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
又是一年木兰花开时,我在木兰花的怀抱里深深地,深深地怀念着你。
——题记
雨后天晴,我伫立在那被雨水滋润得愈发玉洁冰清的木兰花下。那洁白的花瓣被雨水浸得发胀,几朵偶尔被风儿吹散的纯洁花瓣将黑黑的土地染上了白色。又是一年木兰花开时,我却只能独赏此景,似乎连这美景都带着些凄凉或哀怨的意味。
看着这满眼的容不得一丝杂色的纯洁木兰花,我的思绪不禁随风儿飘到那一年,依旧是木兰花绽放之时,我的身边还有你的陪伴。
空气中的淡淡木兰花香和着少许青草味,好似那年嗅到的味道一样,氤氲着,又那么朦朦胧胧,让我辨不清这是回忆还是现实。耳边响起我清脆如铃的笑声:“咯咯咯,阿婆,阿婆,这是什么花啊?”那时的我攀在阿婆手臂上的小手仿佛一棵小小的木兰树苗,用根须紧紧地抓牢她赖以生存的土壤。阿婆只好放下手中的针和线,轻轻揽过我,将我抱起放在那张年岁已比我还大的木椅上。
阿婆总是喜欢搬起这把沉淀着岁月的木椅,坐在家门前那棵木兰树下,专心致志地做着针线活。从初春到盛夏,从立秋到早冬,从朵朵木兰花开到簌簌木兰花落。她就只是那么静静地坐在花下。年幼的我并不知晓如何用语言去描绘这一幅美丽的画卷,我只觉得这一刻天地间仿佛唯有这盛开的木兰花和衣着朴素的阿婆。
记忆里,江南的梅雨天气总是让空气中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家门前,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木兰花瓣的雪白颜色,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活跃的笛声,给雨后空朗的午后增添了不少生气。阿婆的面容在木兰花的映衬下愈发美好干净,仿佛连时间也停下脚步静静欣赏着美景。
阿婆只是个农家的老婆婆,大字不识一个,但阿婆的绣品却是小有名气。阿婆穿针引线,仿佛一只灵巧的蝴蝶轻盈地在花丛中飞舞着,直取那最香甜的花蜜。我以为阿婆最爱的是她的针和线,却从未发现她到底渴望着什么。那时,我总是在一旁,逗一只蛐蛐,抓一只虫子,遛一只蚂蚱。那时的我还不知外婆头顶的花是什么花,“阿婆,这是什么花呢,那么好看啊?”我手指着那簇木兰花。阿婆轻轻地笑着,脸上的皱纹调皮地推挤着。阿婆将我揽在怀里,抚摸着我的额头对我说:“丫丫,这是木兰花。”当时我不知道木兰花代表着什么。我只是扬起面庞说:“阿婆,你知道的真多呢。”我感受到阿婆的怀抱紧了紧,却未留意到阿婆眼底淡淡的难过与不甘:“丫丫以后要好好学习呀,就可以知道很多很多知识了,还要和阿婆讲呢。”我重重地点头。
岁月在流逝,我终于知道了木兰花的学名、习性、花语。还未等我回去告诉阿婆,阿婆就已经永远地离开我了。那一年,木兰花凋谢了,我的眼泪也被岁月尘封了,却又在这年木兰花开时被挖掘出来。我紧紧攥着阿婆的最后一件绣品,这也是她留给我的唯一遗物,上面只有歪歪扭扭的四个字——“好好学习”。我想到妈妈无意间说的:“阿婆小时候家里穷,但特别想上学,可为了供家里小的读书,就从没有踏入过学校一步。”阿婆在家里最贫穷的时候供起家里每个孩子的学业,我终于明白了阿婆那时的难过和不甘来源于哪里。我不知道外婆为了这四个字请教了多少人,这四个字对我来说再简单不过,但对身为文盲的她来说也许是天书。我从未注意过当我写作业时她那渴望的表情,我生生忽略了她拿着报纸却只能让我读给她听的目光。我以为她只是个会认真完成每一件绣品的老人。又有多少农村的老人像阿婆一样,早早地挑起家里的担子,离开学校甚至没上过学,却还是要让自己的子女受教育?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
又是一年木兰花开时,我久久伫立在木兰花下。忽然想起那年木兰花开时,我问阿婆为何喜欢木兰花时,阿婆在花下淡淡地笑着说:“因为我只认识木兰花。”
她不知道《离骚》里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她不知道木兰花的花语是高尚的灵魂,一如她一般。
我在这年的木兰花下,似乎看到那年阿婆的脸。那张已被岁月刻下痕迹的脸淡淡地微笑着,还有她高贵的灵魂在木兰花下熠熠生辉。
(指导老师:王 强)
※睹物思人,寓情于物
木兰花的花语是灵魂高尚,文章以物喻人,阿婆为了家人默默奉献着,就像木兰花一样高洁;寓情于物,“又是一年木兰花开时,我在木兰花的怀抱里深深地、深深地怀念着你”,题记就是文章的主要思想,作者把对阿婆思念寄托在木兰花里。文章充斥着浓厚的怀念之情,回忆越清晰,念想就越深刻。盛开的木兰花和木兰花下穿针引线的阿婆,这些场景在文中多次出现,画面描写细腻,情感表达真实。倒数第四段,通过妈妈的转述来说明阿婆为家人的奉献,这些事实描述让阿婆的形象更加鲜明。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和画面感强烈的细节描写,是本文最大的特色。(东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