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学清,牟晓秋,滕东时,吕洪梅,张子辉
(1.大庆油田总医院,大庆 163000;2.大庆市人民医院,大庆 163000)
手外伤在临床上较常见,因手的结构精细而复杂,受伤后组织肿胀、炎症感染、制动、缝合、关节内创伤、血液循环障碍、反射性血管营养不良等因素均容易造成关节僵硬,手指挛缩,而且往往外伤还合并神经、肌腱的损伤,继而影响整个手的功能[1]。手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劳动不可缺少的器官,手功能的障碍直接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手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目前手外伤术后的康复经常采用运动疗法和理疗相结合,疗效较好,但早期常采用夹板支具固定,导致神经损伤及固定后神经、肌肉的失用较难给予早期康复。笔者采用电针配合康复治疗手外伤术后患者34例,并与常规康复治疗34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68例患者均为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整形外科手术治疗的手外伤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34例。治疗组中男28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37±6)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34±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康复运动疗法、电生理治疗及蜡疗。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取肩髃、曲池、合谷穴。正中神经损伤加内关、曲泽;尺神经损伤加后溪、腕骨;桡神经损伤加阳溪;日久脾胃虚弱加足三里、三阴交。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28~0.32 mm×40~75 mm毫针快速刺入皮下,上肢穴位刺入 20~30 mm,手法以提插为主,有触电感并向远处放射为佳。足三里、三阴交均直刺进针 30~50 mm,得气后行捻转补法。患侧上肢穴位接G6825-Ⅱ型电针仪,采用连续波,频率为 2 Hz,输出强度以引起患者能够耐受的神经支配肌肉发生明显收缩为准,神经损伤严重不能引起肌肉收缩时,则以不引起拮抗肌收缩为限,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3个月后观察疗效。
拇指运动评价采用基本功能对比评价法。拇指运动功能的外展和对掌与正常功能对比分级共分5级。1级为无活动或仅有少量活动,相当于正常功能的 0~20%;2级为少量活动,只相当于正常功能的 21%~40%;3级为活动量相当于正常功能的41%~60%;4级为活动量相当于正常功能的 61%~80%;5级为接近正常或正常活动量,相当于正常功能81%以上。
示、中、环、小指评价方法采用Boye方法进行评价[2]。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1 两组治疗后拇指运动功能分级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后拇指运动功能(外展和对掌)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后拇指运动功能分级比较 (n)
3.3.2 两组治疗前后示、中、环、小指指掌距和甲桌距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示、中、环、小指指掌距和甲桌距比较(±s,cm)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示、中、环、小指指掌距和甲桌距比较(±s,cm)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组别 n 时间 指掌距 甲桌距治疗组 34 治疗前 4.02±1.78 3.80±2.06治疗后 1.35±1.761)2) 0.54±0.681)2)对照组 34 治疗前 3.98±2.60 4.01±1.98治疗后 2.01±1.761) 0.78±1.011)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示、中、环、小指指掌距和甲桌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示、中、环、小指指掌距和甲桌距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示、中、环、小指指掌距和甲桌距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手结构复杂,是精细的运动器官,而且外伤中常合并神经的损伤,往往导致手功能障碍。有研究[3]表明,肌纤维制动 4星期后会明显萎缩,同时关节活动度下降。周围神经损伤属中医学“痿证”范畴,治疗当行气活血,补益脾胃,疏通经气。气行则血行,瘀血即去,新血即生,肌肉经脉得气血荣养,功能即逐渐恢复[4]。术后早期因夹板支具固定,手法运动很难进行,不能取得较好效果,针刺与功能训练相配合可以兴奋瘫痪肌肉,而不引起拮抗肌的收缩,可以改善神经损伤的内环境,使神经生长有一定的方向性[5-8]。本研究通过针灸局部选穴,采用电针刺激配合运动疗法和理疗,使手外伤术后早期即可通过针刺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避免肌肉的萎缩,同时配合运动疗法和理疗,可改善关节和肌肉活动,减轻水肿,促进肌腱的应力重塑,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9-11]。如条件允许,应在术后24 h后即开始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手功能明显改善,通过 Boye方法进行评价,手的整体功能在指掌距和甲桌距及拇指的对掌、对指、侧捏、抓握等均有提高,改善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此外,电针配合康复训练须在有经验的治疗小组指导下进行,因为不适当的治疗可以导致神经生长方向的偏差,加重局部粘连、水肿,影响手功能的恢复,甚至导致手术的失败。
[1]吴卫青,杨蓉,张雯,等.早期康复对手外伤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6,21(4):235-236.
[2]王澍寰.手部创的修复[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217.
[3]姚云海,胡耀琪,顾敏,等.早期康复介入对手部肌腱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2):102-103.
[4]肖桂荣,郝华,赵秋玲,等.电针并功能训练治疗上肢周围神经不完全损伤[J].中国针灸,2007,27(5):329-332.
[5]白玉龙,胡永善,林伟,等.定量评估经皮神经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49-51.
[6]虞彬艳,宣丽华,吕善广,等.粗针督脉平刺治疗缺血性面瘫大鼠的机制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3):256-259.
[7]罗贵泽.围刺配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65例[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7):87-88.
[8]方欣,贾建新,闫旭升,等.刺五加注射液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7):3-4.
[9]朴宏鹰,刘铭然.手外伤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5):545-546.
[10]赵伟,刘延祥,王占魁,等.自噬在电针对大鼠失神经性肌肉萎缩的肌细胞形态计量学影响中的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7):1347-1349.
[11]刘国庆.蟒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肌肉萎缩 5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5):4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