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筛查缺血性脑卒中价值的相关研究

2015-05-06 06:00田雅菊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4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脑血管病颈动脉

田雅菊

颈动脉超声筛查缺血性脑卒中价值的相关研究

田雅菊

目的 研究颈动脉超声筛查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重要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观察组, 另选取100例同期正常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 均进行颈动脉检查测量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大小、部位,分析斑块的性质。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单发及多发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稳定性斑检出情况及斑块分布位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操作便利, 对早期发现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并可动态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的变化, 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

颈动脉超声;缺血性脑卒中;不稳定性斑块

近年来, 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的死因, 病死率相当于欧美国家的4~5倍, 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1]。其中,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疾病的80%。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是颈动脉内膜脂质的沉积, 内膜灶状纤维化, 粥样斑块形成, 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 引起脑的缺血性改变。运用高频超声观察颈动脉IMT及斑块的位置、性质, 及早判定治疗方案, 对临床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9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均经CT或MRI证实。其中男59例, 女31例, 年龄54~85岁, 平均年龄67岁;另选取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61例, 女39例, 年龄51~83岁, 平均年龄64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PH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探头频率5~12 MHz。患者取仰卧位, 尽可能暴露颈部, 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分叉部及颈内、颈外动脉颅外段, 观察IMT以及有无斑块形成。IMT测量方法:根据超声的物理学特性, 超声束自血液进入血管壁后产生第1条回声带, 代表管腔与内膜分界, 超声束自中膜进入外膜时, 产生第2条回声线, 因此动脉壁的超声检查图像为相对较低回声分隔的两条平行亮线, 亮线间的垂直距离即为IMT。

1.3 观察指标 正常IMT<1.2 mm, 1.2 mm<IMT<1.5 mm为IMT增厚, 斑块定义为IMT≥1.5 mm或局部局限性回声突出管腔超过50%, 斑块根据形态特征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显示为强回声, 表面光滑, 无破损,后方可伴有声影。不稳定性斑块有多种:符合任一条件均可定义为不稳定性斑块, 内呈低回声或不均质低回声伴有强回声;表面不光滑, 有火山口征象;斑块内部显示有血流信号。当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同时存在时统一定性为不稳定性斑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MT 观察组患者IMT为(1.1±0.27)mm, 对照组IMT为(0.7±0.25)mm,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斑块检出情况 观察组患者斑块检出率、多发及单发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斑块性质 观察组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稳定性斑块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斑块检出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的斑块性质比较[n(%)]

2.4 斑块分布位置 观察组斑块分布位于颈总动脉[12(16.7)]、颈动脉分叉部[39(54.2)]、颈内动脉[15(20.9)]及颈外动脉[7(9.7)]起始部与对照组[4(19.0)、11(52.4)、4(19.0)、2(9.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及老龄人口比例的增高,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近年来呈逐年高发趋势, 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进展情况、斑块的形态及分布区域、是否容易脱落等, 在脑卒中的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颈动脉超声是诊断评估颈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调查和对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治疗试验的有效评价中, 起着关键作用[2]。

本研究结果显示, 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分叉部最多, 其次为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最少, 与报道结论相符[3,4], 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破裂、出血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诱因, 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风险呈正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性斑块更易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因此提示临床在工作中应重点预防和治疗不稳定性斑块。

通过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 可以对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性质进行详细评估, 对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大的筛查价值, 并且易于操作, 费用低廉。有分析指出, 有糖尿病、吸烟史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的患者颈动脉严重狭窄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 所以糖尿病及吸烟、高LDL血症人群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5], 颈动脉超声适宜在全民适龄人群中尤其是此类高危人群中开展预防性评估, 便于及早发现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为临床提供有利数据。

[1] 戚英, 赵卫峰, 徐永妮.急性脑梗死伴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陕西医学杂志, 2011, 40(2):235-237.

[2] 谢明臣, 谢壁云, 罗春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7(2):71-73.

[3] 于德林, 张伟.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评价前循环脑动脉粥样硬化.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7, 7(5):434-438.

[4] 尚明谦, 曹秉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5, 18(5):399-400.

[5] 毕崇霞, 林少华, 姜领. 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研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9):27-2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4.029

2015-04-13]

110000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脑血管病颈动脉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临床运用中药治疗脑血管病常见问题及对策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