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世超
该文是2015年5月31日在吴江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由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举办的全国丝绸产业链高新技术发展高级研修班上的讲课稿整理而成。其中部分数据来源于苏州丝绸行业协会。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国经济第一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也是中国经济未来几年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向。
所谓新常态它是指一个国家在经历了经济调整之后所出现的一个过渡阶段的经济运行态势。人类社会总是在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发展的,它贯穿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过去一阶段,可以说我们追求的仅仅是一个经济的“量”,那么新常态下我们就应当更加注重提升经济的“质”。所以经济新常态是一个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的经济,是要从过去的粗放型、数量型的扩张状态转变到今后的集约型、质量型的经济升级状态上来。
那么,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于丝绸来说如何适应这种经济的新常态,如何从过去经济的“量”转变到今后经济的“质”,也就是说如何来进行丝绸自身的转型升级,已经是摆在丝绸产业、丝绸人,以及进一步振兴和发展丝绸,提升丝绸整体经济运行能力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此,在本讲课中以苏州丝绸为例,对经济新常态下的丝绸转型与升级进行研讨。
要了解苏州丝绸目前的状况,首先要了解苏州丝绸建国以来所发生的变化,因为建国以来的这六十年是苏州丝绸历史上变化最大的六十年。在这六十年中,苏州的丝绸进行了二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调整。第一次调整发生在建国初期,主要就是丝绸企业的公私合营运动。第二次调整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企业的改制以及国退民进。六十年来苏州丝绸的二次调整,使苏州的丝绸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整个产业的工业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建国后特别是1956年在完成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产阶级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苏州的丝绸业逐步从原有大量的私营工厂、工场和作坊等生产形式公私合营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国营或集体所有制的丝绸生产企业。这一转变加速了苏州丝绸产业向现代工业的方向发展,如当时苏州市区近300家的私营中小丝织厂和作坊,通过公私合营改组,被全部集结成7家大中型的丝绸工厂。其中,由38个生产单位组成了振亚丝织厂,由59个生产单位组成了东吴丝织厂,由29个生产单位组成了光明丝织厂,由49个生产单位组成了新苏丝织厂,成为了苏州丝绸行业极其有名的“四大绸厂”。
振亚织物公司(振亚丝织厂前身)
振亚织物公司生产车间
这一时期正逢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国家“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以及“大力支持和发展茧丝绸生产”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扶持下,丝绸企业全面实行了政府领导和计划管理,扩大了生产的规模,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从而使丝绸生产得到了较大地发展。到1957年全市整个丝织品的生产量已经恢复和超过了战前1936年的规模和水平,这是苏州丝绸在建国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调整。
苏州丝绸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调整发生在九十年代的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历了三四十年计划经济模式的苏州丝绸企业失去了原有的“保护伞”,直接面对市场特别是复杂多变的国外市场,丝绸企业普遍感到无从适从。再加上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技术快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丧失了传统特色优势和自我改造能力,长期以初级产品,长期以量取胜的丝绸加工业已难于维持原有的生产。丝绸企业纷纷压缩和萎缩产能,甚至最终导致部分企业直接从市场中退出。特别是到九十年代末和新世纪以后,现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转变,服务业快速兴起与发展,又进一步加速了丝绸等加工业不断地从中心城区退出。在新一轮的工业结构调整中,苏州原有的国有和集体丝绸企业纷纷改制,其中部分企业直接进行了关闭。
第一个实施破产重组的原苏州新苏丝织厂生产大楼
整一过程从1998年到2004年整整七年。具体的来说,在这七年间苏州的国有丝绸企业先后分四批实施了政策性的破产,涉及的企业共计有11家。其中丝绸织造工厂6家,分别为新苏丝织厂、振亚丝织厂、光明丝织厂、锦绣丝织厂、东风丝织厂、新风丝织厂。丝绸炼染印花工厂4家,分别为绸缎炼染一厂、绸缎炼染二厂、丝绸印花厂、丽华印染厂。缫丝工厂1家,为江南丝厂。通过破产清算,共核销国家银行和资产经营公司呆坏账11.04亿元。苏州国有丝绸业的4,000余台丝绸织机、1.5亿米的印染装备能力,全部变卖转移给江浙一带的乡镇民营丝绸企业。
八十年代初的振亚丝织厂
八十年代中间的绸缎练染一厂
苏州国有丝绸业存留的部分,又实施了以民营为主的改制。它们中采用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如第一丝厂采用的是退二进三;江枫丝绸有限公司、第二纺织机械厂、华思丝绸印染有限公司采用的是搬迁改造;新光丝织厂、东吴丝织厂、第三纺织机械厂在搬迁改造运作一段时间后再次选择了关闭。除了城区的企业外,县区的丝绸企业,如吴县丝织一厂、二厂、吴江盛泽的新生丝织厂、新民丝织厂、新联丝织厂、新华丝织厂等企业也先后进行了改制和整体出售。这些企业过去都曾经是江苏丝绸出口的主要生产基地和江苏著名的传统丝绸老字号企业,在此或面临消亡或不再重现原有的产品及规模。
原有的产业和规模
第二次产业调整对于苏州的丝绸来说是一个痛苦的历程,因为它使计划经济年代曾经是苏州地方经济支柱产业而辉煌一时的苏州丝绸,最终走到了“政府管理退出,国有外贸萎缩,企业体制转变,工厂关门走人”的地步。一个个原来都是“大块头”的丝绸大企业,一下子在苏州变得无影无踪,“丝绸企业林立,机杼声声相闻”的景象不再。所以,随其过后的十多年间,苏州丝绸的业内业外,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声音,就是苏州丝绸没有了。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苏州的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再加上现代城市功能的转变,服务业的兴起,传统产业特别是丝绸业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已成为了历史。
在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的同时,各种私营的、个体的以及各种混合经济成份的丝绸经济实体却在苏州城市的周边,新兴的小城镇大量涌现,有的甚至还达到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另外,以丝绸最终产品和以丝绸商贸为主的成百上千家民营丝绸生产与经销企业,则完全通过市场的配置,以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基础,以传承千百年的“苏州丝绸”为招牌,纷纷崛起,催生了苏州城区初步形成的丝绸都市的雏形。
总结第二次苏州丝绸的调整,可以概括为一个转移和四个转变:
一个转移就是:
三十多年来由计划经济逐步做大的苏州丝绸初级加工产能(缫丝、普通织物织造及部分炼印染)进行了区域性的转移;
四个转变则是:
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从纯国有转变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
生产产业链结构从半成品生产转变成了以最终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服务为主;
丝绸产品结构从丝线面料等初级产品转变成了以服装、服饰和家纺等最终产品为主;
行业的结构由原来以生产为主、产销分割转变成了以多层面的丝绸商贸格局为主。
经过第二次产业调整,苏州丝绸目前大致的状况是:
1、丝绸商贸唱起着苏州丝绸的主角
这一块内容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1)主要以经营丝绸类产品出口的专业公司,如苏州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苏州正雄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及苏州德利轻纺有限公司等。2013年这三家公司丝绸类产品的出口额就已达到了14多个亿。因此,目前苏州以制成品为主的各类丝绸产品的年出口金额已大大超过了当初国有丝绸业年出口金额的水平。
(2)主要以接待内外宾旅游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丝绸专卖或定点商场。其中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苏州第一丝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其数量有近10多家。苏州第一丝厂从缫丝业转为丝绸旅游业并发展成为苏州最大的工业旅游定点单位和主要对外展示窗口之一,近几年每年接待境外游客及重要外宾40多万人次,各类丝绸产品的年销售额达1亿多元。另外,还有华佳丝博园,鼎盛宋锦文化园等丝绸旅游购物点目前也正在形成之中。
丝绸商贸与旅游的结合
(3)主要以自身知名品牌为特色的一批丝绸品牌店或丝绸商号,几乎分布在苏州城区所有的主干道,特别是观前街、十全街、人民路等闹市区,如乾泰祥、吴绫、绣娘、太湖雪、山水、慈云、上久楷、皇后绸都等。其中不少丝绸品牌店都有一定的自我生产加工能力,有的还同时开展了电视、网上等在线销售。另外,在镇湖,丝绸绣品一条街也已形成规模以及“镇湖刺绣”的品牌特色。
丝绸品牌企业的崛起
(4)以“苏州丝绸”为旗号,遍布于苏州城镇各处的各种丝绸制成品的专业商家,数目不下近千家,可谓星罗棋布。在这其中占着很大比例的是苏州各旅游景点外的各种丝绸专业店铺,它们规模虽然不大,但数量众多。另外,还有近几年来以丝绸文创产品为特色的各种丝绸艺术品店,以及以丝绸定制业务为主要手段的各种丝绸制成品店。苏州丝绸与苏州旅游紧密相伴,为国内一大特色,这种相伴使苏州的丝绸销售经久不衰。
还有,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丝绸面料与服饰生产厂家,每年也都推出各种新面料、新款式、新产品,以及召开各种订货会、供货会。目前苏州丝绸的商贸气氛十分活跃,可以说苏州仍然是目前国内丝绸产品贸易的主要集散城市,对国内真丝类产品尤其是最终产品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2、新的丝绸产业链以最终产品加工为主
苏州丝绸制造业在缫丝、低附加值的织造等产能退出的同时,形成了以丝绸最终产品深度加工为主体的新的丝绸产业链。这个新形成的丝绸产业链,既支撑了目前苏州庞大丝绸交易平台的生产,同时还接受来自外省市的丝绸业务加工。
(1)在苏州古城区周边,规模不大但从事专业精品真丝绸织造与印染的企业仍有20多家,如苏州来利福印染有限公司专做真丝绸染色,具有400万米丝绸染色生产的能力;而天利丝绸印染公司主要专做有品位、有档次的丝绒印花、烂花等产品。
(2)以生产丝绸服装、服饰以及家纺等最终产品为主的民营工厂也成片涌现,大的规模达几个亿,如正雄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小的则是几台、几十台缝纫机,这些企业以服装、服饰加工为主,数量难以计数。特别是丝绸丝巾的生产加工已形成了一定量的规模。丝绸蚕丝被在吴江震泽也已形成了特色。
(3)以丝绸服饰的装饰,如机绣、结须、拷边、钉珠、钉片等织绣一体化产品加工业务的企业,主要分布于黄埭、蒋墩、渭塘、通安、唯亭、北桥等一带,目前形成了较有苏州特色的丝绸加工产业链,并承接着国内各地的加工业务。
(4)以特种丝绸织造生产的企业在苏州也保留了一定量的部分,如生产丝绸文化遗产宋锦、缂丝、苏绣,吴罗和一些传统丝织品的企业,在吴中、新区、园区、吴江等地有着几十家的企业。特别是苏绣,在镇湖地区已形成了8,000绣娘的专业生产能力,这在国内可以说目前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着苏州丝绸的独特优势。
(5)还有就是原国有丝绸业产能中目前还留下的部分,在改制之后,与市场结合得更加紧密,产品全面提档升级。如新苏丝织厂破产后重组的江枫丝绸有限公司入迁吴中区后合资组建了印染公司,成为了苏州丝绸业历史上第一家织造与印染一体化的工厂;新星丝织厂引进北京中海恒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投资控股,被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确定为“军港呢专利技术定点生产厂”等。
3、丝绸的科、教、文仍有一定的优势
(1)丝绸教学与科研
目前与丝绸教学和科研有关的学校主要由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等。其中,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设有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纺织丝绸技术研究所,建有国内唯一的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省重点丝绸工程实验室、省丝绸技术服务中心等。学院现有与丝绸科学有关的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博士点4个,硕士点4个,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等。每年与各相关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申报和完成大批的丝绸科研、新品以及丝绸技改等项目。
国家丝绸及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丝绸质量法定检验机构,也设在苏州。中心是最高人民法院、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册的司法鉴定机构,业务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指导,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主要承担着国家指定的丝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全国重要丝绸新产品投产鉴定检验和产品质量认证检验等工作,它对提升和保障苏州丝绸及服装的产品质量和丝绸科研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
(2)丝绸文化与非遗
苏州丝绸博物馆是苏州丝绸的专业博物馆,占地9,400平方米,主要展示内容由反映丝绸历史的古代馆、模拟近代蚕农场景的“蚕桑居”、传统织造工艺表演的织造坊等。2013年苏州丝绸博物馆整治提升工程列入了苏州市振兴丝绸产业计划中的项目,工程总投资7千多万元,新建展馆2,629平方米,扩大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周围景观改造3,400平方米。
2013年初在苏州工商档案中心的基础上还启动了中国丝绸档案馆的筹建工作。同年7月25日,中国丝绸档案馆由国家档案局批准正式落户于苏州,今年中国丝绸档案馆项目又被列为苏州市政府2015年度民生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1.8亿元。这是国内首家专业的丝绸档案馆,根据定位该馆将承担起我国丝绸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并提供利用和进行研究的重要职责,从而来保护我国丝绸历史的足迹,弘扬丝绸传统的文化,助推丝绸技艺的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新丝绸之路的伟大复兴。目前该馆已完成了馆址的选择,进入了馆舍的总体规划设计阶段。同时,30余万卷(件)以丝织品实物为主的“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已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苏州目前还保存着具有厚重丝绸历史文化的大批遗存。如与苏州古代丝绸生产有关的场所、街、坊、巷、桥等遗迹30多处,官府织局、工场遗址20多处,各种古丝绸碑刻等文字记录70余块、件。特别是苏州织造府旧址,是清朝国内著名的三大织造府(江宁、苏州、杭州)之一,目前的历史遗存仍保存的较好。
苏州丝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如宋锦织造技艺、缂丝织造技艺、苏绣技艺、吴罗织造技艺、漳缎织造技艺等,其中宋锦、缂丝、苏绣均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大师级的人物如王金山、钱小萍、顾文霞等分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另外在苏州还有着一部分专门收集、收藏各种丝绸织绣类艺术品的行家和高手,丝绸织绣艺术品的收藏量在国内也名列前茅。
国家丝绸及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