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乐,杨 艳
(1.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1;2.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
张 乐1,杨 艳2
(1.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1;2.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移动学习的活动设计对移动学习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将移动学习作为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延伸,基于开放源代码免费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移动版设计了移动学习活动,并据此进行了案例设计,以期为移动学习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移动学习;活动设计;Moodle
国家工信部发布的《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度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4.5%,国内有10个省市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100部/百人;CNNIC发布的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移动上网设备的使用率持续增长,截至2014年12月,手机接入互联网的使用率已经达到85.8%。随着移动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的日趋完备,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近年来,移动学习之所以受到如此追捧,一方面与技术、设备的日渐成熟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其较其他学习方式显著的优势密切相关。 移动学习在诸如野外考察、参观展览、利用片段时间学习等方面均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在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便性方面,也是基于桌面电脑的固定场所学习所难以企及的[1]。移动学习对泛在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等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国际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2000年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介绍到中国以来,国内移动学习研究与应用如火如荼。十多年来,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硕果累累[2]。但是,目前针对移动学习情境下如何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组织开展教学的研究仍是凤毛菱角。在中国知网上以“移动学习”并含“活动设计”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仅检索到50条记录,其中真正涉及移动学习活动设计的优质论文更是屈指可数。而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恰是决定着移动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将移动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校教育和远程教育有效结合,以提高学习绩效。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为此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实现了课内、课外学习的有效结合、线上和线下时间的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有机联系等,为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本研究基于Moodle平台进行了移动学习的活动设计,并以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假如我是导游》为内容进行了案例设计,以期为移动学习的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2014年,Moodle的官方网站正式发布了Moodle的移动版,支持Moodle的移动学习。官方目前最新的APP版本为1.9 Moodle Mobile APP。它能够支持Android、iOS 和Windows Phone&8.1,可在Google Play、Apple Market 及Windows应用程序商店中下载。也有不少学者针对Moodle的移动功能,设计和开发了具有个人特点的移动应用程序[3]。Moodle管理员在后台登录进行设置后,移动学习者可在移动端安装APP,登录Moodle站点,输入已有的用户名和密码。这样,移动学习者就可在移动端登录Moodle进行移动学习。其所支持的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Moodle移动版支持功能
(1)个性化设置
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自定义APP风格,上传自己的头像,自定义应用程序边框颜色以及背景画面,淡化严肃的学习氛围,为个人量身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移动学习环境。
(2)私人空间
学习者能够上传或下载资源到自己的私人学习空间,进行个人文件管理,打造私人“文件库”。
(3)日历事件
学习者能够在日历中标注重要的事件、课程时间等,便于学生制定恰当的课程学习计划,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1)通知
课程管理者(教师)在后台统一发布通知后,在学习者的移动端会同步收到来自平台的通知,与此同时,如有必要,信息或消息还可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学习者的注册邮箱,多重途径保证学习者能够获取即时信息。教师可以借助该功能向移动学习者发出统一指令,弥补学习者分散学习的不足,提高课程学习者之间的凝聚力,必要时候便于统一步调,整体教学。
(2)消息
学习者在学习中产生任何问题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端“我的课程〉课程〉课程参与者〉选择联系人〉发送私信”,私信课程参与者和任课教师,进行探讨。当对方发来消息时学习者也能够在应用程序即时收到并回复。管理者可以运用此功能对课程学习有所懈怠的学习者予以提示,或进行个别指导。
(1)网站课程浏览
移动学习者可以在APP上浏览Moodle平台上的所有课程(用户权限允许)。
(2)选修课程管理
移动学习者可以在APP上对自己的已选修课程进行相关的管理,记录活动参与情况以及选修课程的总成绩(该功能需要安装Moodle移动额外功能的插件)等。
(1)Moodle平台资源
Moodle平台资源主要由课程管理者(教师)提供,部分由学习者共享。APP同步Moodle呈现所有与教师讲课章节一致的的PPT课件、视频等学习资源,可供学习者随时随地下载查阅,并配套上传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拓展资源,辅助学习者理解掌握课程知识。只要在网络环境下观看过移动设备上的相关课件,缓存的内容都会预留在移动设备中,以备随时查阅和复习,也可以预先下载内容至本地,在无网络环境下随时学习,更加灵活。
(2)网络资源
在网络环境下,移动学习者可以借助移动设备的WAP功能获取需要的资源。
(3)学习者之间
移动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资源传递和共享。
(1)WAP网站接入
在网络允许的条件下,必要的时候可由应用程序跳转至Moodle的WAP网站,此外,智能手机、PAD等移动设备本身便捷的信息检索功能也令学习者学习知识、获取资源更加便捷。
为了有效避免分布式光伏发电集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稳定性问题,必须针对系统的设计环节进行全面优化,加强对控制器进行相关内容的有效控制,包括故障报警以及定位和测量内容等,同时应采取多功能汇流箱的方式进行智能汇流预警以及线路排查,同时,各光伏电子系统应均统一使用同一规格的电池组件,并按照相同的设置距离进行安装,以此形成一个整合性的电矩阵,电矩阵内的个单元必须配备完善的逆变器以及控制装置[2]。除此之外,应在设计安装过程中考虑不同地区经纬度位置以及屋面倾斜程度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方位控制和角度选择,确保选取范围和角度的一致性。
(2)帮助
该功能辅助学习者使用Moodle的移动应用程序。
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现实数据采集(录音、拍照、拍摄视频等)、数据处理、数据管理等能力为学习者开展情景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习者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展考察或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更多可能。
教师和学习者均可通过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登录Moodle平台,参与活动和课程。本研究侧重点在于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活动设计。本研究用到的移动设备主要指平板电脑、PDA、智能手机等,移动学习环境主要是Wifi、GPRS、3G、4G等无线网络。需要说明的是:课程管理者也可以在移动端登录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但平台维护、课程建设、后台监测等主要通过计算机后台登录完成。Moodle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活动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Moodle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活动过程
本研究在对现有移动学习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Moodle移动版支持的功能,设计了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活动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Moodle移动学习活动框架
(1)学习内容分析
虽然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开展学习活动,是移动学习的两个重要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都适用于以移动学习的方式开展,应尽量避免“为技术而技术,为使用而使用”[4]。移动学习所提供的内容和活动通常具有随情境变化的特征[5],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人文社科中的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等专业中很多相关学科都能基于移动学习开展,将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2001年新课改将校本课程列为重点,移动学习对于促进校本课程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潜在优势。
人在“移动”中,是和注意力的高度分散相关联的,学习者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容易遭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因而相对稳定环境的学习时间较短。[6]所以移动学习内容应该更加短小、精悍,便于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学习,内容前后要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方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消化知识。[7]
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既可以看作是远程学习的一种,是在无线移动计算设备的帮助下进行的学习,也可以看作是数字化学习的分支和扩展。[8]而以目标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是远程学习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目标设置的明确度、合理性将会对远程学习过程及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过程中,学习目标的制定还要积极导向,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适当利用小步子原则和积极反应原则发挥其移动性和互动性的优势。
(3)学习策略分析
Naismith,Londsdale,Vavoula与Sharples从学习理论下手,分析了六类移动学习策略:行为主义学习(含利用移动设备阅读教材、使用教室反馈系统的活动等)、建构主义学习 (如参与式模拟活动,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如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基于问题或基于案例的学习活动、情境感知活动等)、合作学习、非正式及终生学习(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学支持(如学生利用移动设备做笔记、整理时间表等)。[9]
Moodle管理员(教师)可以后台登录平台,发布课程及其资源、讨论区、活动、作业、测试、拓展学习等,还可以通过Moodle的报表,后台监测到每个学生详细的浏览记录、活动进度、学习时间、活跃程度等,利用对学生学习分析的结果对学生学习进行正确导向(例如发送实时消息、进行个别指导等),促进其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习共同体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 (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10]移动学习共同体就是学习者与助学者以及学习者之间,依托无线通讯技术,借助移动设备,进行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等。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共同体既可以是整个课程的所有参与者,也可以是参与课程的某个小组。它既打破了传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时间”、“地点”限制,又为新型的移动学习共同体提供了一个功能齐全、操作完备的Moodle“大本营”。
(1)自主学习
移动学习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与信息。学习者位于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真实世界的场景[11],有效地减少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12],能够促进学习者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学习者在学习自我管理(制定学习计划、参与学习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交流学习困惑、总结学习经验、提交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等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2)协作探究
在移动技术支持的探究性学习中,移动技术的主要功能包括检索信息、搜集资料、数据记录、信息共享、协作交流等。[13]在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中,针对结构不良问题,学习者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数据记录探究情境问题的实质,通过检索信息和搜集资料自主解决真实情境中遇到的问题,针对疑难问题,可以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协作交流,针对共性问题,可以在相应的模块信息共享,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超越了移动设备的个体使用,而把它嵌入到了远程学习实践或作为课外学习经历的一部分[14]。
(3)个别指导
Moodle管理员(教师)可以通过日志报表查看实时日志以及任一课程的任何学习者在任意时段对任何活动所做的具体操作;通过活动报表查看每项活动的总访问时间、总浏览次数;通过成员报表查看每个成员的活动完成、数目及进度;通过插件报表,如GISMO,查看每个学生的访问次数、访问时间、发帖量、完成测试情况、完成模块情况等。可以说,教师能方便地对学生的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准确地把握、对内容活动的呈现是否恰当有较准确的定位、对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基于此,教师能够恰当调整学习任务,对个别同学或小组予以正确引导。
教师可根据具体学习内容,设计提交个人或小组活动成果,作为学习者最终考核的一部分。
形成性评价是学习活动设计人员用来获取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修正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15]。教师可在学习模块之间设计阶段性的测试,考查学习者的掌握情况。针对提交的活动成果,在教师制定评价量规的情况下,可进行学习者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此外,Moodle后台的报表功能为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充分条件。形成性评价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时对学习活动进行改善,优化学习效。
活动的总结性评价可由阶段性测试结果、活动成果、活动的参与度以及期末成绩四部分按一定比例组成。多种评价方式有利于督促学生从活动参与中掌握知识技能,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学会学习,培养学习者创造性思维、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官方发布的Moodle移动版应用程序本身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教师在设计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活动时,应尽量地规避一切可能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本研究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假如我是导游》为案例进行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如表所示,本案例旨在通过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深了解本地区旅游资源,在生活实践中学习。
表 基于Moodle移动学习活动设计
本案例设计只涉及到Moodle移动版的部分功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设计者要依据实际情况恰当设计、运用。
本文在分析Moodle移动版功能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环境,设计了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活动,并做了初步的案例设计。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该移动学习活动框架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逐步完善,力图为学习者进行高效率的移动学习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1]叶成林等.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 2004(3).
[2]傅健,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2009(7).
[3]战大伟.基于Moodle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黄荣怀,王晓晨,李玉顺.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09(1).
[5]倪小鹏,张静然.移动学习的发展和趋势———访移动学习专家凡特霍夫特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9(7).
[6]詹青龙.活动理论视域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2).
[7]杨严严,李小聪,高敏.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7).
[8]刘爱军,刘竹清,褚昭昂.移动学习的接受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03,19(4).
[9](马来西亚)黄龙翔,陈文莉,(新加坡)吕赐杰,张宝辉.移动学习活动的属性分析:探讨学习活动设计的两个个案[J].中国电化教育,2010(2).
[10]郑有庆.Diigo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应用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59-62.
[11]Gwo-Jen Hwang,Hsun-Fang Chang.A formative assessment-based mobile learning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learning attitudes and achievements of students[J]. Computers&Education.2011,56(4).
[12]MARGUERITEL.KOOLE.A Model for Framing Mobile Learning[M].Au Press,2009.
[13]李乾,高鸽,孙双.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0).
[14](英)Laura Naismith Peter Lonsdale Giasemi Vavoula Mike Sharples,杨玉芹,钟洪蕊,焦建利.移动技术支持的学习新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08(1).
[15]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
(编辑:杨馥红)
G40-057
A
1673-8454(2015)23-0076-05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研究:中外合作教学的视角”(项目编号:15XJC880010);陕西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交叉学科培育计划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