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3月30日—31日上午,为期一天半的2015全国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工作会议于成都召开。会上,中国纤维检验局局长张克才作了统筹大局的重要讲话;中国纤维检验局副局长阎思进深入细致地布置了今年工作;中国纤维检验局公检二处处长冯平作了工作报告;副处长毕海忠作了会议总结。
此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是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谢昆青教授,就“大数据思维”作了主题讲座,引起参会代表的浓厚兴趣。
张克才:新常态下,“改革”、“法治”、“有效性”,一个都不能少
会上,张克才就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工作提出两点指导性意见:
一、要形成这样的共识:改革是推进工作的动力:法治是完善工作的重要保障,有效性是工作的生命线。讲话中,他对非棉纤维公证检验中推进毛绒纤维质检体制改革、完善有关规范性制度、发挥公证检验在市场交易结价、金融信贷凭证、引领产业发展、指导生产工艺和提供宏观数据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发挥的效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他指出,法治与改革相辅相成,法律可以在改革中得到完善。回顾近年来的非棉公检工作,从桑蚕干茧不掌握质量状况到所有主产区建立实验室,麻类纤维去年实现机构公检和企业直接报验的信息化管理,尤其是《关于毛绒纤维质量检验制度促进毛绒产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充分说明有改革才有前进的动力。与此同时,改革必须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推进。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必须纳入制度化、法制化。坚持《条例》规定的非棉纤维质量监督比照棉花质量监督制度施行这一制度方向,是对依法行政战略要求的主动遵循,是对依法治检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说到有效性,他说:“我们虽然不能做到100%有效,但起码要反映产业状况,我很担心我们陷入‘唯公检而公检。公检数字如果做出来没有用,那就是劳民伤财。”首先要发挥促使以质论价和指导交易的市场作用。一方面,要保证有形市场交易对公证检验的需求,促进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快速完成,成为交易中影响价格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要促进以“组合售茧、公检计价”为代表的区域性依据证书交易结价形成。其次要落实公证检验证书作为金融机构放贷的凭据。第三要发挥公证检验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要从方向、方针、方略、方法、方面五个层面认识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工作,并且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毛绒质检体制改革,以担当意识着力提升非棉纤维质量监督水平,以法治思维切实提高非棉质监工作治理能力。
他指出,方向就是目标,方针方略就是相关规章制度,全国各省份非棉纤维产业状况不尽相同,我们要确定目标,依据制度,探索有效的方法,考虑好要从哪些方面沉下来做事情。首先,要着眼全局谋划推进毛绒质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出实招、干实事,主动适应非棉产业政策发展要求;坚持先羊毛、后羊绒,先试点、后推开,引进与研发并重,系统内外共同推进的工作原则;注意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复杂性;落实四部委关于推进毛绒改革的意见,加快建立公检制度、标准体系和实验室建设,正确处理推进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着眼未来毛绒生产、流通交易体系发展方向,借鉴国外先进标准、检测技术及管理经验。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非棉纤维公证检验法制化,加强技术能力建设,落实公证检验质量要素管理和全过程质量监控,通过多种形式、渠道宣传,提高公证检验有效性。再者,要深入认识公证检验是我们依法行政的具体行为,也要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做到“于法有据,于法有授”,完善责任履行和监督制约机制。
他还强调,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作为纤检工作者,要勇敢承担新常态下的新任务,以改革创新为目标指引,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勇于负责,锐意进取,不断提高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工作有效性。
阎思进:做深、做实、做细,让公检数据“活”起来
阎思进传达了总局支树平局长和吴青海副局长对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相关配套改革,把公证检验和企业生产活力结合起来,更好地以公证检验数据和信息技术为依托,服务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造工作新水平。同时,阎思进从非棉纤维公证检验的工作重点、制度体系建设、工作过程质量监控、毛绒质检体制改革政策协调、羊毛试点实验室建设,以及标准体系、信息系统建设、政务信息类基础工作六个方面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了梳理总结。他分析了新常态下非棉公检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机遇,从全力抓好改革落实和全面推进非棉纤维公证检验的两方面,要求全系统自觉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状态。
阎思进还就今年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工作如何进一步发挥有效性、加大事中监管力度、推进毛绒质检体制改革试点、加强基础和行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一是让公检数据“活”起来,进一步发挥公证检验工作有效性。公证检验数据作为行政记录的初始状态,是十分宝贵的。发挥公证检验的有效性,就要使这些数据活起来,从不同的排列组合中找寻其内在规律,让数据链去影响非棉产业的运行与发展。所以,一定要认知数据、认清规律、认准作用,全面把握“接受任务—检验实施—检验证书—质量报告—专项作用—效果评估”这样一个工作流程。对于“专项作用”,阎思进指出,首先是对农牧业生产的作用,其次是对大宗农产品交易的作用,再者是对企业生产组织活动的作用,以及对纤维产业政策决策的作用。“我们已经发布了茧丝公证检验工作有效性分析统计规划,就是基于以上几个方面来构架和规划的,茧丝类公检机构要认真实践这个规则;毛绒、麻类纤维公检机构要积极探求上述‘专项作用,逐渐形成公证检验发挥作用的良好机制。”阎思进指出。
二是进一步加大公证检验事中监管力度。首先要加强现场检查,统一方法、细化方案;其次要强化日常检查。各品种管理信息系统都已开通,要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处理功能,跟踪检查公证检验程序执行情况,提升公证检验工作管理效率和规范运行的执行力。再次,做好干茧检验设备运行期间的核查工作,实践证明,这是我们过程管理的有效抓手,要坚持。
三是进一步推进毛绒质检体制改革试点。毛绒质检体制改革模式和方案已经形成,内蒙古自治区今年要建成羊毛仪器化检验试点实验室,羊毛自动抓样取样设备要安装到试点旗县,这是“死任务”。同时,内蒙古纤检局要开展相关引进标准的验证试验,力争年内完成配套标准转换。要充分考虑仪器化检验的数据连接,特别是引进设备数据的输入输出,以及与大宗产品交易平台数据的对接。山羊绒质检体制改革方案需要系统研究,目前,要充分关注原绒的公证检验对于牧民和经纪人或者加工企业交易的影响作用,并以此为契机,建立适合现场工作的仪器化检验设备和技术标准。
四是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和行风建设。推进毛绒质检体制改革、启动茧丝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加强和完善基础工作的重要举措,非棉纤维的质量监督工作要以国务院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总要求为契机,让标准从“硬约束”变成“通行证”。非棉纤维的质量监督工作不涉及审批类事项,但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一刻也不能松懈,要像守护我们的眼睛一样,守护公证检验的荣誉。
冯平:为过去点赞,给未来打气
冯平在工作报告中对2014年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分析了当前形势和存在的问题,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任务。
报告指出,2014年毛绒质检体制改革开启了新征程。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非棉纤维公证检验量和覆盖面增大,但在各级纤检机构的努力下,一年来的工作重点突出,创新发展,管理加强,可圈可点。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把“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是关键”作为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重要内容,如何对接国家产业改革发展新形势,非棉纤维公证检验面临机遇和挑战。今年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工作重点是推进毛绒质检体制改革试点、提升非棉纤维公证检验的有效性。
冯平指出,推进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工作的目标任务:一是依法实施非棉纤维公证检验,扩大非棉纤维公证检验的覆盖面;二是保障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工作质量,切实加强新标准、新规程的宣贯培训,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更新老化检测设备,探索“检前、检中、检后”过程监管新形式,完善“人、机、料、法、环”要素控制,实现公证检验工作质量闭环管理;三是进一步提升非棉纤维公证检验有效性,重点攻关毛绒改革试点关键技术,启动茧丝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推进麻类检测技术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支撑公检有效,拓展公证检验数据应用范围,扩大“组合售茧、公检计价”试点实施范围;四是推进公证检验管理信息化,逐步统一公证检验质量、有效性统计分析指标,研究有效性统计、分析和评价方法,完善产地、品种和质量多维动态质量分析,推进公证检验数据平台建设。
大数据讲座,或带来纤检事业新局面
此次会议打破常规,邀请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谢昆青教授,就“大数据思维”作了主题讲座。
谢昆青从大数据的产生、基本特征、定义,大数据的应用模式、关键技术,大数据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已有的应用领域等作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纤检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对于纤维质量监督、检验方面的应用前景。各位参会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就大数据思维进行讨论,一致感到开阔了思路,并就如何将大数据分析方法引入到工作中进行了热烈讨论。
毕海忠在会议总结时谈道:纤检和“大数据”的结合有一定可能性。目前我们干茧数据大概积累了500万个,但这些都还是大数据定义中所谓的“结构性数据”,也有大量的视频和图像的非结构性数据,但我们现有的数据分析系统达不到处理大数据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思考和探索如何运用大数据处理方法于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工作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