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春 谢熠 冯晨
摘 要 我国当代的辞书研究主题丰富,重点突出,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内容体系;立足国内辞书理论与编纂实践,积极引进国外成果;研究形式以建设为主,介绍、评论为辅;文献例证式研究占主体,定量、一手调查、语料库资料增多,个案、实验研究少;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以北京、上海为中心,辐射地域广泛,但偏远地区、澳门、台湾及海外作者较少;研究基础渐趋夯实,学术规范日益提高,我国当代的辞书研究已跨入快速发展时期。
关键词 辞书研究 《辞书研究》 定量分析
《辞书研究》作为我国唯一的一本辞书学专业刊物,代表着我国辞书研究的最高水平,是发表辞书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据2001—2006年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发表的几百篇辞书研究成果中约有五分之一[1]都发表在《辞书研究》上,如果时间前移,比例会更高,因此以《辞书研究》为窗口可一窥我国辞书研究的总体情况。且《辞书研究》自创刊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以《辞书研究》为对象,也可从历时角度一窥我国当代辞书研究的发展轨迹。
《辞书研究》1979年5月创刊,从1979年第1期到2012年第4期共刊文6053篇,既包括学术论文、书评,又包括资料、贺词、题记、消息、报道、会议纪要、获奖名单、答读者问、通讯、补白等。本文剔除非学术论文1450篇[2],以4603篇文章为统计样本,从“主题分布”“篇章性质”“文章种类”“研究形式”“方式方法”“作者群体”“参考文献”等七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希望以此实现对我国当代辞书研究的全景式纵览。统计与分析结果如下。
一、我国的辞书研究主题丰富,重点突出,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内容体系
《辞书研究》设有“通论”“辞书评论”“辞书史与辞书学史”“国外辞书界”“人物志” “编写一得”“杂谈”“释义探讨”等栏目。本文参考上述栏目的同时,依据文章内容,按主题性质做了相应调整。如2012年第1期“通论”栏目下有六篇文章,即①《辞书强国——辞书人任重道远的追求》、②《双语词典研究的描写主义视角——以〈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为例》、③《语文辞书中多义释词的使用方式及其改进建议》、④《〈现代汉语词典〉中作格动词释义情况的考察与思考》、⑤《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的离合词释文浅析——以“洗澡”为例》、⑥《俄国词典编纂的传统与新篇》。本文将①②归入“辞书通论”,将③④⑤归入“释词释义研究”,将⑥归入“国外辞书编纂述评”。再如2012年第4期“杂谈”栏目下有两篇文章:①《郴州和彬县》、②《说“件套”的用法和意义》。根据文章内容,本文将其归入“与辞书相关的语文研究”。经过重新整合归类,本文共归纳出20大类,细化为29小类(见表1)。
由表1可见,我国的辞书通论、辞书编纂、辞书评介、释词释义、辞书词目以及相关的语文研究6大类是辞书研究的主体和重点,比例高达83.57%;其余14大类比例仅为16.43%。
“通论”往往探讨辞书的宏观问题,如《实践是检验辞书编纂工作的唯一标准》(1979.1)、《谈谈语文词典的阶级性问题》(1979.1)、《辞书的文化价值》(2012.3)、《数字化时代下读者的词典意识》(2012.3)等。从历时发展看,我国辞书研究中前些年的通论类文章多把关注点放在构建基本理论、澄清基本认识以及宏观上如何发展我国的辞书事业等方面,近些年的通论类文章视野更加开阔,把更多的现代科技和国际辞书理念等融入其中。通论类文章在《辞书研究》中比例最高(17.69%),其次是“辞书编纂”,比例为17.19%。自创刊以来,差不多凡涉及辞书编纂理论和方法问题,《辞书研究》都开辟过专辑,进行过较为集中的讨论。 “辞书评介”占《辞书研究》的15.38%,是辞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介有的侧重介绍,有的侧重评论,前者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后者则通过评判优劣、总结经验,探索辞书编纂规律,促使编纂质量更上层楼。我国的辞书研究曾不失时机地对一些重头辞书(如《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汉字大字典》《中国大百科全书》)进行过评介,这对辞书的良性发展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释词释义是词典的中心问题,《辞书研究》中“释词释义”研究多达426篇,占9.25%。释词释义研究有宏观的,如《西方词典释义类型和释义结构研究》(2001.1);也有微观的,如《释“亲娘”》(1996.5)等。“辞书词目”研究是对某部辞书及其相关词目的研究,该研究与辞书评介有别。前者重在研究,后者重在评论或介绍;前者常被归入建设性研究,后者常被纳入评论性或介绍性研究。辞书词目研究占《辞书研究》的7.22%,对象既涉及国内辞书也涉及国外辞书,前者如《论〈古代汉语知识辞典〉》(1989.4)、《刍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水名专用字条目》(2008.5),后者如《〈康普顿百科全书〉及其多媒体版结构与内容分析》(2000.5)、《试析〈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新词部分的得与失》(2007.1)。但总体来看所涉国外较少,30多年来仅有27篇文章谈国外辞书词目,占0.59%。一部辞书质量的高低,既依赖于相关的技术发展、辞书编纂者的业务水平,也依赖于相关学科的研究程度,因此相关的语文研究也是辞书研究的重要部分。《辞书研究》中,语文研究共775篇,占16.84%,比例排名第三,可见其在辞书研究中的分量。语文研究除少部分宏观研究,如《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1981.1)、《多义词义项的概括和区分》(1981.2)外,更多的是篇幅短小的微观研究,如《谈“究”的一个义项》(1984.2)、《普通话“打”字的读音》(1985.1)等。尽管这些文章篇幅短小,却都是重要的知识点,将其固化入典,可以更好地为人们的语言交际服务。
除主体内容外,我国的辞书研究还包括辞书史和辞书学史研究,这方面贡献较大的有林玉山、邹鄷、徐时仪、方厚枢、祝注先、钱剑夫等。与辞书相关的人物介绍多出现在“人物志”栏目中,介绍有关词典的人物传略、词典学家的回忆录和轶事等。辞书比较研究与辞书评介中的比较性评介也不同,前者侧重研究,后者侧重评介。辞书比较研究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较少,30多年来一共才有18篇文章,占0.39%。此外,辞书与规范、辞书使用、辞书使用教学和辞书市场等方面,《辞书研究》也都有所涉及,但数量都较少,尤其是辞书使用和辞书使用教学方面的研究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国外也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我国这方面比较薄弱。其实辞书使用研究我们起步并不晚,1982年潘树广先生就开始了对辞书使用的研究,如《辞书的使用和传播》(1982.1),1983年文平也发表了《词典使用者的需要在不断变化》(1983.3),后来张锦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调查课题组和夏南强、何家宁、苏颖、陈玉珍等人也都做过研究。但30多年来,辞书使用研究一共才有49篇文章,占1.06%。辞书使用教学方面的文章则更少,30多年来仅发表14篇,占辞书研究的0.3%。
综上,我们认为,我国的辞书研究主题丰富,重点突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内容体系。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以辞书评介为例,我国的辞书评介几十年来始终存在介绍多、评论少,只评不论或评论缺少令人信服的理论魅力等情况;评介多集中于重头的、中高档次的、较为畅销的辞书,对非重点的一般辞书,评介较少;比较性评介薄弱,708篇的辞书评介中,有684篇以单部辞书为对象,对两部或多部辞书进行比较评介的仅有24篇。而其他方面,如对国外辞书词目的研究不够多;对辞书史和辞书学史研究长于史实描述,弱于史实评论及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辞书比较研究不够;辞书使用和辞书使用教学研究薄弱等等,也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立足国内辞书理论与编纂实践,积极引进国外成果
《辞书研究》第1期就发表了杨祖希的《词典学试论》,对词典学的定义、辞书的性质和类型、辞书的选择原则和释义原则等问题进行阐述。随后《辞书研究》又推出一系列探讨词典学理论的文章,如《词典编纂工艺学》(1980.3)、《教学词典的特点和类型》(1981.1)、《双语词典类型初议》(1982.4)等等。从1983年3月开始,《辞书研究》连续14期刊载黄建华的《词典论》,讨论了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对构建现代词典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赵洵的《辞书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1985.6)、丰逢奉的《〈康熙字典〉编纂理论初探》(1988.2)、吴光华的《编纂〈汉英大辞典〉的理论探索与实践》(1995.5)等,也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辞书学和辞书编纂的基本理论。黄建华(1996)说:“《辞书研究》除了发表众多的归纳编纂经验的文章之外,始终重视基本理论的探讨和建设,我以为这是它的一大特色。”30多年来,《辞书研究》“偏重理论建构与探讨”的文章占66.15%,也说明了我国的辞书研究相当重视理论建设(见表2)。
我国的辞书研究也非常重视实践方面的总结与研究,这主要集中在辞书编纂方面。辞书编纂研究无论是理论原则介绍(如《论同义词词典的编纂原则》1982.1),还是具体问题处理(如《破读音的处理问题》1979.2),还是编纂经验交流(如《〈哲学大辞典·外国哲学史卷〉编纂构思》1987.2),无不是从编纂实践出发最终服务于编纂实践。此外,释词释义研究、双语辞书翻译研究、语料库建设与利用研究等等,也都属于偏重实践的研究。《辞书研究》中有33.85%的研究属于“偏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与辞书研究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直接相关。
从历时走势看,《辞书研究》三个阶段“偏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分别占35.13%、29.75%和36.58%,呈V字形格局。第一阶段(1979—1990年)比例较高,因为该阶段辞书编纂研究(尤其是辞书编纂体会总结)数量多。后两个阶段辞书编纂研究减少,分别由第一个阶段的372篇降至第二阶段(1991—2001年)的228篇、第三阶段(2002—2010年)的195篇。与辞书编纂研究渐少趋势相反,释词释义、语料库建设与利用等偏重实践的研究文章逐渐增多。如语料库建设与利用由第一阶段0篇上升至第二阶段6篇、第三阶段21篇;释词释义研究由第一阶段110篇上升至第二阶段130篇、第三阶段178篇。第二阶段由于辞书编纂研究锐减,而其他偏重实践的文章上升幅度又不大,因此总体比例偏低。第三阶段辞书编纂研究下降幅度已减小,而其他偏重实践的研究又迅速增加,因此导致该阶段比例又迅速回升。
我国的辞书研究立足国内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国外成果。该类文章共计320篇,占统计总样本的6.95%,其中国外辞书编纂述评17篇、国外辞书评介176篇、国外与辞书相关的人物评介31篇、国外辞书研究成果评介12篇、对国外某辞书及其相关词目的研究27篇、翻译国外辞书研究成果57篇(见表1)。上述成果的引进,对我国辞书研究的理论建设和编纂实践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形式以建设为主,介绍、评论为辅
《辞书研究》包括介绍性文章、评论性文章和建设性文章。“介绍性文章”指对辞书、辞书编纂、辞书机构、辞书出版、辞书市场、辞书研究成果以及与辞书相关的人物等的介绍。“评论性文章”包括对辞书、专著及国内外辞书研究成果等的评价、讨论与商榷。“建设性文章”则主要是提出自己的理论、方法或如何解决某些问题等。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的辞书研究始终以建设性文章为主,占73.23%。介绍性文章和评论性文章分别占14.21%和12.56%。从历时走势看,评论性文章比例较为恒定,建设性文章逐渐增多,介绍性文章逐年减少(见表3和图1)。
“在一个学科的起步阶段,对其主要内容(如学科性质、定位、理论、方法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进行说明和介绍会相对多一些,进入到发展阶段,介绍性文章会相对减少,建设性文章会相应增加。”(刘艳春 2012)我国辞书研究中介绍性文章的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辞书研究已经逐渐脱离“起步”阶段,跨入到“发展”时期。一个学科,其评论性文章的巨大繁荣往往预示着该学科进入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我国的辞书研究中评论性文章尚不足15%,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辞书研究还远未进入到“成熟”阶段。
四、文献例证式研究占绝对主体,定量、一手调查、语料库资料增多
辞书研究中定性研究占94.26%,文献例证资料占94.09%(见表4),这与辞书研究的学科性质及其主体研究内容直接相关。辞书研究中的很多研究内容都更适合使用定性方法和文献例证,比如辞书编纂经验介绍、释词释义分析、一个语文知识点的介绍与研究等。
辞书研究中的定量研究占5.74%,主要集中在辞书出版市场的概况介绍、辞书编纂情况述评、辞书研究成果综述、辞书的比较研究和辞书使用研究等方面,如《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和苏联百科工具书》(1984.3)、《新中国辞书事业三十五年》(1984.5)、《我国2002年辞书学研究述略》(2004.1)、《〈现代汉语词典〉和〈小罗贝尔词典〉的收词对比》(1991.2)、《语文辞书使用情况调查报告》(1999.5)等。当然,也有一些研究内容如果使用定量方法会更好,却没有使用,比如《中西传统百科全书比较》(1997.5)、《20世纪中国英语类双语词典发展史》(2001.2)、《〈现汉〉ABCD与AB(CD)同时出条初步考察》(2005.3)等等。我国辞书研究中的定量方法尽管增速较快(定量研究与一手调查、语料库资料相比增速最快),但总体使用率低,尚需加强。我国的辞书研究也出现了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但数量很少,前者25篇,后者仅3篇,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具体见图2。
图2 定量、一手调查、语料库逐年比例
《辞书研究》中来自一手调查的资料占5.06%,来自于语料库的占0.85%,一手调查资料和定量研究相似,多集中在综述类研究、辞书比较研究和辞书使用研究类文章中,如《中外工具书之工具书述略》(1999.2)、《英语缩略语词典的现状及对策》(2000.2)、《语文辞书使用情况调查报告》(1999.5)、《英汉双语词典与英语单语词典用户语言需求与信息检索的比较》(2003.6)等。1988年钟嘉陵的《〈全唐诗〉自动辞书的研制与功能》(1988.3)首次使用自制语料库,此后对语料库的介绍、建设、开发等文章陆续在《辞书研究》中出现,如《计算机·数据库·辞书编纂》(1991.1)、《国外的语料库建设》(1992.1)、《语言资料库与双语词典编纂》(1995.1)、《关于建立网络化英汉语料库系统的设想》(1999.2)、《〈现代汉语新词语信息(电子)词典〉的开发与应用》(2001.2)等。但也有学者认为“词典语料库是西方上世纪70—80年代的产物,而我们直到90年代才有这方面的成果发表,而至今大多仍只限于纸上谈兵,没有投入商业运营的大型词典语料库;而在西方谈语料库的建设和重要性已经是个过时的话题。这些都值得学术界和出版界的注意”(章宜华 2010)。
五、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以北京、上海为中心,辐射地域广泛
核心作者群是发文量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体,他们是该领域学术研究的骨干力量,挖掘、培养和构建学科核心作者群是学科队伍建设的一部分。本文根据文献计量学著名学者普赖斯(Price D.)提出的公式M=0.749Nmax
来计算核心作者群。公式中M是发表论文数,Nmax是所统计年限中发文最多的那位作者的论文数量。只有发文多于M篇的作者才称得上核心作者。自《辞书研究》创刊至2012年末,去除消息、索引等非论文类文章作者,黄建华发文最多,共45篇,将其代入公式,得出M值为5.02。在实际应用中,按照取整原则,M值取5,那么,1979—2012年在《辞书研究》上发表文章5篇以上的作者就是核心作者。统计结果显示,《辞书研究》作者共计3123人,发表文章5篇以上(含5篇)的作者有235人,即核心作者为235人,占总人数的7.5%。可见《辞书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已具有相当规模,他们是《辞书研究》的核心作者,也是我国辞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篇幅所限,本文只给出发文在16篇及以上的作者姓名(见表5)。
《辞书研究》早期作者单位有时标注,有时不标注,因此作者地域分布本文从2001年开始统计。2001—2012年《辞书研究》明确标有单位的作者共计1598位,遍及国内除海南、青海之外的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面积广泛,但各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衡,其中,北京发文作者最多(289人,占18.09%),上海次之(140人,占15.02%),发文作者在100人以上的还有江苏、广东、山东和浙江四地,而贵州、宁夏、西藏等地区作者人数极少。港澳台作者共计13人,香港研究者相对较多,共9人,澳门、台湾各2人。来自海外的作者有6人,美国、新加坡各2人,韩国和英国各1人(见表6)。我国的辞书研究今后要积极发动偏远地区,同时吸引更多的澳门、台湾同胞及海外作者积极参与。
六、研究基础渐趋夯实,学术规范日益提高,我国当代的辞书研究已跨入快速发展时期
文献数量的多少,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研究工作的前期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所处阶段的学术规范。孙德金(1999)认为,在论文写作中是否符合学术论文的一般规范,如有无参考文献、引文是否注明出处等,已经成为判断论文有无学术性或学术性强弱的一个尺度。总体来看,《辞书研究》中参考文献用量较低,有参考文献的文章仅占22.05%,平均每篇文章参考文献数为2.19篇。
从历时发展看,《辞书研究》的参考文献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期间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阶段是1999年以前,该阶段每一年平均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为0.15(远小于1),有参考文献的文章仅占5.68%;1999年进入到第二阶段,实现一次飞跃,即每一年平均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数量开始大于1,但直至2009年都未超越6,有参考文献的文章比例升至42.76%;2010年进入
到第三阶段,实现再一次飞跃,即每一年平均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数量开始大于10,有参考文献的文章已占到66.95%。
研究基础是一步一步夯实的,比较缓慢,学术规范意识的提高却可以立竿见影地反映出来,我们发现,进入2010年以后参考文献数量和有参考文献的文章比例迅速提升,这恰恰是研究者学术规范意识提高的反映。而参考文献在三个阶段的数量增长和列有参考文献文章所占比例的前后变化,也同时说明了我国当代的辞书研究已经具备一定的前期基础,并已经从起步阶段跨入快速发展时期。
附 注
[1]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6年,有关辞书研究的论文数据如下:《辞书研究》:111篇,其他180种刊物:305篇(2001年);《辞书研究》:111篇,其他234种刊物:397篇(2002年);《辞书研究》:116篇,其他282种刊物:459篇(2003年);《辞书研究》:112篇,其他299种刊物:523篇(2004年);《辞书研究》:105篇;其他220种刊物:306篇(2005年);《辞书研究》:107篇,其他326种刊物:521篇(2006年)。上述数据见方宝花、何华连对我国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辞书学研究的述略,发表在《辞书研究》2002—2007年。本文根据“中国知网”对每篇文章参考文献的反映进行统计,包括一级参考文献和二级参考文献,数量上可能不全,因为有些著作类文献没有被“中国知网”纳入在内,但不影响通过历时对比来说明问题。
[2]包括:发刊词、贺词、题记、消息、报道、会议纪要、会议综述、获奖名单、答读者问、补白、讲话、致词、新词新义集萃、通讯、资料。
[3]本文根据“中国知网”对每篇文章参考文献的反映进行统计,包括一级参考文献和二级参考文献,数量上可能不全,因为有些著作类文献没有被“中国知网”纳入在内,但不影响通过历时对比来说明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建华.视野广阔 贡献突出——《辞书研究》与辞书学理论建设.辞书研究,1996(6).
2.金武刚.定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一项来自3199篇论文的内容分析.社会科学总论,2003(1).
3.刘艳春.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文章的定量分析——以《语言文字应用》为例.语言文字应用,2012(4).
4.孙德金.二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章的定量分析——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6).
5.许嘉璐.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对语言文字研究和《语言文字应用》的期望.语言文字应用,2002(1).
6.章宜华.辞书研究——与新时期词典学理论和编纂方法的创新.辞书研究,2010(1).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24)
(责任编辑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