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宽超,王健
(1.枣庄市台儿庄区中医院,枣庄 277400;2.枣庄市按摩医院,枣庄 277100)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多因素、多途径参与的多发性疾病。目前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多采用常规抗酸治疗,愈合的溃疡在停药后1年的复发率近60%[1]。针刺对胃溃疡损伤的保护作用已被大量的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所证实[2-3]。而针灸疗法可以避免服食药物所致的副反应,特别是大部分解痉止痛药对消化道蠕动的抑制,也减少因胃肠疾病而对药物吸收所造成的影响,减轻消化道的负担,有广泛的治疗应用前景。笔者采用温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30例,并与常规药物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5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0年,平均5.7年;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溃疡17例,复合型溃疡 5例;大便隐血试验阴性 22例,弱阳性 4例,阳性4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8岁,平均34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8年,平均6.1年;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溃疡11例,复合型溃疡7例;大便隐血试验阴性者23例,弱阳性者5例,阳性者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溃疡类型及大便隐血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具有明显的胃脘痛,胃脘不适,胀满纳呆,嗳气泛酸,大便黑色等胃病症状,经胃镜检查并活检病理证实为消化性溃疡。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相关标准。
取中脘、天枢、气海及双侧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接长1寸的艾炷,点燃后行温针治疗。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8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每日1次;盐酸雷尼替丁胶囊150 g,每日2次。其中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连续服用2星期后停药,盐酸雷尼替丁胶囊继续服用。4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相关标准。
治愈:胃镜检查溃疡面已经愈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显效:胃镜检查溃疡面明显缩小或进入瘢痕期,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
好转:胃镜检查溃疡面未缩小,但胃黏膜充血水肿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胃镜检查溃疡面无改变,临床症状无改善。
所有数据采用 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3.3%和93.3%,对照组分别为33.3%和76.7%,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3.2 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改善情况
由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症状(胃痛、胃胀满、嗳气泛酸及恶心呕吐)有效率分别为 93.3%、89.3%、88.5%和 91.7%。
表2 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改善情况 (n)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临床多因脾胃虚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酗酒等所致,其病机多为脾胃虚弱,或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或饮食不节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胃脘气机阻滞不通[5-6]。临床上主要表现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胀满纳呆,嗳气泛酸,恶心呕吐,饮食减少或大便黑色等,属本虚标实之证。现代研究表明,针刺防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疗效确切。近 10年来,学者大量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从胃的功能、形态、结构以及从内分泌的角度观察了针灸对于胃溃疡的治疗机理[7-8],认为针灸对于胃溃疡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对胃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和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来实现。针刺足三里、中脘等穴能加强机体不同状态的胃运动,又可使原来处于紧张或收缩亢进的胃运动减弱,从而缓解胃痉挛引起的疼痛[9]。此外,针刺足三里对胃酸的分泌有调整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对应激性溃疡起保护性作用[10]。
温针灸是一种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腹部发暖、肠胃蠕动等现象。近年来研究表明,温针灸疗法具有扩张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减轻深部组织充血等作用,能促进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加强组织代谢,刺激上皮细胞生长,加速组织再生能力及细胞活力,还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对痉挛之肌肉有松弛作用,因而有镇痛解痉的效果。同时,灸法的温热效应及光辐射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对临床症状的缓解有较好的疗效。
[1]陈灏珠,孙大裕,戎兰.实用内科学[M].第 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66-1867.
[2]纪中,马萍.针灸对预防大白鼠应激性胃溃疡的实验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8):62.
[3]沈德凯,潘朝宏,金文秀.电针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保护机制初步研究[J].针灸学报,1992,8(3):34-3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李家邦,喻长远.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
[6]俞竹青,毛水泉.针灸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32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5,20(2):31.
[7]吴学飞,郑俊江,郭永明,等.温通针法预防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l0):609-611.
[8]黄碧兰,王秋桂,余良主,等. 电针足三里穴抗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作用与 NTS内受体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24):2444-2447.
[9]黄碧兰,黄华,余良主,等.损毁孤束核对电针足三里穴抗大鼠应激性胃溃疡作用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12):1210-1213.
[10]黄艾,阳仁达,严洁,等.电针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 UI、GMBF及胃黏膜形态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8):>637-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