发展增添了色彩。
关于舞美
《雪原》的舞美设计受到了全体专家的一致肯定,我本人亦对其赞赏有加。我认为,《雪原》的舞美设计是动感的,歌剧化的(非晚会化),它的特点是使舞美造型成为了歌剧表现的一部分,担当起了歌剧中的一个无声角色。
《雪原》的舞美是随着音乐及剧情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此仅举两例:第一幕开始后,舞台上的两块地板被“撕裂”成数块,在红光的照射下,几道沟壑显得格外凄惨,它象征着国之破碎和血染江河的情景。而当最后一幕抗战胜利时,破碎的地板重又合拢,此时的它象征着国之统一以及人民的解放,其效果非常震撼!
再有,剧中的红枫树也是在默默的变化中表达情绪的,当抗联战士(包括佟铁)牺牲在它跟前时,它就变成了坚硬、挺拔的岩石,预示着英雄们的不屈精神。而当抗日的胜利来临时,它又在瞬间变回到美丽的红枫树,表现出了人们喜悦和幸福的心情。这样的舞美效果非常富有寓意,其浪漫主义的象征意义很是巧妙。
关于导演
曹其敬导演是我非常仰慕的戏剧大师,当年她来中央歌剧院执导《杜十娘》和《霸王别姬》,我就亲领过其高超的执导艺术。此次导演《雪原》,我有机会再次欣赏了她的执导艺术。曹导的功力的确非凡,她的舞台调度及操控能力极强,整部歌剧的戏剧进行和音乐呈现,都被她牢牢“抓在手中”且出色发挥。人们看到,曹导的舞台调度紧凑而不失弹性,丰满而不失简洁,人物间的“对手戏”和情感交流十分自然。当舞蹈场面出现时,曹导的调度舒适耐看,没有舞剧化和晚会化的痕迹。而当大的群众场面出现时,她又能够将每一个演员都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使舞台上没有一个多余的“死角”。这样的导演手法非常“干净”,其效果实为高明的功力体现。
关于表演
一部歌剧的演出成功,二度创作是颇为关键的。所谓二度创作,是指整个表演团队(包括独唱、合唱、乐队等)作品的再度呈现。而他们表现的好坏程度,则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最后命运,这样的现象在历史上有着众多的例子。
《雪原》的演员阵容不容小觑,饰演佟铁(以下说的都是A角)的王传越来自总政歌剧团,他是国内外多次声乐大奖的获得者,演出过《赵氏孤儿》、《永不消逝的电波》、《唐帕斯夸莱》、《漂泊的荷兰人》等歌剧。王传越声音条件好,歌唱方法先进。他的音色“亮”而不“尖”,“透”而不“浊”,气息把握亦很充分。演唱时对角色的把握很有分寸感。
饰演盛雪的是来自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的声乐教师赵丽丽,她是我最近见到过的一位歌剧新秀。赵丽丽声音纯净,音准精确,花腔技巧娴熟,是一个难得的优秀人才。此次饰演盛雪,她很好地把握住了角色的特点,剧中几段艰难的咏叹调都唱得轻松自然,干净明澈,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车英饰演的马一刀是“精彩”的表现,作为一名男中音歌唱家,他的声音宽阔浑厚,洪亮有力。从表演的角度看,马一刀的心理变化和精神内涵,被他细微的动作与神态揭示得恰到好处。
马母的饰演者是曹粹,她是一位实力型的女中音,演唱颇有震撼感。曹粹的声音有厚度亦有支撑力,马母的大量悲切唱段被她演唱得动人心魄。
合唱团的表现也不错,声音“靠拢”且富有一定的张力。他们的演唱使歌剧群体场面的音乐塑造显得很有气魄。
“辽歌”乐团的演奏我是第一次听,感觉他们的能力很强,声音富有“弹性”。其弦乐韧性足,管乐也很协调且鲜有瑕疵。尤其是铜管,在配器很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很好地控制,这是很不容易的。
指挥家许知俊是我的老同事,对于他的指挥手法我再熟悉不过。他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指挥家,善于把握音乐的戏剧性,亦擅长“煽动”音乐的抒情性。除此之外,还能够全方位地调控掌握舞台、乐池及其他部门,此次《雪原》的演出成功,他作为现场指挥是功不可没的。
关于不足
作为一部原创新歌剧,《雪原》的缺点是不可避免的。观剧结束后,我个人感觉有以下两点最为突出。
一、剧中个别人物的塑造与定性值得商榷。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马一刀。首演第二天的研讨会上,很多专家都对马一刀最后的叛变投敌表示不理解。因为在歌剧的前半部分,马一刀被塑造得很好,始终是一个开朗的硬汉和幽默的男人形象。而歌剧的后半部分,马一刀却因为要救被抓的母亲而向敌人泄了密,继而遭到母亲的痛斥而悔恨自尽。看过歌剧后,很多人都认为,马一刀这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太突然,太生硬,以至于最后他的结局很难被观众所接受。
依我所看,马一刀并不是不能被塑造成叛徒的,关键在于戏的前半部分将他塑造得太好了,以致人们不可能或者不愿意相信他后面的叛变。假使编剧能在前半部分对他稍加“着墨”,使他的人性弱点稍微暴露一些,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那结果就会显得顺然了。现在仅仅把他的变节归为“愚孝”之后的失足,其在剧中的说服力是明显不足的。
二、《雪原》的音乐上似有“爆”的感觉,这是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声器乐的“一体化”固然是“有机”的歌剧音乐,但就这部歌剧而言,旋律在总体走向上还应再清晰一些,而重唱的写作“依附”感稍强,“独立”性稍差,致使人物性格未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咏叹调的写作还要更讲究一些,特别要注意高音出现前的“铺垫”,避免声音“吊”的现象。合唱的声部写作略难了一些,一些变化音段落和复杂转调并没有体现出理想的效果(演唱上有一定关系)。乐队的“瓦格纳式交响”虽有气势,但仍不能忽视其对声乐部分的过分压制。至于表演,王传越各方面俱佳,但声音切忌太“撑”,赵丽丽音质干净,但要注意歌唱的幅度和声音的穿透力等等。只言片语,希望以上意见能够给创作者和表演者们提个醒。
“辽歌”是我国歌剧艺术的“重要基地”,数十年来坚持歌剧创作,先后推出了一大批中国原创歌剧。今天,当我看到自《苍原》、《沧海》、《红海滩》、《远方的胡杨》之后,又一部优秀的原创歌剧《雪原》被搬上舞台时,内心深处油然生出一种对“辽歌”的敬佩之情。
衷心地祝愿“辽歌”,赞美“辽歌”。希望《雪原》的成功能够成为中国原创歌剧发展的新契机,更希望“辽歌”能够永远扛起歌剧事业的大旗。在今后的事业上继续做出新的成就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