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晓
在重庆,红岩无疑是这座城市最深的记忆。世事更迭,岁月无常,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有的记忆会消失,有的记忆将被永远地保留,那些被保留的记忆更多是通过一些特殊机构来执行,其中最有权威性的就是博物馆。作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主动发挥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优势,紧密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在积淀和传承历史文化,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再现
拨开岁月的蔓蔓青芜,一条斑驳的木质轨道映入眼帘,这本是爱国实业家程尔昌开办的一家工厂——渣滓洞炭厂——向外运煤的通道,火热的劳作场景依然可以历历想见。然而时局动荡、战乱频仍,渣滓洞炭厂并没维持多久,即被国民政府军统局强行霸占,改设为专门关押和迫害革命者的秘密监狱。放眼南望,松林坡大尸坑、白公馆监狱、特务瞭望哨、国民党机枪阵地等依次排开,正默默诉说着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博物馆在保护好原有革命遗址的基础上,新建了歌乐山烈士墓园、红岩魂广场、红岩魂陈列馆,整合了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和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等单位,致力于向公众全面展示那段厚重的革命历史。
博物馆开展的红色旅游活动,把真实的革命遗址、革命先辈的生活用品以及家信和书稿、国民党特务迫害革命者使用的各式刑具等直观地展现在青少年面前,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得知每一个昏暗逼仄的房间都曾关押数十名革命者,本能地就会产生一种窒息感,从而对革命者当年的生存处境心生悯怜;看到国民党特务对革命者施用过的残酷到发指的各式刑具,自然就会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产生厌恶并提出批判;读到诸如叶挺的《囚歌》、陈然的《我的自白书》等革命诗文,便会不由自主对革命者的凌云壮志肃然起敬、心生向往……旅游参观不同于对教材的学习,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旅游的方式潜移默化传输给广大青少年,寓无形于有形、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在参观访问赏景中,在一种放松的情绪状态下,将革命志士为争取民主、平等、自由而与敌抗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扎进青少年的内心,不知不觉地内化为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传承
斗转星移一甲子,革命的硝烟早已散去,一些珍贵的记忆也日渐远离了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轨道。如今教材中反映国家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内容日益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更热衷介绍西方历史人物,以致现代青少年对我国那段复杂的革命历史缺乏了解。为了让青少年更加真切地感知历史,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题材图书发人深省。半个世纪以来,博物馆陆续出版发行了包括《魔窟》《军统秘密监狱1949》《故事红岩》《信仰的力量》《忠诚与背叛》《红岩风骨》《千秋红岩——红岩文化全辑》《红岩魂纪实系列》在内的二十余部图书,以及《红岩档案解密》《生命作证》《这座山属于历史》等音像制品。比如,《魔窟》一书撩开了“特区”神秘的面纱,使杨虎城、叶挺、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许晓轩、陈然、“小萝卜头”等一个个影响着中国民众思想感情的英雄人物散发出真实而不失伟大的光辉,使刘国定、冉益智、李文祥等叛徒人物在阳光下显露出了凶残的本来面目。青少年在阅读这些书籍、音像资料的时候,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跌宕的年代,“亲见”那一个个鲜明的历史人物,受到强大的人格感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舞台剧目震撼心灵。2007年重庆市京剧团、话剧团由重庆市文化广电局划转博物馆管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了全国唯一一家整合剧团资源的博物馆。博物馆充分发挥剧团的平台作用,创作排演了一系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红岩题材剧目,包括京剧《江竹筠》《张露萍》《金锁记》,话剧《小萝卜头》《幸存者》《1949红色恋曲》《河街茶馆》,大型展演剧《我们共同走过的路》《天下为公》,舞台剧《红岩风》等。以新编京剧《江竹筠》为例,该剧在唱词上极尽唯美,通篇不见“革命”二字,也不喊任何口号,有的只是“理想”“事业”“纯真”这些现代青少年至今依然追求的东西,这部京戏不仅能给青少年以美的熏陶,而且能够帮助青少年学习历史,用历史的镜子观照自己,用现实的尺度丈量未来,从而逐步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多样艺术深入人心。博物馆拥有直观的半景画展示、渣滓洞情景剧表演、《红岩魂》形象报告会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有“浩气长存”烈士群雕、《血与火的洗礼》大型壁画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强大的艺术张力能够更充分调动青少年的感官与情绪体验,使爱国、奉献的时代精神深深扎根在青少年的心底,内化于心再外化于行。
创新
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里形成的“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革命精神。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任务与产生红岩精神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它仍然是激励我们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那发生在中国南部地区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那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革命先烈们悲壮、豪迈、撼动人心的事迹,那发生在红岩村革命仁人志士生活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对青少年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让红岩这份独特的红色记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永远传承下去,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做出以下三方面的积极尝试。
开展红岩精神主题活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凭借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每年开展许多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围绕各种纪念日开展,如围绕清明节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围绕“11·27”大屠杀惨案开展的“烈士殉难祭拜活动”;另一方面是将革命历史精神与时代特点紧密结合,开展诸如“争当红岩解说员”“给小萝卜头的一封信”“少先队入队仪式”“新兵入伍宣誓”“新生入学宣誓”“十八岁成人宣誓”“红岩诗歌朗诵”“缅怀梦想一起飞”“山里娃娃看红岩”“红岩杯少儿文艺调演”“讲红岩故事”等三十多个面向社会的教育主题活动。
一次活动胜过十次说教。开展这样的创新主题活动,让青少年在行动中学习,用眼观看、用手触摸、用心体验,感受主题活动中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内化并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与道德体系。
发掘红岩精神当代价值。博物馆通过深入发掘“红岩精神”的当代价值,开发出“红岩志愿者”“红岩班”“周恩来班”等多个公益服务品牌。以第三军医大学“红岩班”为例,该班学员经常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走进社区、走近市民,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普通市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12年7月26日这一天,“红岩班”的学员们自发来到“红岩魂”广场旁的阳光社区,有的学员热情主动地为爷爷奶奶们量起了血压、测起了血糖,并且耐心回答爷爷奶奶们的每一个问题;有的学员则向爷爷奶奶们分发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并详细讲解其中内容,帮助他们学习基本健康知识;有的学员则在当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老师的带领下登门入户,开展健康随访工作,在随访过程中,学员们主动热情,彬彬有礼,解决了住户们不少的疑惑。他们的行动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红岩精神”也因他们的出色表现深入到了社区和基层群众之间。
建设红岩精神网络阵地。全球化时代,如何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引导青少年的正确价值取向是当务之急。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紧跟时代节奏,在2002年就建立了红岩网站,通过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等途径记录并展示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过程中做出的点滴努力。网站每年报道红岩联线相关新闻500余篇,刊载文字150余万,定期制作各类大型纪念活动专题10余个。今天,红岩网站已成为我国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宣传阵地,网站日访问量达5000人次,年点击率突破260万人次,这使得“红岩精神”的传播进一步突破了时空局限,传播范围更宽、更广,影响力也更大。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通过对革命遗迹的保存与展示,激发青少年对社会主义革命历史的兴趣;通过对峥嵘岁月里可歌可泣故事的艺术化重现,坚定青少年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并拓展网络传播媒介,进一步夯实青少年的社会主义理想,从而全面培育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少年得以在追寻红色记忆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在感恩中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研究部)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