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该文主要对李白热衷于游侠诗的创作原因进行了探究,把其分为市井游侠、边塞游侠、刺客游侠、卿相游侠、隐士游侠五大类,并通过对其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李白;游侠诗;侠客形象
作者简介:郭子龙(1989-),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西省长治市,学历: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54-01
侠客,是中华文明的特产。有关侠的具体定义,学术界一直以来莫衷一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侠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唐代,咏侠诗空前繁荣,据汪聚应先生统计得出,唐人的咏侠诗有四百多首。其中以李白的成就最为突出。刘若愚认为:“在唐代诗人中,写侠客最热情的莫过于李白。”我们可以看到,在李白近千首的存诗中,“诗中有剑、诗中有侠的,总数不下百首”,在这百余首诗中,李白集中力量以咏侠为中心的诗有将近二十首,其中主要是乐府诗,本文将撷取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几首来进行分析探讨。
一、李白笔下的侠客形象
本文将李白笔下的游侠形象划分成了五类:市井游侠、边塞游侠、刺客游侠、卿相游侠和隐士游侠。
1、市井游侠
所谓市井游侠,即任侠于市井闾巷之中,行走潇洒,常常一掷千金,及时行乐的一类人。代表人物:剧孟,郭解。这类描写少年侠客的诗,结合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与风流多彩的人生,诗人不管对他们结客任侠的行径叙述还是风流倜傥的生活描写,都显得十分驾轻就熟。这些少年侠客似乎让李白回忆到了自己年少时的任侠轻狂,所以充满浪漫主义的诗人对这些意气少年是欣赏的。
2、刺客游侠
所谓刺客游侠,即为报主知遇之恩或为雪国仇家耻亦或仅欲扬名于世而不惜自身性命也要于敌营之中取敌首级的一类人。代表人物:专诸,荆轲,高渐离。
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盛唐,日子安逸稳定,所以对于刺客一词他更多的只能通过史书的记载和自己的想象来体会。李白的诗中所提到的刺客们,他们重承诺、轻生死、仗义气、报恩情,与游侠们的作为无二,而且历史上的说法也向来把他们归为侠客一流,所以本文将他们列为刺客游侠。
对于刺客游侠,李白对他们的行径赞扬而不向往,赞扬他们那种慷慨豪迈、重义轻生的勇气与义气,却对刺客的生活缺乏经历与共鸣,故而诗中并无体现向往之意的字眼。
3、边塞游侠
所谓边塞游侠,即骑射武功高强,充满爱国主义,热衷于建功立业,因而在边庭抗敌立功的一类人。代表人物:边城儿。
李白一生仗剑而行,却并未在边塞建功立业,唯一的一次参军是晚年加入李麟军队,还一不小心被牵累成反军,算是晚节不保。然而在边塞建功立业甚至拜将封侯却是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的愿景,李白尤其如此,故而在写到边塞游侠时李白可谓使出浑身解数极尽铺排之能事,力图将边城儿们塑造成盖世英雄,并且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艳羡之情。
4、卿相游侠
所谓卿相游侠,即政治地位崇高,却广纳贤才,礼贤下士,重义疏财,于社稷有功,于苍生有情的一类人。代表人物:战国四公子。他塑造的这一类侠的特点便是地位崇高,心系苍生,广纳贤才,轻财好施,实际上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原尝春陵”.由于客观条件决定,李白毕其一生也不可能成为王公贵族,所以对于卿相游侠,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仰望姿态。
5、隐士游侠
所谓隐士游侠,即那些身负绝世才华,心系黎民苍生,需要时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事成后風轻云淡、不带走一片云彩悄然离开,拥有遗世独立风骨的一类人。代表人物:鲁仲连。
在李白诗集中,可以发现有一个人反复出现,他就是鲁仲连。鲁仲连,最为人熟知的一个典故就是“义不帝秦”。而下面这首诗则集中体现了李白对鲁仲连的赞赏:《古风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二、李白侠客模式对后世影响
在李白之后,有关侠的诗歌、小说等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比如豪放派陆游等很多铿锵有力的诗歌。对于李白的《侠客行》,金庸曾大加赞赏,并创作了同名小说《侠客行》,而金庸《倚天屠龙记》中的倚天剑也在李白诗集中到处可见。
内在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李白笔下的侠客模式直接为金庸和古龙侠客模式建构提供了范式。1、市井游侠,在金庸十五部小说中随处可见,尤其是《鸳鸯刀》这部描写江湖上小人物的书。2、刺客游侠,这一类人在古龙小说中比比皆是,代表作品有《七杀手》,代表人物:中原一点红。3、边塞游侠,比如终生守襄阳的郭靖黄蓉;4、卿相游侠,如明教教主张无忌和三教九流的盟主令狐冲,都是礼贤下士平等待人从不居高临下的人。5、隐士游侠,典型的便是中年杨过,真正是江湖只闻神雕名却不见神雕人。第二,金庸“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主题思想来源之一即李白的游侠诗。李白的笔下的侠客们,除了市井游侠更多地追求及时行乐,自我意识的彰显以外,其他模式的侠客们都不同程度地心系国家与同胞,有着随时为国为民做出牺牲的觉悟,尤其是隐士游侠,那是不沾一丝利益关系的纯粹的任侠行为。
参考文献:
[1]汪聚应.唐人咏侠诗刍论[J] .文学遗产,2001:(6) .[2]刘若愚.中国之侠[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3]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4]侯长生.李白咏侠诗述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5]葛景春.《大唐——诗侠——李白与任侠》.《中州学刊》.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