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体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于其他各类课程最根本的特点。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这正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不谋而合,要合理的使用现代化网络微信平台,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活起来”。
一、微信的及时性,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要求该课程注重实际、关注本土,不论是长线还是短线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要及时、有效、客观地进行评价、指导与反馈,这样才能让参与活动的学生的情感“活起来”,更显成效。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组建微信讨论群。组建班级或者研究小组微信讨论群,通过微信加强师生、生生间联系,是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的,学生自然会有参与探究的内在动力。比如:我在开展主题为“春联的研究”实践活动时,就创建了“春联的历史”“春联的特点”两个讨论群,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利用家庭Wifi网络环境,将网络上搜索到的春联历史、特点等资料,上传到讨论组中,供大家学习、共享、讨论。这样使家长平时一筹莫展的“手机低头族”,瞬间变为“埋头学习者”,孩子在手指来回地划拨中学得知识,掌握方法,锻炼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微信这个社交平台,真正开发好,使用好,维护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通过利用家校路路通信息鼓励所在班级的家长扫描二维码加入,并且通过与该微信平台管理者协调,不断将一些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的简讯、照片、活动花絮经由微信平台进行发布,渐渐地一些家长开始发现孩子活动的点滴、精彩花絮会及时地发布在自己手机的微信平台上,实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的无缝对接。
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将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指导性评价,通过微信反馈给家长。我时常利用微信的语音功能,直接在讨论群中对学生点对点评价,可以是活动中的表现,也可以是建议或者接下来活动的要求,既不限时间,也不局限于地点,使评价、反馈更有效,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肯定。
二、引入微信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起来”
传统的综合实践课程,虽然也有外出采访实践的机会,但出于安全考虑,学生能真正走出课堂的机会并不多,而微信平台的广泛使用,就突破了这一空间的局限。有了主题实践活动的公众微信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微信平台进行直播。比如:上半年我开展了一个短线主题实践活动“趣谈盛泽的路名”,话题在课堂中一提出,很多学生放学后,按照课上布置的要求,拿起了手机坐在爸爸、妈妈车中进行拍照取景,这是“南环路”,这是“盛震公路”,这是“五龙路”,一条条路名,一张张照片迅速出现在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此时我要做的工作就是收集、整理,把照片归类后,再提出下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给这些路取这个名字吗?下一步的实践活动方向在无形中被我“抛”出来了,活动很快就出成果了,避免了长线活动的耗时、费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
三、融入社团活动,让实践内容“实起来”
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时,还应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大力开发社团建设,“社团”一词,我们赋予的含义是:设计精彩,团聚活力。我们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的任课教师,都要心怀课程意识,大力开发学校中已有的社团资源,借力使力,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社会。
两年来,我本人先后承担了学校“丝语文学社”“盛川诗社”等社团的辅导工作,我就主打实践活动中的地方文化品牌,开展一系列文化学者的寻访活动:如寻访盛泽地方文化学者周德华,追寻目澜洲公园的历史等等。这些举措都使得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更具书卷味,更有文化气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三级管理课程。借鉴现代网络微信平台,面向每一位学生,从学生个体出发,用多种方式,在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本传统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活动),开发出更多的活动资源,做活、做细、做实综合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