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生 陈长礼
(1.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中国刑警学院 警体部,辽宁 沈阳 110035)
2013 年1 月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首次提出了“幸福广东”的概念[1],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十二五”发展核心任务与行动指南,大众体育的发展是对幸福的推进。本文对广东省大众体育发展非均衡化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问题,提出策略,为促进广东省大众体育的发展,构建幸福广东提出合理化建议。
根据广东省地域划分,分别在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地区抽取12 个大中型城市作为调查样本,以参与大众体育活动的部分市民作为调查对象,以期探讨市民参与大众体育的现状。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搜集、查阅和分析了大众体育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我省大众体育的发展状况。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调查了粤东、西、北与珠江三角洲的12个大中型城市,分别以各市的体育场馆、活动广场为小单位,在不同时段对不同人群进行调查,获取合理、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50 份,回收2374 份,回收率97%。在城市发放问卷数上,除佛山发放300 份,广州150 份,其他城市均发放200 份问卷。
问卷的发放形式:在12 座城市的体育场馆、活动广场周边对路人进行现场随机发放并收回。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问卷内容通过了10 位专家的检验,针对专家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对于问卷的信度检验主要采用重测法,对广州市的10 名调查对象隔两周后进行重测,统计两次调查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r=0.884,呈现高度相关性(P <0.01),证明调查结果可信度高。
1.2.3 对比分析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所得出的数据,将粤东、西、北与珠江三角洲的大众体育的现状予以比较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根据回收的问卷,将原始数据在Excel 表中建立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基本的频数分析等处理。
广东省城乡经济水平差距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经济发达地区的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参与人群,高学历相对较少,无论是大学本科还是硕士及以上,珠三角地区都表现出高于其他地区(见图1)。
图1 不同区域参与大众体育人群的受教育程度
由图2 可见人们参与体育锻炼项目最多的是散步,其次为跑步、羽毛球、游泳等项目,这些运动项目由于投入较低,运动装备简单或无需特殊运动装备,颇受人们喜爱。不同地区在选择运动内容和项目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珠三角地区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和内容比较全面,基本上所有的运动项目在比例上比其他地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是在游泳和篮球项目,粤东地区参与的人数比例分别要高于和等于珠三角地区的人数比例,可见人们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不仅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地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
图2 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容与项目
珠三角地区体育场所数量多、质量好;而其他地区的运动场所少、而且破旧,只局限于生活周边的空地、自然资源或者商业广场等,虽然广东省体育场地数量总体有所增加、面积增大,但是从区域分布来分析,不难发现广东省体育运动场地不同区域发展差异悬殊。表2 中,珠三角地区的共有体育场地占到了全省56%,达到了一半以上[2]。
表1 广东省区域场地数量情况
茂名、梅州两个城市的市民“不会进行付费体育运动”的比例相对较高,广州和珠海次之,肇庆市和潮州市的市民“参与付费体育运动”的比例相同,占36.9%,佛山、汕尾次之。总体上来说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更倾向于免费的体育运动,体育消费水平仍然较低,且广东不同城市体育消费也存在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城市的体育消费情况不同,珠三角地区,相对发达的城市表现出“不会进行付费体育运动”的比例最高,例如广州,相反,经济水平次之的城市更愿意“参与付费体育运动”,例如肇庆、佛山,其原因可能是发达城市的公共体育设施比较健全,大众可以自由地参与体育运动。对比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会参与付费体育运动”比例最高的为潮州,其次为汕尾。“不会参与付费体育运动”比例最高的为梅州,其次为茂名。另外从图3 中可以发现,不论城市经济水平如何,不同地区不同城市都表现出同样的体育消费意愿,例如深圳、珠海、梅州、湛江、韶关“会参与付费体育运动”的比例皆是28%左右。
图3 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人们体育消费情况
体育锻炼参与、体育消费水平、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都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广东虽然作为经济大省,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显著,珠三角作为相对发达的地区和粤东、粤西、粤北相对贫困的地区相比,不平衡的经济成为影响广东大众体育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诉求不断增多,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对于幸福广东建设的事件的排序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个区域,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状况、教育与医疗均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而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则普遍不被重视。从被访者每周所从事的体育锻炼的次数上看,大众的体育锻炼意识还有待提高,这也是大众体育发展失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广东省体育场馆在总量上高于全国水平,但同时,大量的大型体育场馆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广东省的大型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拥有50 座大型体育场馆,其中广州21 所,深圳7 所,东莞6 所,惠州5 所,佛山6 所,肇庆2 所,江门3 所,中山2 所,珠海2 所[3]。场馆资源由于最初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式不合理,场馆设施与空间利用率低,且大部分场馆设计主要为满足当时赛事的需求,对于赛后经营问题考虑不足,导致场馆建设与运营脱节。其次,大部分场馆处在郊区,受区位因素影响,没有配套设施与消费群体的支撑,加上交通、商业、餐饮的缺乏,场馆的运营受到限制。另外场馆对外开放时间过少,最终导致大部分场馆资源闲置[4]。从区域角度来看,大部分场馆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三地,处于直径一百公里范围内,场馆密集度过高,达到珠三角大型场馆总数的58%,功能基本相同,从服务于大型运动会的角度来看显得场馆过剩。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表明,广东省现有各类体育场地146,719 个,其中,符合场地规格条件的场地142,689 个,其他类体育场地4,030 个;室内体育场地13,345 个,室外体育场地133,374个[5]。以《广东统计年鉴-2014》所统计的2013 年末全省人口10,644 万人计算,广东省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3.78 个[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45 个。
2013 年末,广东省体育场地用地面积总计41,633.1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85.61 万平方米,场地面积21,442.64 万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683.70 万平方米,室外体育场地面积20,758.94万平方米,广东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1 平方米[5],高于全国人均水平1.46 平方米[6],已经提前实现了“到2025 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 平方米”的目标。
广东省的体育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6%和10.76%,保持着五普以来的水平,建筑面积占到了全国的22.72%,高于全国其他省市。
从体育场馆的开放情况看,广东省全天开放的体育场地共70,274 个,占47.90%;部分开放的体育场地25,765 个,占17.56%,不开放的体育场地50,680 个,占34.54%。与五普相比,不开放和部分开放的场地比重降低,全天开放的场地数量增加了46,152 个,比重上升了16.90%。
从体育场地所隶属的系统来看,体育系统和其他系统全天开放的比重较大,教育系统的整体开放比例依然很低(见表3),铁路系统与军队系统不对外开放。
表2 各系统体育场地开放情况一览表
而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运动场所还不能很好满足人们健身等方面的需求(见图4)。调查中的12 座城市,有7 座城市明显表现出不能满足现有的运动场所,占所调查城市总数的58.3%,且单个城市不满足现有运动场所的比例都超过了50%,间接地反应出大众迫切并渴望参与体育运动。现有运动场所“能满足”比例超过50%的只有珠海和肇庆,且“能满足”比例最高只有56.6%,可见大众对于现有体育场所的需求远远不足。“从不参加体育”比例最高的为潮州,占12.6%,其次为深圳,占到12.4%,这从另外一面表现出,城市经济水平并不是影响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绝对因素。从区域来看,珠江三角区满足现有运动场所比例超过50%的为珠海和肇庆,占所调查区域城市数量比例为40%。粤东西北区,满足现有运动场所比例达到50%以上的几乎没有,最高的湛江也只达到了49.5%,可见,体育场所设施建设在区域发展中不均衡。
图4 运动场所满足人们需求的状况
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是导致大众体育失衡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发展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关键。通过加大区域间的交流,提高区域帮扶力度,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通过“先发展带动后发展”的思路,从根本上减少区域间经济差异。其次,改善管理水平,拓展资金渠道,通过各种形式利用社会力量,注重吸引民间资金来发展大众体育事业,让免费项目和有偿项目有机结合,既能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又能使投资人获得回报。
此外,政府部门应该适当的倾斜投资力度,即加大对于落后地区群众体育事业的投资力度,从政策导向上平衡大众体育的发展[7]。
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各种体育组织和体育协会,并给予积极的政策,使各体育组织和体育协会向实体化发展,真正成为群众体育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逐渐建设遍布城乡、直接服务于群众的体育健身指导中心、文体活动站等体育场所的建设,真正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8]。
体育场馆特别是教育系统的体育场馆开放率低,同时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闲置现象较为突出。针对这种现状,教育系统的体育场馆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逐渐实现体育社会资源的共享意识,注重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长期发展[9],缓解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资源过剩的矛盾,借助国务院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春风,实现“以体养体,多元发展”的产业指导思想,促进教育系统体育场馆的“自我造血”功能。另外,对于大型体育场馆重新规划与定位,根据赛后的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的前景,重新分析,制定场馆运营与创收的战略规划,实现各场馆的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鼓励原有事业单位性质的大型体育场馆转企改制,激活大型体育场馆的内在活力与经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走“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管理模式,实现场馆开放与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市民参与大众体育的意识,首先要科学地调查统计,了解不同区域民众参与大众体育的兴趣和健身爱好,注重发挥传统项目优势,加强体育项目的宣传推广;第二,要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方式,进行接地气、可操作、有实效的宣传,广泛宣传参与大众体育的理念、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大众的健身意识;第三,各级地方及社会大众体育组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一些既易于开展又能起到增强体质作用的大众体育运动,如大众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节等,鼓励市民参与其中[10]。
广东省大众体育发展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均衡,究其失衡原因主要有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大众体育锻炼意识欠缺、大众体育发展与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发展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开展体育组织与协会,加强体育服务机构人员素质培养,合理开发利用场馆资源,积极宣传体育锻炼意识,鼓励开展大众体育活动是解决广东省大众体育发展失衡的重要路径,更是为“幸福广东”的实现,扬帆起航。
[1]幸福广东.2013-10-15.[ED/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2]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2013-11-09.[EB/OL].http://www.gdsports.net
[3]广东省体育场馆信息网.[EB/OL].http://www.gdqunti.gov.cn/gym/gym.aspx?id=19.
[4]宋允清,傅芳香.对广东省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2):93-96.
[5]黄越滔.广东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发布[N].广州日报.2015-03-01(12).
[6]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数据普查发布.2014-12-26.[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12/26/content_2797521.htm.
[7]季芳.广东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N].人民日报,2008-01-25(015).
[8]易剑东.中国体育公共服务研究[J].体育学刊,2012,19(2):1-10.
[9]黄振鹏.广东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8,28(6):91-94.
[10]康健.论大众传媒在体育宣传中的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7,0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