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卫军
(湖南城市学院 文学院,湖南 益阳413000)
在汉字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简化与繁化始终是一对孪生姐妹。表意的精确性需要通过增添笔画和偏旁造出新字,使汉字不断繁化,记忆和书写的便利性又要求汉字形体结构趋于简化。但总的来说,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
汉字的简化主要体现在字形和字体两个方面。从简化的内容来看,简化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省改字体,一是简化笔画。所谓省改字体,就是汉字字体随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简单,容易书写。所谓简化笔画,就是减省笔画的简体字。这种简体字,远在甲骨文、金文时代就已经存在了,以后各个时代又都有所发展。
凡是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在进行汉字简化时,必须确立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汉字简化,总原则是“约定俗成,稳步前进”。这是在过去汉字基础上进行简化,首先整理、研究和肯定长期在群众中流行的、已经社会化了的简体字,只作必要的修改和补充;简体字的选定以最常用的字为限,不是每一个繁难的字都简化;需要简化的字分期分批进行,不一次解决,也不一次推行。
汉字的理据性是个复杂的问题,大体说来古文字的象形意味浓厚,如“日”,像太阳,“月”像月亮。但演变到隶书,已经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了。现代简化汉字的理据性虽已无古文字那么明显,但也并非是一种随意性的行为,毫无根据。在现代简化字中,除了少量的符号替代简化字以及新造字(这些新造字也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的约定俗成的),大部分汉字的简化是有其合理性的,其中借用古字的方法就可以说是最具有说服力也是最具有理据性的一种方法。下面本文以国务院1986年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考察对象,对其中借用古字简化出来的汉字进行考证。
《简化字总表》中汉字的简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繁体笔画的“省简”,大多是从俗字、古字、草书中演变而来;第二种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取代,比如“後面”的“後”和“皇后”的“后”,本来是两个字,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后”替代了。《简化字总表》中从古字演化而来的简化字约有二十多个,限于篇幅,下面对其中的10个简化字的来源进行考证:这个“复”字。
“复”是“復、複”二字的本字,它们之间是古今字的关系。现行规范字用“复”兼代这两字,正是回复了本字。
形体演变:“号”为会意字。篆文从口,从丂(拐棍儿),含被打得大声哭叫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号”。
字义演变:《说文·号部》:“号,痛声也。从口,在丂上。”本义为大声痛哭。照《说文》:“号,从口,在丂上”分析,“號”则是“从号从虎”。那么,必然是先有“号”字,然后才能以它为偏旁或构件,造出“號”字来。它们字义相同或近似,如《说文》说:“号,痛声也”;“號,呼也”。有的直接把“号”作为“古字”。《玉篇》和《广韵》还以“号”为正字。段注:“凡啼號字古作号。……今字则號行而号废矣。”
也就是说,这两个字原是一对古今字,先有“号”后有“號”。由于“号”作偏旁,其义后来便用当“虎吼”讲的“號”来表示。用“号”代“號”是采用了古字。
形体演变:“胡”为形声字。篆文从肉,古声。义为牛颔下的垂肉。隶变后楷书写作“胡”。
字义演变:《说文·肉部》:“胡,牛颔垂也。从肉古声。”本义为牛颔下的垂肉。最早例《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戴疐其尾。”(意为:老狼下巴的悬肉很长,狼往前走时踏上了它;狼往后退,又被自己的长尾巴绊倒。)朱熹《诗集传》注:“胡,颔下悬肉也。”因为人类和一些兽类的须毛常常长在下巴部位,所以称为“胡髯”、“胡须”。《汉书·郊祀志》:“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胡须义另加义符“髟”写作“鬍”。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都未见有这个繁体字,可见它是很晚才产生的。
现行规范字用“胡”代“鬍”是采用了古字。
形体演变:“夸”为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大,从于(表示乐声婉转),会乐声张大高扬之意。于也兼表声。金文加出乐声的标志。篆文省去乐声的标志,下边“于”变弯曲。隶变后楷书写作“夸”。
字义演变:《说文·大部》;“夸,奢也。从大,于声。”所释申义。本义当为乐声张大。“夸”和“誇”都见于《说文》;但是从较早的古籍和出土文物都用“夸”字来看,“夸”应该是本字,而“誇”是后起的派生字。
“夸”、“誇”的主要义项也是相同或相近的。《荀子·仲尼》:“贵而不为夸”;《广雅》:“夸,大也”;《汉书·严安传》颜师古注:“夸,大也”;《逸周书》:“华而无实曰夸”;《一切经音义》:“自矜曰夸。”由本义引申出的“自大、矜夸”和“赞美”两义后另加义符“言”,写作“誇”,表示用言辞张大。如今简化作“夸”。
用“夸”代“誇”是回复了本字。
形体演变:“礼”本为“豊”,象形字。豊与豐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字,皆像礼器“豆”中盛满了祭品之形,表示致祭之意。金文大致相同。篆文分为二体:以豊表示致祭,以豐表示丰满。隶变后楷书写作豊与豐(丰)。
字义演变:《说文·豊部》:“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本义为古代祭祀用的礼器。“礼”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未发现。《说文》中说“礼”是“禮”的“古文”。王力认为“禮”是“礼”的古异体字。《玉篇》说:“礼,古文。”唐·颜元孙《干禄字书》注“礼、禮”二字并正。宋·丁度《集韵》说:“禮,古作礼。”郭忠恕《汗简》收录了一个近似《说文》“古文”字例。历代碑刻常可见“礼”字,历代书法家、唐变文以及宋、元、明、清通俗文学读物均有采用“礼”字,由本义盛器引申为泛指祭祀时的各种礼仪。由于“豊”作了偏旁,其义便另加义符“礻”写作“禮”来表示。如今简化作“礼”,用以表示敬事神灵以求福。
用“礼”代“禮”是采用了古文。
形体演变:“网”为象形字。甲骨文像一张网。金文简化;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网。
字义演变;《说文·网部》:“网,庖牺氏所结绳以田以渔也。从冂,下象网交文。罔,网或从亡;網,网或从糸。”本义为用绳线结成的用于渔猎的器具。《说文》以“网”为正体,“罔”、“網”为或体。由于“网”作了偏旁,后便另加“亡”声旁写作“罔”,如《易传·系辞下》:“作结绳而为罔罟”;《春秋·繁露》:“四面张罔,焚林而猎。”再后来,“罔”字被假借为否定词“不、不要”的意思,因而又加义符“糸”另造“網”字表本义。
现行简化字回复了古代的正体字,好认好写。
形体演变:“从”为会意字。甲骨文从前后二人,会相跟随之意。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从。由于字形含义不够明显,金文遂另加义符“辵”(走路),写作“從”,以突出跟随之义。篆文承之。如今简化仍用“从”。
字义演变:《说文·从部》:“从,相听也。从二人。”所释为引申义。本义当为二人相随而行,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个人跟着在后面走。字的本义就是“跟随”。如《论语》:“子路从而后。”这个字始见于甲骨文。从古到今,“从”字一直存在,金文有“从”字,《说文》有“从”字。东汉《无极字碑》有“从”字的隶体。南北朝《玉篇》收录了“从”字。
“从”字其实不是“简化字”而是“古本字”。
形体演变:“云”为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皆像天空中舒卷的云层形。金文稍讹。篆文线条化,并另加义符“雨”,表示云与雨相关。隶变后,楷书承接甲骨文和篆文分别写作云和雲。如今规范化用“云”。
字义演变:《说文·雲部》:“雲,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之形。云,古文省雨。”本义为云气。如三千多年前的卜辞:“庚寅卜,占:兹云其雨?”因“云”被借用于表“说”义,就另造“雲”字。
简化字“云”其实是恢复了古字。
形体演变:“回”为象形字。回与亘(漩的初文)同源。甲骨文像漩涡形。金文和古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回,是“洄”的初文。
字义演变:《说文·口部》:“回,转也。从口,中象回转形。”所释为引申义。本义当为漩涡。后引申指迂回、曲折。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此义后写作“迴”,异体作 、逥。又引申为回避、返回等义。“回”为引申义专用,漩涡之义便另加义符“氵”写作“洄”来表示,如“溯回从之,道阻且长”。“迴”字,小篆和隶书都未见,是一个后起字。它的义项与“回”基本相同。现行简化字是恢复本字。
其作用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理论研究方面。了解现行简化字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成与演变情况。二是在实际应用方面。对它的研究既可以促进汉字的规范化,进一步推广简化字,又可以帮助中学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后者,研究简化字中的古本字能使中外学生对我国现行汉字有更深入地理解,在帮助他们掌握和运用汉字方面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李乐毅.简化字源[M].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华夏出版社,2003
[3]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M].书海出版社,2001
[4]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二版[M].中华书局,1983.
[5]陈章太.论汉字简化(选自《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苏培成、尹斌庸编选[M].语文出版社,1998.
[6]王宁.论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及优化的原则(选自《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苏培成、尹斌庸编选[M].语文出版社,1998.
[7]康殷.对简化字的一些感想,选自《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编[M].语文出版社,1988.
[8]管燮初.汉字简化问题(选自《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编[M].语文出版社,1988.
[9]李行健.汉字优缺点的再认识(选自《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编[M].语文出版社,1988.
[10]苏培成.关于简化汉字的几个有争论的问题[J].语文建设,1991(1).
[11]许长安.实事求是地评价简化字[J].语文研究,1991(1).
[12]陈一,詹人凤.评对“识繁写简”的新解释[J].语文建设,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