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谢达波
五百年不朽的川中“莫高窟”
——观四川省蓬溪县宝梵寺古壁画
文/本刊记者 谢达波
中国文明盛世的古壁画不计其数,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艺术魅力,而蓬溪的宝梵壁画堪称东方神画。不为别的,只为“东方仙画”这个大气而浑厚的称号,每个人都放不下自己那点儿好奇心,更想一睹为快。刚到蓬溪,蓬溪旅游局、文化局相关人员以及随行人员就给我们营造了宝梵壁画的神秘感。
一大早我们便从蓬溪县城出发,沿一条水泥乡道七弯八拐行驶了5公里左右,经古镇回龙场,便可以看见一座森森古寺,它盘坐于“峰峦结固,林木盘错”之间,这便是他们无数次介绍的“东方仙画”所在地宝梵镇宝梵寺。据明碑《宝梵寺修造记》称,之所以在此择地建寺,是因其地“幽胜”,可“藏焉修焉”。
“宝梵壁画”,这四个字对蓬溪人来说,实在是太古老、太凝重、太斑驳陆离了。没有一个物品,能如此地揪扯着现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的心。那古寺,那古碑,那壁画,那千回百转的江河,依然飘荡着一股文化魅力,诉说着几千年前人类文明的璀璨。
一边“偷窥”壁画,一边回味着蓬溪人骄傲地讲述有关神秘壁画的故事。
蜚声海内外的宝梵寺壁画就绘制在有名的宝梵寺里,宝梵寺原名“罗汉院”,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属佛教“禅宗”“净土”派。“宝梵寺”名为宋英宗赵曙敕封,取意为“佛中之圣,梵中之宝”,后毁于战祸。至明正统年间,才有僧人海舟、清澄二人广纳功果,相继带领弟子在原“罗汉院”基础上,续建庙宇,重振佛事。
据史料记载,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僧人清澄、净元等请画工于大雄殿泥壁图画12铺,其上拱眼绘有佛像24尊,名曰《西方境》,共计104平方米。《西方境》取材于唐玄奘译著《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等梵典描述的是诸罗汉及众仙佛共赴佛会的故事,因而又称《罗汉图》。壁画现仅存10铺,空缺2铺,传说1铺为卷首,为后人毁损,1铺是卷尾,传说中为“仙人”所废。
传说,无从考证,却也给壁画增添了一丝神秘。但是清代文人用诗歌真实地描绘了壁画精髓。
“古寺钟灵秀,霞光霭万重。凤歇观音竹,鹤眠罗汉松。集成双活虎,圣捧九飞龙。仙笔抒妙品,丹青耀禅宗。”刘诚介绍说,这首出自清代文人之手、名曰《赞宝梵仙画》的诗歌,描述的就是蓬溪宝梵寺及其壁画。
在现存的10铺壁画中,以《地藏说法》最为精妙,画面高3.60米、宽3.18米,曾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另外9铺《议赴法会》、《雷音供奉》、《达摩朝贡》、《准提接引》、《南天仙子》、《长眉问难》、《罗汉聆经》(一、二)、《功德圆满》等亦是匠心独运,情景交融,妙趣横生,堪称精品。
然而,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信息不畅,宝梵壁画长期隐于川中一隅,鲜为世人所知。
到了20世纪初,宝梵壁画才慢慢地被人们从深闺中引出。20世纪初,宝梵壁画被刊载于著名文化刊物《东方杂志》《良友画报》,名噪一时。1936年宝梵壁画被收入《中国绘画史》。20世纪50年代,日本《世界美术集萃》又将宝梵壁画收录其中,宝梵壁画由此声名远播。20世纪90年代宝梵壁画再次入选《中国美术全集》等多种典集,位齐敦煌壁画和山西永乐宫壁画。朱德委员长青年时期也曾到宝梵寺观赏壁画,并留下了“宝梵仙画,十足当之”的题赞。建国前后,除英、美、法、日等国外官商、学者纷纷前往宝梵寺观赏壁画外,国内著名书画家丰子恺、段虚谷、黄宾虹、段文杰等亦先后到过宝梵寺观摩品评壁画,均给予极高评价。宝梵寺于1956年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正式获准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梵寺壁画用线灵活生动,富于变化,既有刀切斧砍的力度,又有蜿蜒盘旋的柔美,还兼具行云流水的洒脱,将白描线条的各种表现技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壁画中兰叶描和柳叶描多用于表现人物的眉眼,线条粗细相间,行笔流动飘逸;人物面部、手部、足部等多采用铁线描和高古游丝描,笔力遒劲,线条均匀圆润,很好地体现出皮肤的弹性;衣服结构处多采用曹衣出水描,线条匀细紧束,紧贴肌肤,将人物的结构与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衣纹的转折处多采用钉头鼠尾描勾勒,墨线浓重饱满,张弛有度,舒展流畅,极具艺术感染力……
“对于传统绘画来说线条包含有边界之意。”有关专家介绍说,壁画中色彩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边界的制约,色块的面积、大小、宽窄等都取决于由白描线条所界定的位置,线条在壁画中还承担着分割画面的重要作用。
宝梵壁画中的《罗汉补衲图》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图中画面右侧一位白衣罗汉右手拿着针线,小拇指微微翘起,画师运用兰叶描勾勒,将人物手指的饱满与圆润生动表现出来,手中牵引的丝线细若游丝,若隐若现,极尽精妙。
当然壁画中的红衣罗汉也能深深地吸引你,画中的他外轮廓线条处理简洁概括,而内部线条则蜿蜒流转、紧密盘旋,画师用长弧线概括衣纹的走势,用短弧线进行排列与穿插,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和形式美感。此外,罗汉衣服上的领口、袖口和飘带复勾的线条方折俊健、舒展张扬,两相对比极为悦目。
“线描在中国传统壁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线不仅是支撑画面骨架结构的主要手段,最为重要的是线描自身所具有的艺术张力。”刘诚介绍说,宝梵寺壁画中的用线主要继承了唐宋以来的白描表现技法,注重人物动态结构的表现,并灵活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的形态和质感,传统国画中常用的铁线描、兰叶描、柳叶描、钉头鼠尾描等都能在宝梵寺壁画中找到原型。
罗汉补衲
宝梵寺壁画色彩浓重饱满、金碧辉煌、绚丽夺目。
“壁画采用传统工笔重彩画技法绘制,色彩主要以红色和绿色为主,兼施黑白灰色和少量的青色,这是宝梵寺壁画用色的重要特点。”据有关考证资料记载,宝梵寺壁画所用颜色共有数十种之多,它们多以矿物颜料为主,并兼以少量的植物色。矿物色除了常用的石青、石绿、朱砂以外,还有银朱、红丹、黄丹、飞铅、粉朱、土红、赭石、大青等,因色料中配有粉末状的翠玉、珍珠、珊瑚、瓷粉等配料,加强了颜料自身的颗粒感和鲜亮度。同时颜料中还调入了适量的麻油、麝香、洗片等,这些对延缓颜料层褪色变色的时间,以及壁画的保存与保护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黄金具有千年不变色的特性,壁画中金箔的大量使用不仅增添了高贵华美的视觉感受,同时还使壁画色泽至今依旧保持光亮夺目,灿烂如新。
宝梵寺壁画用色注重色彩的平面装饰性效果,画面中黑、白、灰三色和金色,不仅在色与色的矛盾冲突中起到了调和的作用,还加强了壁画的装饰性美感。首先,壁画多采用“原色”涂绘,色彩单纯简洁,效果鲜明,画面中红色和绿色的组合色彩对比强烈,加上石青和金箔的点缀显得更加炫目;其次,为了减弱由红绿对比所形成的视觉疲劳,画面中出现了大量的黑色、白色和灰色,黑白灰三色以“调和色”的方式不均衡地分布在人物衣服的领口、袖口、纹饰、飘带以及背景等位置,使对比色交错列置,起到了色彩阻隔与调和的作用;最后,宝梵寺壁画中明艳的红色、靓丽的绿色、沉稳的黑色、纯洁的白色、肃穆的灰色等,将画面的装饰效果突显得异常强烈,再加上沉净的石青、华美的金色在画面中穿插点缀,将黑白灰三色的调和作用推向一个极致。
罗汉补衲图是宝梵寺的一道风景
壁画明与暗、艳与灰、白与黑的组合极好地触动了视觉上的愉悦性,增强了壁画的装饰性美感。
民间有“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的口诀,它道出了宝梵寺壁画色彩搭配的规律和法则。这种简单纯粹的色彩对比手法,构成了宝梵寺壁画独特的色彩组合方式,它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增加了壁画色彩美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
宝梵寺壁画的用色不仅反映了画师的个人喜好,还透露出广大民众的大众审美取向。红色酷似火焰,象征激情和热情;绿色是大自然的色彩,象征生命和希望;黑色沉着深邃象征庄重神秘和力量;黄色类似于金色,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是大地色彩的一种象征。
宝梵寺壁画中的色彩除了能在瞬间抓住观者的目光以外,还具有使观者心灵在作品上驻留的能力。这些具有强烈暗示功能和象征意义的色彩组合,可以在短时间内给观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实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
宝梵壁画不仅情景交融,还妙趣横生。欣赏完壁画,不知不觉中一个问题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么好的画究竟为何人所作?
这个问题问在了答问者的命脉,因为不管是蓬溪人,还是有关专家,他们都不知道宝梵壁画出自谁人之手,至今无考,但民间都习惯称之为“仙画”,且流传甚广,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明画”“唐风”说。宝梵壁画虽是明代作品,却颇具唐代风格,其格调尤似吴道子“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笔意神功,因而民间传闻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显灵”宝梵所作的“仙画”。重庆市博物馆曾在《宝梵寺壁画考察报告》中说:“大雄殿壁画浅描彩绘,笔调流畅,风格古雅朴素。所绘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画面线条,颇似唐代著名绘画大师吴道子的笔意,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是祖国绘画艺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其二,神仙作画说。“神仙妙技涂于壁,万古丹青巧不来”,相传在重建宝梵寺时,寺中长老请来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作画。这位老人整日闲游,迟迟不肯动笔。临到大雄殿佛像开光前一天,他才向长老要了几把扫帚,并将各色颜料配兑在一只木桶中,待到夜深人静时,老人潜入殿内,蘸色挥帚,四壁狂抹。有一个好奇的小和尚前去窥视,但见扫帚过处,法像跃然,五光十色,金碧辉煌,不禁大声叫好。老人闻声弃帚,破壁飞升而去。传说中“神仙老人”所破之壁至今尚存,但无论怎样,那破壁再也不能复原。个中缘由,至今是谜。
其三,壁画神怪说。当地乡间盛传,自宝梵壁画作成之后,宝梵寺附近村民所养家禽鸡、鸭、鹅等常常莫名其妙“失踪”。某天,村民们突然发现有一只小老虎(当地人又称其为大猫儿)正在扑杀鸡、鸭,便呼唤邻里操起棍棒追撵。小老虎径直往寺内逃去,村民们追进寺内,四处寻找,却不见踪影,随后找进大雄殿,看见壁画上的那只侍虎正浑身冒汗,嘴角上还粘着带血的鸡毛,众人这才恍然大悟,认定就是壁画上的侍虎显灵作怪。之后,又每每如此。于是,村民们在惊奇之余,便用铁钉钉住侍虎的眼睛,方才治住了灵怪。至今宝梵寺附近的村民谈及此事,仍眉飞色舞,津津乐道,把那奇异之事说得活灵活现。(责任编辑/德翰 设计/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