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日,人们聚集在一起,观看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主任安德鲁·马歇尔最后一次作为公务人员从五角大楼走出。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天,马歇尔早早下班,标志其作为美国国防部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雇员之一,以94岁的耄耋之年作别五角大楼,42年净评估办公室主任的职业生涯正式终结。
作为当前全球信息化军事革命的三位倡导者之一(另两位是前国防部长佩里和前参联会主席欧文斯),作为曾被美国政府奉为首屈一指的战略理论泰斗,马歇尔的隐退将对美国意味着什么?
1921年,马歇尔出生在美国底特律,后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49年,他加入兰德智库,进行核战略分析研究。1973年,在基辛格的引荐下,他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主任,从此正式进入五角大楼,逐渐成长为美国战略思想家中的核心人物。从尼克松到奥巴马,马歇尔经历了8任总统和13位国防部长,而他作为美国国防部顶级战略大师的地位从未动摇。自从担任净评估办公室主任以来,马歇尔一直是美国防务政策的重要架构师。
2015年3月2日,安德鲁·马歇尔正式退隐
外界一般认为,马歇尔在军事战略上主要有三大建树。首先是准确预测了苏联的解体,其次是准确预测了新军事革命的到来,最后是预测中国在21世纪初将成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对手。美国权威媒体《华盛顿邮报》曾写道:“在国防部满是由腐败和暗箱操作的官僚组成的汪洋大海中,马歇尔是一个睿智而正直的孤岛”,可谓“五角大楼最不固守传统的思想家之一。”1977年,潜心研究苏联经济的马歇尔指出,苏联在和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已不堪重负,经济已濒临崩溃。基于此,马歇尔另辟蹊径,提出了以经济拖垮苏联的直指要害的政策。
对马歇尔的评价也不乏刺耳的声调。批评者指出,马歇尔并不像崇拜者所说的那样料事如神,相反,只不过是一个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的保守主义者。《民族》杂志记者希尔沃斯特恩说,媒体报道的马歇尔的许多功绩并不真实。关于苏联解体的问题,直到苏联即将解体的1988年,马歇尔领导的一个委员会还错误地判断,苏联将成为美国未来20年的主要竞争对手。
不论赞美者和批评者的意见如何相左,有一点是双方公认的:马歇尔极为低调。这位老人惯常斜着眼睛注视远方,说话时音量很低,如同生怕吵醒别人一般。在一次讨论未来战争的会议上,马歇尔仅说了几句介绍性的话语后就陷入了沉默,眉头紧锁,双臂交叠,此后两天没说过一句话。因为沉默寡言,因为似乎具有无限的“原力”,马歇尔获得了“尤达大师”(出自电影《星球大战》)的称号。
马歇尔十分关注技术的作用。他关注的不是武器装备中最先进技术的多寡,而是强调现代武器装备必须面向战争。在他看来,任何先进武器都不具有永恒不动的地位,包括核航母、主战坦克和最先进的F-22隐形战斗机等。在未来战争中,这些令美军引以为傲的武器将不再是主角,相反,它们更易遭到敌方袭击,高昂的价格定会给美军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
因为沉默寡言和“原力”,马歇尔获得了“尤达大师”的称号
在马歇尔的“军事事务变革”思想中,有一点颇发人深省:如果不面向战场的实际形势,技术变革很可能成为死亡的陷阱。他敏锐地指出,现代战争已经是信息化时代的战争,美国应当进一步有意识地开发远程精确武器和能使美国控制战场信息的技术。例如,确立持续开发新武器系统的体制,加大研制远程战斗机、无人机、新式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力度,采购更多的系列空中加油机,尽可能采用潜艇等不易被锁定的武器。
他还提议,海军应该停止建造巨型航母,而是设计新型的轻型航母,并提高它们抵御导弹袭击的能力。此外,美军还应探索新战法,因为在不久的将来,美军将无法继续使用部署在世界各地的前沿基地。因此,应尽可能减少未来美军需要的援助,且不应在敌方导弹的射程之内储存太多军用物资。
F-22是目前最先进的隐形战斗机
马歇尔是美国五角大楼的重要智囊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常常是曲高而和寡的命运。由于“军事事务变革”思想过于激进,马歇尔被冠以“未来主义者”和“激进的变革者”的称号。核航母、F-22隐形战斗机等是各军种引以为豪的掌上明珠,马歇尔的否定深深刺痛了他们骄傲的神经;耗资巨大的武器装备生产牵涉多方利益集团,马歇尔的变革深深触动了他们依存的奶酪。另一方面,由于马歇尔没有任何从军经历,美军内部的一些高官对马歇尔的某些言论多持批评态度,认为其对军队的战略规划更多的是天马行空的臆想。
1970年,马歇尔以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的身份,为时任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作了《美国和苏联兵力态势净评估》报告,首次提出“净评估”(net accessment)概念,并建议美国创建一种能够定期进行高质量净评估的机制。1971年12月,隶属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净评估办公室成立。1972年4月,马歇尔开始担任净评估组组长,当时这个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对美国和美国对手的态势做清晰的描绘。1973年,净评估办公室转隶至国防部长办公室,马歇尔任办公室主任。在很短的时间内,马歇尔为净评估研究方法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基础框架,而这个框架的基本特性都源于马歇尔早年在兰德公司的积累。
“净评估”是20世纪后半叶冷战时期权力斗争的产物,是美国国防部为适应军事平衡,分析和解决军事安全问题,以帮助决策者判断当前战略是否合理、未来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国家安全等,逐渐开发的一套国力评估方法。作为一个系统分析框架,“净评估”为决策者和战略规划者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估和分析,并通过分析方法、机构独立性,甚至马歇尔个人和他在国会、军工业、智库以及五角大楼中编织的“净评估”网络,对美国战略评估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国家来说,利用“净评估”评估外部的安全威胁、确定战略机遇期,是面对未来军事变化、政治和经济策略等要素的一个操作蓝图。因此,由马歇尔带领的智囊团,从全方位、各角度考虑和分析新出现的或将来可能威胁到美国的各个因素。在马歇尔的工作中,他采用很多方法对美国和美国对手的军事态势做清晰的描绘。例如,博弈论、场景规划和分析系统使“净评估”成为美国国防部内部采用的离散分析方法。马歇尔尤其偏好历史案例研究,由此分析出对国防安全发展有突出影响力的军事战略动态。即使是在和平时期,分析和衡量军事力量面临的挑战、评估军事实力的可操作性,也是美国的一项长期战略规划。
面对外部的安全威胁和挑战,作为五角大楼的内部智库,以马歇尔为首的净评估办公室,在为美国分析家和政策决策者制定出有效的国家战略核政策方面做出的成绩是有口皆碑的。40多年来,“净评估”机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净评估办公室和马歇尔本人已经将“净评估”机制的分析逐步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和科技等相关领域。这种大综合、跨学科的战略性评估所产生的“化合反应”,对美国的国家政治、美军的长期战略规划与军事的未来发展走向都会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力。同时,“净评估”也不仅应用于美国军方等相关部门,还积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出。
客观地说,马歇尔任期内的种种贡献是值得肯定的。如今,这位战略大师的隐退会给美国战略决策带来多大的影响力,我们无从知晓。但足以肯定的是,马歇尔这样的战略大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马歇尔另一个影响深远、颇具争议的战略思想是“中国威胁论”。苏联解体后,马歇尔将注意力从欧洲转移到亚洲,呼吁美国政府应同他一样完成思想上的转变。1999年,由马歇尔主持的研究报告《2025年的亚洲》指出: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所谓的“转型国家”,应当引起美国特别的关注。因为这三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政治制度都没有或者没有完全“西化”,都具备核能力,对于如何运用自己国力的意图也都不十分明确。因此,如何应对中国、俄罗斯、印度的挑战是21世纪初美国国防部、中情局等各重要职能部门工作的重点。目前,对美国安全潜在威胁最大的不是俄罗斯,而是中国,中国是头号“潜在挑战对手”。从国力发展看,俄罗斯国力日渐衰微,印度一时难成气候,而中国综合国力则蒸蒸日上,中国崛起的势头更为明晰;从政治制度看,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国家”,俄罗斯是正向“民主化”大步迈进的国家,而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三国之中惟有中国离“西化”标准最远;最后,美中之间还有一个潜在的引爆点——台湾问题。
1999年,马歇尔发起了针对亚洲、特别是中国威胁的军事演习和评估分析。他说:“大多数美国军事设施在欧洲,但是欧洲眼前并没有冲突威胁美国的关键利益……这些威胁在亚洲。”马歇尔曾设计多次以中国为假想敌的美国军事演习。
《2025年的亚洲》还称,美国海军和空军应高度重视亚洲的海上战略。海军和空军应当进行编排配置,以对付将来可能受到的威胁,包括有能力摧毁航母等非隐形目标的远程精密武器。如果未来美国要维护自己在亚洲的军事实力,其潜在军事需要与当前的军力部署几乎完全不同,近程战斗机和重型坦克在亚洲将没有用武之地。所以,为了在未来亚洲战场取得优势,美军必须对现有的军队结构和武器装备进行大幅度调整,重点发展远程空中打击能力。“空海一体战”战略的初始概念也是源自马歇尔的军事战略思想。
马歇尔的“中国威胁论”颇有争议。专门研究中国军事问题的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波拉克评论说:“马歇尔的兴趣在于把一件人们都已理解知晓的事情倒过来,把各种理解混淆在一起,然后再找一个模式或可能性进行研究。他总是得出一些怪异的结论,不客气地说,简直就是‘自寻烦恼’。”波拉克还指出:“马歇尔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不能停止某种妄想,即美国将面临大的危险。当然你可以争论说,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是一件好事,但马歇尔绝不是五角大楼不可缺少的人物,他也不是什么万能的预言家。”
94岁高龄的战略家马歇尔
是五角大楼的导师,还是妄想症患者?无论是关于马歇尔的定位,还是其军事战略思想,似乎关于他的所有问题都存在争论,无怪乎同一时期媒体对他的评价截然不同。马歇尔现已94岁高龄,自世纪之交突然因媒体的关注而红火过一阵之后,关于他的报道如今极为稀少,他重又归于本属于他的一份平静。并且,一如既往,他对赞同和批评都不置一词。
然而,与他的沉默相反,不论是他的“弟子”们,还是他的“军事事务变革”思想,都在美国乃至世界安全领域产生了也许并不振聋发聩,但绝非昙花一现的重要影响。姑且不论正确与否,他的战略思想至少在提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对于战略研究者来说,这本就已经是很高的成就,而他关于“军事事务变革”的许多真知灼见,更是对信息化战争时代中如何利用新技术力量提出了高瞻远瞩的见解,其中许多直到今天仍极具启发性。仅凭这一点,马歇尔的名字也值得在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或许正因此,美国前海军部长理查德·丹泽最近在谈到马歇尔的继任者时说,马歇尔最终的继任者所必须维持的一个关键特性是,“做一个能够深谋远虑并具有独创性的人。这个继任者不需要成为马歇尔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