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孟达
“而”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文言虚词,高考中主要考查它作为连词的用法和意义。很多同学不理解这些用法和意义,常常混淆,下面我们就围绕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同学们辨析。
连词“而”常见的七种用法和意义
①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也可不译。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或“而且”。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③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⑥ 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⑦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动词,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熟记这些常见的用法及意义, 是做好辨析的第一步。
分析“而”前后的动作、词语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用法
在练习与考试中,同学们常常会把“而”作连词时的几种用法混淆起来,下面列举、讲解几种最容易混淆的用法。
(1) 表承接和表修饰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夜,缒而出,见秦伯
“卧而梦”中,“做梦”的动作发生在“睡觉”之后,“而”连接的是两个先后发生的动作,很明显表示承接。
“缒而出”中,“缒”意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作为“出”的状语,形容动作的状态,起的是修饰作用。
这两句中,“而”前后连接的都是动词,辨析的关键在于理解这些动词的含义。“卧”“梦”“出”的意思都很容易理解,难的是“缒”,理解了“缒”的意思,“而”的用法就显而易见了。
(2) 表并列和表递进
剑阁峥嵘而崔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峥嵘而崔嵬”中,“峥嵘”表示“高峻的样子”,“崔嵬”表示“高耸的样子”,全句译为“剑门关崇峻并且巍峨,高入云端”,“而”连接的这两个形容词,含义相近,不难看出“而”应表并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君子博学”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日参省乎己”译为“每天检查自己的言行”,是比“广泛学习”更进一层的举动,连接两者的“而”表递进。
(3) 表承接和表递进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而”较好理解,“从之”发生在“择其善者”之后,两者没有程度之别,只有时间上的先后,“而”在此处表承接。
“撞而破”中的“而”,很多同学会误以为表承接,先“撞”后“破”,时间上有先后。这时就要联系“而”前后的内容来理解了,亚父拿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剑撞而破之”,“拔剑”“撞”“破”都是动作,三个动作层层深入,有了“拔剑”“撞”两个动作才导致了“破”的结果,“而”连接的动词存在程度之别,所以应表递进。
综观这些例子,要辨析“而”作连词时的不同用法,主要是通过分析“而”前后的动作、词语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比如“卧而梦”中,“而”连接的动作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缒而出”中,“而”连接的词存在状态上的修饰关系;“撞而破”中,“而”连接的动作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把“而”连接的这些动作、词语之间的关系理顺,自然能准确地作出判断。
【练一练】
(1) (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7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 然言出而罪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
吾其还也
D. 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或因寄所托
(2) (2014年高考浙江卷第17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 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参考答案】
(1) A 【A项两个“以”都是表原因的介词,可译为“因为”。B项前一个“而”是表承接的连词,不译;后一个“而”是表转折的连词,可译为“却”。C项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译为“那”;后一个“其”是副词,表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D项前一个“所”是“为……所……”结构,表被动;后一个“所”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2) C 【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表示“对于”。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B项第一个“者”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人”;第二个“者”是语气助词,不译。D项第一个 “以”是介词,可译为“用来”;第二个“以”是介词,可译为“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