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斯·沃夫德累克
乔纳斯·沃夫德累克:德国马尔卡斯滕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2009年在北京逗留期间,我目睹了如何用传统的竹制脚手架来建造现代化钢筋玻璃混凝土建筑的立面。这一脆弱而又稳定的脚手架令我如此震惊、着迷和印象深刻,从而启发了这一项目,并能于五年后在杜塞尔多夫庆祝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德国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第一秘书长郭健教授的介绍,激发了来自北京的雕塑家董书兵教授的一个创意,用竹子为德国马尔卡斯滕美术家协会的雕塑论坛创作一件新的雕塑作品。
在2013年夏天首次到访杜塞尔多夫期间,董书兵教授对广场的特点、地理位置、大小以及周边环境有了初步的个人印象。此外在亚琛,董教授还与德国马尔卡斯滕美术家协会的建筑家缇娄 · 希尔思格博士一起与竹制建筑专家克里斯朵夫 · 特云格斯讨论了他的设计方案。之后又经过一年的准备和审批,董教授得以在2014年夏天的雕塑论坛期间完成他的雕塑作品《融》。
当人们由于太多种可能的选择、可选的主题以及各种激动兴奋而不知该从何处开始思考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从头开始。在欧洲我们称之为:从亚当和夏娃开始。在中国类似的说法是伏羲和女娲。在传说中,他们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王和创世女神,也是人类共同的祖先。传说这两位始祖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经常被表现为相包融的共生体,他们被视为对立两极之间可能的、有用的,并且有效的连接。因此对于欧洲的文化学者而言,他们类似于一种二元思维和相关的初步解释。从视觉、体验以及认知角度而言,它们意味着世界是二元对立的。二元的思考范围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的比较,主观与客观关系的确定,以及感性与理性、信仰与知识的对比。董教授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完成了他的雕塑作品。他希望将其理解成当代东西方的联系纽带,从而将东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衔接起来。在作品中,董教授一方面突出了传统中国建筑在水平层面宽敞与大气的氛围,另一方面又结合欧洲建筑元素中的拱券,在垂直方向延伸,向高处发展,并用“开放的墙壁”来划分宽广的天空。
考虑到“对称性”是两种文化中是同等重要和实用的布置要素,董教授在他的作品中也采用了对称性,以实现在其它所有文化传统中令人惊讶的、具有一定规律、相似而又不同的结构形式。
这件雕塑作品在其细部的色彩运用方面是相当简单的,但是,简单往往是最具难度的。董教授把搭建作品所用的竹竿的亮色看作是高贵的明黄与天蓝的混合,并与世俗的宫廷花园的绿色背景相衬。董教授的雕塑同样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在西方人们都知道凯旋门和荣誉拱门。它们一般作为纪念碑来纪念特定的伟大事件。在中国有各种风格、形式和大小的拱门,这些拱门作为建筑物被有意识地用来划分内外部、公开与私密、神圣与世俗,至今仍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董教授为德国马尔卡斯滕美术家协会构建了一座拱门,无论是对董教授还是对我们而言,这座拱门融合了足够宽广的未知世界,因此要求我们时时去穿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