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风流天子与“君主独裁制”——北宋徽宗朝政治史研究》一书日本青年学者藤本猛的力作。该书既以传统理论作为指导,又有扎实的考据作为支撑,是近年对北宋晚期政治研究的一本佳作。本文本文通过对该书的内容介绍,从三个方面对其特点进行评介。
關键词:宋徽宗;独裁君主制;评介
作者简介:裴真,1991年出生,女,河南南阳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宋史。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1
学界对于宋代的研究倾向一向是北宋重于南宋,北宋前期重于后期。近些年,学界开始重视研究徽宗朝,特别是海外学界。美国的伊佩霞所编《徽宗与北宋后期:文化政治与政治文化》一书成果斐然,“表明了西方学界试图重新全面认识‘昏庸之君宋徽宗和他的时代的一种努力,以及由此带来的认识深入。”1而日本青年学者藤本猛也对徽宗朝的政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整理为《风流天子与“君主独裁制”——北宋徽宗朝政治史研究》2一书出版(以下简称《徽宗》)。
《徽宗》一书近五百页,卷帙颇巨。本书是以作者藤本猛2009年在京都大学所提出的学位申请论文为基础,加上之后发表的论文,以及一些必要的加笔、订正后完成的。全书除了序章和终章共有七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序章不仅对全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揭示本书的主题——“君主独裁制”。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五章,通过对徽宗朝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及重要的官署,来探究徽宗朝的政治状况。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第七章以及终章,跳出徽宗一朝的范围,介绍与徽宗朝相关的制度在南宋的情况。
综观本书,我们认为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传统概念的再认识。《徽宗》一书是从“君主独裁制”的大前提出发,通过对徽宗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制度的细致地研究,反过来发展、完善“君主独裁制”。在这里首先来厘清“君主独裁制”的概念:“君主独裁制”的提法起源于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论”,在“唐宋变革论”中把宋作为历史时期的一个分水岭,宋以后是近世,在政治上的特征是“君主独裁制”;之前的被称为古代、中世,政治上的特征是“君主专制”。“独裁君主”和“专制君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相比,“专制君主”拥有更多的执政自由,“独裁君主”更多地被制度束缚,甚至呈现出君主国家机关化的特点。在作者看来,神宗、徽宗的这种“亲政”同样也属于“君主独裁制”,并不是倒退到中古时期的“君主专制”。如果把所有的研究都归结于组织、制度的问题,当做完制度研究后就会觉得“君主独裁制”已经完成,不再进行进一步思考,不去关注之后的变化,偶尔出现了这些与制度不符的君主,就认为是一时的返祖现象,被当成“专制君主”排除掉。实际上,这些君主也是在“君主独裁制”体制下发挥了主动性,他们大大地改变了原有制度,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第二、体现了当下宋代政治史研究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的集中在变法、党争等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典章制度的研究,当下的政治史研究表现出“活的制度史”特点,即关注制度变迁及其背后复杂的人事权力关系,而非将制度孤立于人事与政治运作之外,倡导透过事件过程、人物活动、关系演变,去探究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最能体现这种特点的就是《徽宗》第四章,第四章探究了殿中监这一机构,通过对殿中监的溯源,实际关注的是这一机构的变迁以及背后复杂的人事权力关系,直观地展示了当时的政治状况。
第三、对党争问题的新认识。宋代的党争问题一直深受学界关注,特别是北宋中后期,研究的焦点多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政见冲突上,尤其是经济政策上的分歧。从大的时代背景考虑,党争的核心并不能简单的归结在利益冲突上,需要从根本出发,探究发生在“君主独裁制”下的党争。
王安石变法引发了新旧两党的争斗,在神宗去世后,两党的争斗更加激烈。在党争的暗流中一直存在着两种选择:一种是遵循“祖宗之法”,一种是要“绍述”神宗政策。遵循“祖宗之法”意味着要承认士大夫政治上的主体性,君主处于相对比较被动的地位;而“绍述”神宗,则意味着承认君主政治上的主体性,支持皇帝“亲政”。从党争的主角士大夫的角度看,旧党士大夫的立场自然是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新党士大夫的态度就耐人寻味了,选择“绍述”就意味着失去和皇帝“共治天下”的权力与地位,只能听从皇帝的指挥。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神宗朝前后,士大夫们的皇帝观、国家观的转变。根据小林义广的研究,仁宗朝时的欧阳修的国家观具有“国家机关说”的性质,即士人们十分清楚自己士大夫的身份应负的责任和义务,而且随着官职的晋升,这种责任感会更加强烈。在阶梯状的官僚体制中,至公就等于拥戴伦理性的君主。君主通过听取臣民的意见进而察知臣民的动向,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制定政策。这种观点代表着这一时期,即领导庆历新政的士人对国家、皇帝共同的看法。与此相对,活跃在神宗朝的司马光则持一种“国家主义说”的观念,即皇统和君主的权力超越任何事物,君主权力具有绝对性。司马光虽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但在这点却与变法派的王安石观念一致。也就是说当时的官僚士大夫的国家观是把皇帝放在第一位,君主自然对此表示赞同。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流逝,士大夫的观念从否定君主的主体性,转向重视皇帝的绝对权力,承认皇帝主体性。3
神宗时期的变法可以说是宋代最大的政治改革。一提起变法,就会想到王安石。在熙宁年间由王安石主持变法,但到了元丰年间神宗亲自推动着变法向前发展。他的后继者们,被迫选择是“绍述”他的制度,还是否定变法回到“祖宗之法”。表面上看,新党、旧党争议的中心是经济政策,但实质却是围绕着与“君主独裁制”本质有关的皇帝的政治姿态问题。
注释:
[1]包伟民:《“昏庸之君”与他的时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日文名称为《風流天子と「君主独裁制」——北宋徽宗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4年。
[3]小林义广的观点参照《徽宗》原文15~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