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青
经济新常态,就是按照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办事。因为非常态的高速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前几年经济的狂飙突进,是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因为这种超高速的经济增长给经济带来的害处很大。大体上有六个不利:第一是资源过度消耗;第二是生态环境破坏;第三是投资效率低;第四是有些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第五是错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第六是政府、银行的财务风险积累速度高,降低了政府未来的债务筹集能力,提高了银行未来贷款的风险。
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首先要有新思维。
新常态不是人为设计,因此并没有旧常态
新常态的“新”是指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其表象为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了换挡期,即由原来的依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到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驱动的经济发展的模式。但本质是由一个“非常态”发展的模式转换到一个“常态”发展的模式。因此,中国以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旧常态”而是“非常态”。这种模式的转换,在目前这个时期到来,是中国经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所内生触发的,是倒逼出来的,而不是人为设计的。主要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生态环境的倒逼,二是能源供给的倒逼,三是产能过剩的倒逼(世界需求减少因此表现出来产能过剩)。因此,我们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
罗伯特·索洛1956年发表《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提出了索洛模型,该模型已经成为研究经济增长的基准模型。1987年索洛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索洛模型揭示了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奥秘。主要结论是“如果没有技术进步,依靠投资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获得一段时间的高速度增长,但由于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经济最终要减速,最后增长速度将收敛为零;如果发生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速度最终将收敛于技术进步速度。”这种技术进步速度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速度,经济学上称为均衡发展速度,我们现在成为“经济常态”发展。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表现出来只有3%左右,实际上就是技术进步的速度,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速度。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基础设施和人均资本存量还不完善和不高,因此,依靠投资获得中高速增长还有一定空间和时间,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更远的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必然还会进一步降低,最终收敛于技术进步的速度。
经济新常态并不是经济危机阶段性的表现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新常态是一种经济危机的表现,因此可以采用凯恩斯主义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应对和渡过。我认为这是将经济的短期和长期问题以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发展措施相互混淆,混为一谈。新常态是经济发展驱动力的转换,而不是短期的经济波动问题,因此不能够用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恰恰相反,我们现在面临的经济发展的换挡期提前到来,正是2008年以来实施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结果。因此凯恩斯主义的药方不解决问题,该药方就像给一个吸毒的病人开出毒品的药方一样。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从而引领新常态。
新常态下政府的作用
最近笔者作为自治区发改委的咨询专家,参加了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的论证工作,感觉从政府到课题承担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非常态”的思维方式。突出表现,就是存在一个不切实际的假设,即政府比市场聪明,能够知道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可以规划和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笔者最近到企业调研,深刻认识到,不但政府不知道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就是企业家往往也很迷茫,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是依靠企业家的试错和创新并且由市场检验来确定的。因此,在新常态下政府避免过度进行产业规划和增长速度规划(增长速度只能是预期指标),要建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的理念。要深刻领会中央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基本思路。以笔者的理解,以7.2%左右的GDP增长速度为底线,低于底线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目的不是保增长速度而是保就业;红线是3.6%的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高于此时,启动稳健的货币资产。在底线和红线的区间内,政策定力是“稳中求进”,但要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稳”是指经济增长还要依靠投资但不能依赖投资,投资主要面向基础设施的短板、新兴产业和新业态;“进”不是保增长速度,而是指突破性改革,以改为进,最主要的改革是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打破垄断,减速行政干预,发展教育,促进技术进步,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新供给主义的思路。
对于内蒙古而言,政府首先要了解底线在哪,要测算内蒙古的奥肯定律和潜在增长率;其次要知道基础设施的短板在哪?如何在传统产业中生长出新兴产业?我们曾测算内蒙古的宏观投资收益率,结论是内蒙古的宏观投资收益率虽然近年有所降低,但还是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这就是说内蒙古依赖投资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失效,制约因素主要是生态环境因素和水资源约束。因此,消除约束的产业就可能是内蒙古的新兴产业。
我们是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走过来的,由于路径的依赖性,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存留有非常态思维和工作方式,因此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要从理解新常态和转变思维方式起步,这就是理念的力量。
(作者系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内蒙古管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