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秋
(修水县中医院外二科,江西 九江 332400)
腹腔镜与开腹行早期胃癌根治术的疗效对比
黎雪秋
(修水县中医院外二科,江西 九江 33240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将64例早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传统的开腹和腹腔镜进行胃癌根治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进食流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胃癌患者应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具有微创、康复快、手术安全和出血少等特点,治疗效果较好。
胃癌,早期; 腹腔镜下根治术; 开腹根治术; 疗效
胃癌主要的治疗方法为传统的外科手术。在早期胃癌患者的手术过程中,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1],修水县中医院对64例早期胃癌患者分别应用腹腔镜和开腹行胃癌根治术治疗,其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64例均为本院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龄(58.74±13.31)岁,均经胃镜病理证实为Ⅰ期胃癌。均行胸部CT检查,明确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淋巴结位置和大小等,均未发生周围脏器大面积浸润,且无远处转移。排除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如处于病危期或者妊娠期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年龄、性别和临床症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术前所有患者需检查。患者麻醉方式主要为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患者取仰卧位,头高脚低,双腿分开。手术过程中,术者和助理操作位置为患者右侧,患者两腿间位置可站立扶镜者。可应用套管,长度为12 mm,数量为4根。建立气腹应先穿刺脐孔,可在患者脐孔下缘或者上缘选择观察孔。穿刺脐孔时,可先完成1个套管针的穿刺置入,选择30° 腹腔镜置入。另外,置入套管针时可选择患者左侧腋前线肋缘下2.5 cm处,作为主要操作孔。置入切割闭合器时以腹腔镜直视为前提,保持直线置入,阻断胃周静脉的血液循环,避免患者体内癌细胞随血液循环扩散,清除淋巴结。在解剖过程中,应注意对汇入门静脉和脾静脉的胃冠状静脉进行切断并妥善结扎,向左上方翻转提起切除的胃,并注意清除腹腔动脉周围的淋巴结,最后重建消化道。术后利用生理盐水充分对腹腔进行冲洗,并留置引流管引流。
对照组:选择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应用全身麻醉的方式,取仰卧位,切口为患者腹部正中位置,然后进入腹腔进行探查,按常规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进食流质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并计算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手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进食流质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
表1 2组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s
胃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占我国各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该病的发病率有较强的地域性差异,我国西北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在南方地区的发病率则相对较低[1]。患者年龄多大于50岁,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早期通常无较明显的临床症状,仅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逐渐有疼痛感、体质量减轻、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食欲下降、乏力等症状[2],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的威胁性极大。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手术是临床治疗胃癌的常用方式,传统的开腹手术虽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却有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感染率高、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慢等不足。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而言,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疼痛程度小等多种优点,且通常不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应激反应,其安全性较高,故而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3]。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进食流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笔者认为,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具有微创、康复快、手术安全等特点,治疗效果较好。
[1] 柴建平.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放性胃癌根治术的对比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4,19(1):85-87.
[2] 陈钶,牟一平,吴迪,等.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近期和远期疗效[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4,29(2):81-84.
[3] 罗桂林,肖春明,李金龙.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胃癌切除手术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2,16(11):1180-1182.
(责任编辑:罗芳)
2014-08-14
R735.2
A
1009-8194(2015)05-0043-01
10.13764/j.cnki.lcsy.2015.0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