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刀
沈阳市北陵社区位于黄河大街、北陵大街、泰山路和崇山路之间,四棱四角的一个方块,是4个社区合并而成的大社区,有80多栋楼,4600多户人家,常住人口1.8万人,流动人口2000多。外地人要想在这走亲访友,初来乍到,一时摸不着门是常有的事。如果老杨在,就不一样了。
老杨叫杨建夫,是新乐派出所北陵社区的社区民警,今年54岁,长得不帅,个子不高,身板又干又瘦,脊背还微微有点驼,脱了警服,和菜场卖鸡蛋的老汉没啥区别,可社区居民就是对他一百个放心。有人来打听人、打听事,居民都会往警务室一指,“找老杨准没错。”
杨建夫是有名的社区活地图、活电脑,这本事他很引以为傲,“现在年纪大了,记性差了。年轻时,所里抽查人口信息,我一个月记了400多条,拿照片就能说出姓名、年龄、家庭住址,一个不差。”其实,这不光因为他记忆力好,还因为他在居民中间跑得勤。
社区干部总结老杨两大特点:一是走路快,二是说话快,“没事就下去,别人还没留意,他已经走访一趟了。”靠着一双铁脚板,他每天至少在社区徒步5公里,排查隐患、走访群众、巡逻防范,工作出了名的扎实。
曾有市里领导来视察,老杨汇报了办狗证和捕流浪狗的事,领导评价说:“听你讲述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在眼前,一定是你亲历亲为,不然编不出这样的报告。”
这么工作最费的是皮鞋,两个月就得换一双,但辖区内一草一木也因此印在了他心里。哪家来了新租户,谁家人口有变动,他第一时间录入信息系统,有时甚至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比电脑还电脑。
前年大年三十,一个80多岁的老人从秦皇岛找到北陵社区,拿着一本300多人的同学录,想寻找当年的军校同学,重做同学录。可时隔40年,谈何容易,老人自己也没抱太大希望,但想给自己圆个梦。老杨最看不得这种事,“老人的事没给办成,他们心里会留遗憾的。”
那天,杨建夫在电脑前忙了一整天,打了无数个电话,帮老人找到20多位同学,其中好几位已经卧病医院、生命垂危,可毕竟找到了,老人的心愿算是有了个了结。后来老人特意给老杨发了条短信,“你不仅是活电脑,还是活雷锋!”
多年来,老杨帮忙寻找的亲友不下千人,这活电脑的本事,还让他在系统内大大地出了一回风头。
1996年夏天,河南省公安厅发来协查通报,要寻找伙同他人诈骗20余万元的嫌疑人倪某,但既没有照片,也没有户籍信息,这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但是,当老杨拿到协查通报时,脑袋里记忆一闪,一条人员信息第一时间弹了出来:倪某,男,1973年5月10日出生,就住在某楼、某单元、某号。
原来,平日里,老杨和倪某的父母经常在小区里碰面,没少唠家常。老杨知道老两口有个儿子在外闯荡,最近几天刚刚回家,据说发了一笔小财。难道真是他?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老杨如平常般走访,设法带倪某到派出所,初审后,倪某供认不讳,他就是警方要找的人。
谁都没想到,这样一个大海捞针般的任务,就这样被老杨轻松完成了。河南警方来接人时不住感叹:“想不到沈阳片警的工作这么细致。”这起轰动一时的特大诈骗案,不到一周宣布告破。
腿勤、嘴勤。这就是老杨的工作诀窍。都说社区民警难出成绩,老杨却靠着这两条屡破大案。
十几年前,沈阳市一夜之间多处出现法轮功标志,影响很坏,犯罪分子却无迹可寻。这案子最后被老杨给破了。
“我在辖区巡逻时,无意中发现一户人家总有闲杂人来,就留意了。”老杨以走访为名敲开了门,“里面有四五个人,形迹可疑,再仔细一观察,屋里居然有大量的法轮功书籍和光盘!”
老杨屋都没出,马上给单位打电话,守着几个嫌疑人,直到后援到场。不久,此案告破,老杨拿了个三等功。
我问老杨,就不怕犯罪分子行凶吗?“怕也不能退,我前脚一出门,他们后脚就毁灭证据,那就什么都来不及了。老百姓可以躲,警察就没有紧急避险的权利!”老杨说,他信邪不压正。
如果你赞老杨是英雄,老杨会告诉你,“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老杨看来,群众能办他办不到的事。“阜新一个小伙子报案,说正要回老家,却丢了钱包,里面有钱、银行卡和证件,急得团团转。我正没头绪,社区里小卖店的人捡到给送了过来。走访时,一个老爷子向我反映他被骗一万多元的事,我去给他查,骗子跑了,骗子原来的同事帮我找到了他家,逮个正着,老爷子高兴坏了。这样的事多着呢,没有群众,能解决吗?”
在辖区居民眼里,杨建夫是大家的依靠。在北陵社区,很多居民的手机里都有老杨的手机号,有的甚至能随口背出来。大家都说,有事找老杨,真好使啊!
“其实,老百姓的事大都很简单。”杨建夫说,“办社保不知道程序,我就打几个电话帮忙问;年纪大了办手续不方便,我就替他们跑个腿;邻里间为了狗尿尿起矛盾,我抬腿就去调解……这有什么呢?办呗!”
老杨不怕辛苦,但老百姓的事也有不简单的时候。“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背后往往是感情和利益的纠葛,有时很难理清。”老杨说。
几个月前,一个老上访户给杨建夫打电话,“杨啊,你帮我查查APEC啥时开始,我要上北京。”老杨哭笑不得,“大姐,你那事根本就不占理,你上什么北京啊?”
老杨知道,接下来,这位大姐就要从头讲她的委屈了:一套本来就不属于她的房,拆迁时没给她补偿。不知听过多少遍了,老杨还会耐心陪她唠,逢年过节还会送条鱼。他知道,这个独居老人其实就是寂寞。
“跟群众不能虚头巴脑的。你虚一回人家不知道,第二回还不知道?这都是真心换真心的事。”老杨说。辖区的很多老人总爱拉着他反映问题,其实不是指望问题能解决,他们就是需要一个认真听他们倾诉的对象。“有个老爷子逢人便讲,我说话人家民警真听、真记啊!群众有时需要的就是一个态度,他们心里的怨气倒出来就舒服了。”
时间长了,一些曾组织过集体上访的控访对象也没了脾气,有的甚至直接告诉老杨:“大姨碰着你这样的片警还能去闹吗?我也没辙了,以后我想干啥都先跟你说。”
让北陵社区居民念念不忘的还有刘志凯的事。
刘志凯是社区里一个轻度智力障碍的居民,靠打点零工维持生计,因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综合征,下肢逐渐溃烂,到了2010年,溃烂蔓延到了全身。社区干部记得,她和老杨登门看望,一开门就是熏人的腐臭味儿,隆冬时节,居然满屋飞着绿豆蝇,刘志凯身上的溃烂处蠕动着白花花的蛆虫。
医生交代过,刘志凯的病已经没有治疗的必要了。老杨和社区商量替他请一个护工,可每次护工进屋一看,转身就走,还有一个当场就呕了出来。这种活儿,给多少钱人家都不干。
从此,照顾刘志凯就成了老杨的活儿。差不多一周一次,老杨带着来苏水、食物和衣服去刘志凯家,给他收拾、换洗、做饭,安顿好了,自己再换一身衣服才和别人接触,“不然身上的烂肉味儿几天散不尽,别人受不了。”直到一年多后,刘志凯安静地走了,老杨才算卸下这份担子。
因为老杨在社区干得出色,分局曾几次想把他调到机关工作,可辖区的居民舍不得。有一回,听说老杨要走,三十几个老少爷们聚到派出所,就为跟所长说:“老杨不能走!”
五保户等着他大年三十儿一起包饺子;几户老居民指望下回出远门还把房子、花草托付给他;几个孩子妈怕从此没人留心社区幼儿园的安保;老爷子们说,老杨走了,谁还陪咱唠嗑……
于是,“老杨不能动”成了分局的惯例。老杨从1985年被分到北陵社区,竟在这里一干30年,成了社区居民心里的一棵可以依靠的老杨树,根越扎越深,枝叶也越来越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