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金杰 王庆芳
京津科技资源布局特点与合作对接的着力点
——北京科研院所及中关村调研报告
◎文/王金杰 王庆芳
对北京科研院所及中关村的调研显示,京津科技资源分布具有互补性,京津科技合作需找准对接点,但天津承接北京科技溢出的机制不顺,承接技术转移和扩散能力偏弱,科技服务体系和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笔者建议:①京津科技对接以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和吸引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落户为重点;②园区对接以园区合作共建、上下游产业衔接和培育创新源为重点;③机制创新以汇聚科技资源、提升研发转化能力为重点;④服务体系建设以科技生态环境营造、提高研发、咨询、交易、孵化和转化能力为重点。
科技资源;企业孵化器;科技型中小企业
(一)京津技术研发具备优势互补特征
北京在航空航天、现代交通、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优势明显,天津则在先进制造和农业技术等领域具备竞争优势。
地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是反映该地区技术实力的重要指标。从2012、2013年的数据看,北京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相当于天津的10倍,科技实力中占绝对优势地位。
从细分技术领域来看,京津两地在不同技术领域错位明显,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天津在先进制造技术和农业技术两个领域具有明显技术优势。而北京在核应用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交通等高端技术领域具有绝对技术优势,在电子信息技术、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新兴产业领域也占有明显优势。
(二)北京已进入技术外溢和扩散阶段,技术交易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
天津技术交易以市内为主,承接北京技术转移和扩散能力偏弱,承接科技溢出的通道不畅。
技术输出和吸纳主要是通过技术交易来实现的。2012年,北京向外省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385亿元,是北京市内部技术成交额的2.1倍。近两年东部各省市将承接转化北京科技成果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承接项目数和技术交易额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表明北京已进入科技成果扩散外溢阶段。
而天津技术交易仍以市内交易为主,市内交易额占全部技术成交额的70%,并且对外省市技术输出额大于技术吸纳额,技术交易市场规模总体偏小,吸纳外省市科技成果的能力偏弱,尤其是承接北京技术辐射能力较弱。
北京科技成果转化的态势承“蛙跳”态势,与浙江、河北、广东、辽宁的技术交易以输出为主,与山东、江苏、上海技术输出和技术吸纳比较均衡。北京与天津技术交易规模最小,且技术吸纳额超过技术输出额(见表1),对北京的技术吸纳能力不足。从京津技术交易看,天津的技术输出高于技术吸纳能力1.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津技术承接、孵化和转化能力不强。
表1 2012年北京市对三大经济圈省市技术交易情况
(三)天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和水平与北京有较大差距,科技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技术交易中心等的科技服务机构是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北京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分别是天津的14倍、6倍和1.5倍,唯天津的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比北京多,但服务收入上却远低于北京。2012年北京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实现服务收入2000万元,而天津仅为370万元。这说明天津的科技服务水平远低于北京。
北京的“开放实验室”、“创新咖啡馆”、“产业联盟”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服务模式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孵化领域专业化、服务差异化的创新型孵化模式不断涌现,已成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的新力量。各类创新服务机构快速发展,中关村开放实验室150多家,全面覆盖软件与信息服务、网络通信与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汇聚了大量创新成果,已成为北京凝聚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开放平台。
(一)产业合作以京津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和吸引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落户天津为对接重点,链接和延伸“研发—转化—生产”科技协同链条
以招商引资为主体 “研发—转化—生产”科技链条一直是京津科技一体化的建设重点。调研显示,京津技术水平及科研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同时科技成果在两市之间的转化不畅,天津现代制造中心的潜能远没有充分释放。为此,京津科技链条需重新定位,对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的重点应放在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和吸引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落户。
一方面,应抓住中科院院所和百强企业走近天津的有利时机,加快公共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改革,做大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市场,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鼓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业和成果转化;引进和共建实验室、工作室、工程中心等推进合作研发转化,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共用、科技数据共享;以扶持企业技术委托开发或联合开发项目等方式,增加天津对北京科研院所的技术需求,引导北京公共科技成果向天津转化,以此延伸京津“研发—转化—生产”科技协同链条。
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研发—转化—生产”链条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则应以引进为主,并将引进与“万企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产业招商不能仅仅盯大项目,还应探索吸引科技中小企业来津落户发展的招术和套路。一年来天津新增科技型中小型企业8670家,10%以上是来自北京的投资或资源,企业来津创新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应借鉴中关村在营造“科技创新生态”的经验和作法,加大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力度,形成对科技中小企业吸引力强、创业环境优、成果转化快、发展空间大的生态氛围。
(二)园区对接以科技园区合作、上下游产业衔接为重点,清晰各园区特色定位,找准京津科技合作对接点,培育创新源和研发转化集聚区
目前天津已形成多园区对接北京科技和产业的格局,各科技城、新城和产业园区应立足自身优势、错位发展,逐步形成特色突出、产业定位清晰的研发转化集聚区。要依托自身的研发基础和产业优势,准确把握在京津冀产业体系中的定位,搞清楚在哪些产业或产业环节上对接和合作。明确招引哪类资源和要素,对接哪些研发机构。
其次,以共建、参股、上下游衔接等方式,共建京津“平台型”科技服务载体。未来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宝坻京津科技新城等园区应探索“放开审批、高效服务”的平台模式。共建园区在吸引和培育各类创新孵化型企业、对接上下游产业的同时,还要引进北京 “创新咖啡馆”、“创新工厂”等开放式创新创业模式,融合两地科技金融、咨询、信息服务资源,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再次,在吸入北京优质科技资源入园区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同时,重视培育和激活自身的创新主体,提高研发转化能力和孵化落地能力,通过做大做强产业“反哺”北京科技创新,使之成为科技研发、聚合、服务和孵化的重地。
(三)体制创新以构建“政府规划+市场引导”的科技合作机制为重点,通过市场力量汇聚科技资源,提升研发转化和现代制造实力
推进京津科技合作和一体化,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两重作用,构建“政府规划+市场引导”的科技合作机制,为天津现代制造中心与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对接提供机制保障。
第一,在园区和产业规划中将京津对接共建作为重要内容,将两地科技资源纳入滨海未来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宝坻中关村科技新城建设的共享要素,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实现整体对接和合作。
第二,要培育市场竞争和协作机制,以市场力量汇聚科技资源。北京的科技成果主要来源于科研院所及创新型企业。成果转化是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和产学研结合来实现的,而科技创新企业则通过市场行为选择孵化水平高、更接近市场的区域或主体。以市场力量汇聚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转化能力是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的重点,需要在科技制度、产业环境、协同联合体、科技服务等方面做出全新探索。
第三,应积极开拓技术应用和产品市场,放大现代制造业产品和产业的价值链空间,引导更多的制造需求向天津聚集,拓展和延伸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周边扩散的产业链条和市场网络。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开拓产品需求市场,使得技术转化后可以直接落地生产。放大各产业园区的转化内容和空间,形成有竞争力的聚合、孵化、生产网络和市场网络,提升天津研发转化和现代制造的实力。
(四)服务体系建设以科技生态环境营造为重点,提高科技研发、咨询、交易、孵化和转化的服务能力
以滨海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并将其纳入京津冀科技走廊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通过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研发、咨询、交易、孵化和转化的服务能力。大力培育企业、高校、中介机构等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主体,招引或对接北京的科技咨询、评估、金融等专业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交易、开发和服务。强化创新资源的聚合整合力度,使得市场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建立“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针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各环节、各阶段的不同需求,从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联合开发、融资并购等方面为提供专业化服务。
另一方面,整合现有技术交易机构资源和信息,建立技术交易管理平台,统一技术交易机构管理口径;强化技术交易机构功能,建立技术交易、企业孵化、产权交易等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和增信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转化和交易投资;以建立分支机构、联网信息共享、培训学习等形式与北京技术交易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完善科技服务法律法规,为服务平台的运行提供法律依据。做强做实科研成果交易、孵化、转化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
责任编辑:孟 力
F127.1
A
1006-1255-(2015)01-0067-03
南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类专项资金项目: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NKZXB1402
王金杰(1985—),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邮编:300070
王庆芳(1987—),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博士生。邮编:3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