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付,王志强,张品楠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 合肥 230001)
开发煤炭资源过程中产生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环境负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矿区居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为了改变刘桥二矿段采煤塌陷区的环境现状,对塌陷区进行治理工程设计是很有必要的。乔刚[2]等结合采煤塌陷区形成规模、发育特征,就采煤塌陷区是否容易形成积水的情况,总结出两种不同治理模式。刘飞[3]指出生态农业复垦技术是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有效措施。本文根据塌陷区的地表破坏情况,结合当地土地复垦规划,设计了整个治理工程。本次设计对其它相似条件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刘桥矿主要开采4、6煤层,局部开采3煤层。矿区面积为14.2604km2。井田开拓方式为立井多水平开拓,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法。刘桥矿采煤活动引起的采空塌陷区,地面一般下沉0.5-1.5m,局部达4m;现状下,地面标高一般为26-32m。治理区范围见图1。刘桥矿治理地块为刘桥矿二矿段采煤塌陷区,面积为76.1527ha,塌陷积水区面积22.9275ha。
图1 刘桥矿二矿段治理区范围
根据治理区所处的周边环境,本设计拟将该矿区塌陷区域恢复为农用地和养殖鱼塘,其中:农用地以耕地的标准进行设计,同时设计配套农田水利工程以及生产道路工程。
设计耕植土层厚度0.5m,田面坡度1/300-1/500,田面相对高差小于10cm。田块长150-200m,田块宽100-150m。边角地带随地形布局为不规则田块。共设计田块9个。设计地面标高+31.45-+31.56m。
设计田间道标准为泥结碎石路面宽2m,碎石层厚度不小于0.5m;生产路线标准为泥结碎石路面宽4m,碎石厚度不小于0.5m。
斗渠采用U60、农渠采用U40型断面,斗渠渠深0.6m,水深0.5m,壁厚0.06m;农渠渠深0.4m,水深0.3m,壁厚0.05m。斗沟采用梯形断面设计,斗沟渠深0.7m,底宽0.6m,水深0.6m,采用C15混凝土预制块护砌,壁厚0.1m;农狗渠宽0.6m,底宽0.5m,水深0.5m。
(1)土地平整布局
根据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治理区共划分为12个地块,其中农用地块9个,鱼塘3个。采用挖深垫浅的治理方法,对塌陷区进行恢复治理。土方在塌陷区进行内部平衡,即通过对恢复为养殖鱼塘的区域挖土,回填至恢复为耕地的区域,垫高该区域高程,并使该耕地区域与周边地形地势条件相符。
(2)土地平整工程量
a.土方的计算方法:土方采用散点法计算,首先根据各个田块现状高程点,初步拟定各田块设计高程,再按各现状高程点控制面积的权重,计算各田块的挖方、填方量,然后根据挖方量和填方量,对设计高程进行修正,修正后重新计算各部分土方量,汇总得田块的总土方量。各田块现状高程、设计高程、田块面积挖方、填方见表1。
表1 各田块挖、填方量明细表
b.计算结果分析:经统计,本工程挖方量为111.57万m3,填方量109.70万m3;根据表1可知,挖方量还余18659.3m3,总挖方大于填方量,满足土方回填。
(1)灌溉工程布置
治理区灌溉水源主要是从各区域周边现有水渠引水。灌溉工程拟采用明渠地面灌溉方式。规划治理区灌排分斗、农两级。斗渠和斗沟采用灌排分设布置,根据治理区地形特点,采用灌排相邻布置形式。
根据治理区水源情况,规划治理区内新建斗渠2支,其中斗渠1与田间路平行,斗渠2沿王引河河岸修建。设计斗渠总长2296.9m。其中斗渠1长1343.5m,斗渠2长953.4m。
新建农渠8支,总长度为1508.8m,其中农渠1长459.3m,农渠2长170.6m,农渠3长105.6m,农渠4长169.8m,农渠5长101.6m,农渠6长161.0m,农渠7长140.5m,农渠8长200.4m。斗渠、农渠建造采用U型混凝土结构。
(2)灌溉渠道设计
刘桥矿区主要作物为小麦、大豆、玉米等旱作物。
a.设计灌水率:设计灌水率是单位灌溉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根据用水高峰期作物灌溉制度和作物种植比例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q=αm/8.64T,式中:q-灌水率,m3/s/万亩;α-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数;m-各种作物的各次灌水定额,m3/亩;T-各次灌水延续时间,以天计。
由于该治理区灌溉期以小麦种植为主,故采用小麦田灌溉定额作为计算依据。参考《安徽省行业用水标准》,小麦一次灌水定额,采用小麦返青时期最大一次灌水定额60m3/亩,一次灌水天数以8天计算,每天灌水时间,取24h。由此计算得灌水率为0.856m3/s/万亩。
b.渠道设计流量:灌溉渠道分斗、农两级,灌水方式均采用续灌。斗渠的设计流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Q=q×F/η,式中:Q-设计流量,m3/s;q-灌水率,m3/s/万亩;F-灌溉面积,万亩;η-渠道水利系数。
考虑到斗、农渠采用U型槽护砌,农渠水利用系数,取0.95,斗渠水利用系数取0.9。
各斗渠设计流量成果见表2。上式算得的流量是按渠道正常引水计算的。考虑到治理实施后在管理运用中可能出现规划设计未能预料的变化,如种植比例变化、稀遇的干旱气候和短时加大输水的要求等,计算渠道的加大流量。按下式计算:
由于各斗渠设计流量均小于1m3/s,故加大系数取30%,据此计算得各斗渠的加大流量。
c.渠道设计水位:设计灌溉渠道时,要使渠道断面能够通过设计流量,还要保证其水位满足自流灌溉的要求。渠道的水位控制,应各结合沿渠地形条件及灌溉田块高程进行。为了保证渠道所控制的灌溉面积都能进行自流灌溉,各级渠道在分水点处都具有足够的水位高程。斗渠进水口水位的控制高程,按下式计算:
式中H设-斗渠节点进水闸闸上设计水位,m;H0-渠道控制灌溉面积内参考点地面高程,m;Δh-灌水深度,取0.1m;l-渠道长度,m;i-渠道比降,取值1/2000;φ-水流通过渠系建筑物的水头损失,斗渠进水闸和农门进水口水头损失取0.1m,田间道和生产路桥取0.03m。各斗渠进口水闸设计水位见表2。
表2 斗渠设计流量、水位成果表
d.渠道设计:斗渠:灌溉渠道的设计包括渠道的纵横断面设计。根据工程规划区土地地面比降(沿渠线方向)较大的特点,为减少渠道工程量,斗渠比降同地面比降。灌溉斗渠采用预制砼U型槽护砌,其糙率n取为0.015,根据规划设计流量和拟定的比降,按设计水位采用合适的水深。各斗渠横断面积尺寸具体数值见表3。在两支斗渠的交汇处设置1座斗门,用于两渠的连通。
农渠:农渠采用预制砼U型槽护砌,其糙率n取为0.015,比降采用1/2000,设计流量0.001m3/s,设计水深0.3m,渠深0.4m,壁厚0.05m。
农渠的计算流量为0.08m3/s,按此断面复核,能满足排水流量0.001m3/s要求。每支农渠中间部位预留一农门缺口,用于田间的灌溉和排水。
(3)排水工程设计
治理区斗沟和农沟采用梯形断面设计。根据治理区地形、水系情况,结合灌溉工程布设。新建斗沟2支,总长度为2561.1m,其中斗沟1长1413.5m,斗沟2长1147.6m。斗沟每隔50m预留一毛门缺口,用于田间的灌溉和排水。新建农沟8支,总长度为1316.8m,其中农沟1长278.7m,农沟2长170.6m,
农沟3长196.0m,农沟4长99.4m,农沟5长169.9m,农沟6长99.1m,农沟7长158.9m,农沟8长144.2m。
a.设计排水流量:排水沟设计流量是确定排水沟断面和沟道上各种建筑规模的依据。本次排水沟设计排水流量以排涝流量控制,排涝流量参考《土地开发整理规范》,采用平均排除法设计排涝流量计算公式计算确定,其公式如下:
式中:Q涝——设计排涝流量,m3/s;q涝——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F——排水沟设计断面所控制的除涝排水面积,km2;
R ——设计净雨深,mm;α——径流系数,旱地α=0.6;
P——设计暴雨量,一日暴雨量,P=215.8mm;3日暴雨量,P=267.2mm;
h1——田间允许滞蓄水深,旱地菜地0mm;
f——历时二天的水田渗漏量,取f=6mm;
E——历时二天的水田蒸发量,E=4mm;
t——排水历时,旱地t=3天;
经计算,旱地的排涝模数为0.46m3/s/Km2。
b.排水沟设计:斗沟:为减少斗沟的开挖量和占地面积,斗沟比降取地面比降基本相同,斗沟采用梯形断面型式,边坡取为1∶1,通过不同的b和h试算,并控制沟内水流流速满足渠道的不冲和不淤流速要求,确定各斗沟的断面尺寸,采用的公式同斗渠的计算公式。结合治理区实际情况,该矿塌陷区相邻较近,且处于淮北平原地区,地面高程相差很小,因此设计斗沟统一设计为底宽0.6m,沟深0.7m,设计水深0.5m,壁厚0.1m,底板0.1m,比降1∶1000,经计算,设计排涝流量为0.49m3/s。
农沟:新建农沟采用梯形断面型式,边坡取为1∶1,比降为1/2000,通过不同的沟深和水深试算,并考虑控制地下水位要求,最终确定农沟底宽采用0.4m,沟深0.48m,水深0.28m。
农涵是为田间道,生产路跨斗渠、农渠、斗沟、农沟而设,因此将农涵分为田间道穿斗渠涵管(涵A)、生产路穿斗渠涵管(涵B)、田间道穿斗沟涵管(涵C)、生产路穿斗沟涵管(涵D)、田间道穿农沟涵管(涵E)、生产路穿农沟涵管(涵F)、田间道穿农渠涵管(涵G)、生产路穿农渠涵管(涵H)共8种形式。涵洞均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园管涵。具体各农涵设计见该型号农涵设计单体图。
治理区共新建农涵9座,其中涵B为3座、涵C为1座、涵D为2座、涵G为2座、涵H为1座。
(1)工程布置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本治理区内道路分4m宽田间道和2m宽生产路2种规格。田间道沿斗渠一侧布置,生产路沿农渠一侧布置。田间道路面宽4.0m,生产路路面宽2.0m。4m宽田间道共1条为南东-北西向,总长1054.5m,主要用于村与村之间的连接。2m宽生产路5条,共1488.9m。田间道、生产路全部为新建。
(2)工程设计
a.田间道:田间道沿斗渠平行布置。田间道总长1054.5m,碎石路面宽4m,两侧路肩各宽0.355m,路面高程高出地面0.355m,两侧边坡为1∶1。田间道采用泥结碎石路面,泥结碎石路面厚0.15m,上铺0.03m粗砂面层,路面下为碎石基层,厚0.15m,素土路基应分层压实,压实度不小于0.93。
b.生产路:生产路沿农渠平行布置,宽2m的生产路共5条,总长1488.9m。生产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泥结碎石路面厚0.1m。路面高出地面0.213m,两侧边坡为1∶1,路基应压实,压实度不小于0.93。
根据农用地标准、生产道路工程标准和农田水利标准,对塌陷区治理工程进行了工程设计,主要设计如下:
(1)采用挖深垫浅的方法,对塌陷区农用地进行了恢复治理。本工程挖方量剩余18659.3m3,满足土方回填;
(2)根据水源情况设计了斗渠2支,农渠8支。该治理区灌水率为0.856m3/s/万亩,渠道设计最大流量为0.091m/s,斗渠1和斗渠2的渠道设计水位分别为32.18m和32.04m,旱地的排涝模数为0.46m3/s/km2。
(3)治理区内道路分为4m宽田间道和2m宽生产路2种规格,田间道沿斗渠一侧布置,生产路岩农渠一侧布置,田间道总长为1054.5m,碎石路面宽4m,两侧路肩0.355m,路面高程高出地面0.355m,两侧边坡为1∶1。生产线路总长1488.9m,路面高出地面0.213m,两侧边坡为1∶1,路基应压实,压实度不小于0.93。
[1] 武强,陈奇.矿山环境问题诱发的综合环境效应[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35(5):81-85.
[2] 乔冈,徐友宁,何芳,等.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J].中国矿业,2012,21(11):55-58.
[3] 刘飞,陆林.淮北市洪庄村采煤塌陷区生态农业系统优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3):26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