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龙
于文龙: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
淮安现存的传统建筑大多形成于明晚期,属于南北集成的建筑风格。历史上官宦、富豪集聚淮安,城区至今留下近四千余间典型民居。城内徽派居民建筑和典雅的北方园林建筑交相辉映,建筑风格南北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素、雅、淡、灰、精、秀”特色。民居多为青砖青瓦、翘脊飞爪的老式瓦房,抬梁式结构,门楣多由花砖砌成,雕工精细,徽派风格浓郁,颇具艺术价值。淮安淮河以北的地区多干旱,传统居民建筑多以土墙草盖四合院为主,施以红色瓦片。而淮河以南民居建筑多为U型、L型主房,并施以青黑瓦片,尤其在淮安区及市区的东西大街,北门桥附近还留存着部分的青砖黛瓦的民居建筑,具有典型南方特征。其建筑多为砖木框架结构,落地花窗门,主墙体部分三面采用砖砌,白色调外抹灰。
建筑色彩是城市色彩的外在表现,是外部空间对人们视觉冲击的第一表现,它承载着城市的发展方向、人类的进步和人们对于美的体验,在人对居住环境的适应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的色彩感受来自于大自然,建筑的自然色彩与环境的统一会使人们更加快速适应当地的生活,人们在潜意识里都会幻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好画面,就是因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色彩是要与环境相互协调的。
图1 具有统一性的淮安古建色彩
图2 层次分明的淮安古建色彩
通过研究材料与实地考察可以发现,淮安古城区建筑的色彩设计都是有一定统一性的,一般都以深灰作为主体色,呈现出了整体的色彩样貌。以绿灰或红色作为辅助色来衬托建筑,使用面积要小于主体色,使得主体色与辅助色形成一个整体。建筑的点缀色一般是根据建筑构件中最小的部分决定的,一般是使用较少的木色和金色,点缀色的使用面积最小,纯度和明度都比较高,能轻易地与建筑中的主体色和辅助色区别出来。点缀色的突出效果既可以活跃建筑的色彩关系、丰富建筑色彩组成,又起到强调建筑中某个特殊部分的作用。
自然地形是城市形成的基础,荀子《强国说》便有“其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势也”之说。自然地形从整体上影响着城市的形态风貌,如山地城市的错落有致,滨水城市的婉约灵秀等,并藉此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风貌和各具特色的城市环境,淮安位于江苏北部,拥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称,临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内有洪泽湖作为淮安的生命湖,古黄河河道贯穿其中,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市降水较多,因此淮安当地环境、天气等也对淮安古建筑色彩的应用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
随着建筑建造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历代建筑之所以能够保持色彩统一性与建筑材料的运用有着极大的关系。纵观淮安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大多都是以砖石作为建筑的主体材料,因此砖石的灰色调就变为了建筑的主色调。而屋顶上的瓦片则以深色、冷色作为建筑的辅助色调。用来作为栏杆和牌匾的木头红就变成了整个建筑的点缀色调,石材、砖材、瓦片以及木材和金漆是淮安人民建造建筑的主要材料,不同的建造材料形成了淮安特定的建筑色彩。
一地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对于这个城市建筑色彩的影响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一个地域区别于另一个地域的重要标志之一。淮安古建筑大多以砖石垒砌,墙面外部不施漆色,习惯以最本真的色彩向世人展示,一方面是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则是老淮安人追求平静素雅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个城市的建筑色彩是当地人生活品味的重要表现,建筑色彩的选择是人们采用的材料以及对于建筑后期处理的重要表现,一座城市的建筑色彩设计可以通过色彩搭配以及是否与环境相互协调来评价。
淮安传统建筑的色彩中,根据其原本的材料以及其地理环境作为依据,形成了淮安的大部分古建筑都统一在一个色调之下的情况,合理地规划了城市色彩,统一了建筑材料色彩的不同,充分消除了人们生活在环境中的焦躁心理。
根据考察发现,城市建筑的建设色彩一般都有一个统一的、一脉相承的建筑风格,建筑色彩的发展是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而发展的。建筑材料的进步则需要文明的进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动。建筑即使经过上百年的洗礼也依然可以向人们展示过去的风采。从建筑中表现出来的色彩规划彰显了源远流长的古淮安文化,使得沉重厚实的历史文化濡人耳目、沁人心脾。
淮安历史城区现有的建筑以及新建的建筑也都保持“灰墙黛瓦”的色彩基调,这是淮安古建筑保持了传统城市色彩的原因之一,每一个建筑在建造时都应该使其环境与之前的建筑相互协调,建筑外部的灰色砖石,建筑上方的深色瓦片以及建筑附属部分的红色木材及漆料,无一不是建筑传统的色彩风格。建筑中运用不同层次的灰、红色奠定了整个城市的色彩基调,统一了城市的建筑风格,突出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区别,向人们展示古建筑的美。
注释:
[1]栾剑.淮楚文化符号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艺术百家,2010(8):113-114
[2]孟兆祯.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J].中国园林,2002(4):14
[3]郭红雨,蔡云楠.城市色彩的规划策略与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