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峰,李 汝,徐光明
(1.南通市沿海地区发展办公室,江苏 南通 226007;2.南通市委党校 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江苏 南通 226007)
南通沿海前沿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杨晓峰1,李 汝2,徐光明1
(1.南通市沿海地区发展办公室,江苏 南通 226007;2.南通市委党校 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江苏 南通 226007)
南通沿海前沿区域分布有11个各级产业园区,这些园区由于起步时间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加之国际国内经济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南通沿海地区港、产、城的开发格局也有所调整,因此,随着沿海开发不断向纵深推进,南通沿海产业的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针对这些问题,依据国内外先进的产业布局和深化理论,提出了南通沿海前沿区域“三板块五集群十五基地”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
南通沿海开发;产业发展;布局优化
南通沿海前沿区域的陆域面积约2 500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1.4%,区域内分布着20个镇及毗邻海域、11个各级沿海产业园区。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五年来,南通沿海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以沿海港口为龙头,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城镇为依托,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2013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1 041.8亿元,占全市的20.7%,其中,第一产业129.2亿元,第二产业500.5亿元,第三产业412.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4∶48.0∶39.6。其产业布局及发展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一是各级政府对沿海前沿地区产业布局和发展的重视程度较高,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二是传统海洋渔业发展保持稳定;三是确定“以港兴产、以产兴城”为南通沿海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四是产业布局集中在各级各类产业园区,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集群;五是产业规划布局主要分布在海洋渔业、精细化工、能源、船舶修造、纺织服装、旅游等行业。南通沿海各产业园区现有的主要产业如下:老坝港滨海新区(特种水产养殖、紫菜、纺织服装、磁性材料);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旅游、海洋渔业);如东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种植业、水产养殖);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风电、LNG物流);南通滨海园区(种植业、海水养殖、纺织服装);海门港新区(装备制造、食品);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电力能源、通用设备制造、海洋渔业);滨海工业园(海工装备与船舶配件、节能环保、机械制造和电子电器);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筹)(旅游、房地产);海工船舶工业园(海洋工程)。
(一)产业布局缺乏科学和统筹的规划
从客观来看,导致产业布局缺乏科学、统筹规划的主要因素有:首先,现有的11个产业园区分属于南通市的五县(市)区,决策的主体和管理归属各不相同,决策者、管理者以及投资者各有自己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利益考量,最终结果就是大家都选择了最有利于自己的规划方案实施,无法很好地兼顾和预测日后的发展格局。其次,沿海前沿区域开发所依据的要素资源禀赋差异并不大,产业布局相似度较高也属正常现象。第三,各产业园区启动开发的时序差异较大。沿海开发的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不同时间、不同的国内外环境条件导致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最后,南通沿海开发的启动实际上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沿海开发主要是以县级为主实施,特别是在省直管县的体制下,沿海开发实质性的统一决策、统一管理、协调合作的体系难以构建。
(二)产业布局和发展的模式单一,“以港兴产、以产兴城”的发展模式存在不足
产城融合包含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两大项内容,核心是通过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实现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结构的匹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相互匹配,从而达到真正的产城融合发展[1]。从这个角度看“以港兴产、以产兴城”的发展模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导致现阶段南通沿海前沿区域出现临港产业发展迟缓和产城融合不够等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港口码头建设周期长。港口建设一般工程复杂、工期长、投资巨大,且需要上升到国家层面审批。因此,导致因港兴起、布局的产业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二,“以港兴产”影响因素较多。港口是沿海产业和沿海新兴城镇发展的基础,沿海产业布局依托港口布点,而港口建设工期长又地处偏僻,导致配套产业发展不能及时跟进,产业发育制约因素较多,物流园区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更谈不上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第三,临港产业选择容易造成产业相似程度较高。港口开发是沿海开发的重点,港口功能定位决定了产业方向,通州湾、洋口港、吕四港等在各自产业发展规划上都将临港基础产业(包括石化、钢铁、物流等)作为港口发展的重点,难免造成产业布局相似。第四,“以产兴城”启动阶段难度较大。在产业发展初始阶段,在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前提下,沿海新兴城镇建设缺乏发展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基础条件。没有规模产业,人口和劳动力难以集聚,依托产业而兴起的新兴城镇更是无从谈起。第五,港、产、城融合难度较大。工业经济理应是城市经济的重要基础[2],目前南通沿海港口周边或所在镇,城镇较为弱小,生产、生活配套要素不强,对产业工人消费群体的服务支撑能力不足,尚难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建城的任务还很艰巨。
(三)产业层次较低、新兴产业布局少,产业产出效率不高
南通沿海开发规划提出,要在南通沿海前沿区域建设现代农业、装备制造、能源、重化工、现代物流等五大产业基地。由于沿海开发规划编制时间较早,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通州湾开发启动等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产业规划未及时调整。产业定位存在门类过宽、细化不够、特色欠鲜明,新兴产业体现不足等问题。其中,产业链较短、产业附加值相对不高、产业扩大规模或者形成产业集群和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的可能性不大等问题比较突出。
(四)产业布局结构单一,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产业布局结构单一,过于突出制造业,主导产业门类少,尤其是新兴产业布点少,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南通沿海布局的产业多数为制造业,如机械制造、电力能源、船舶修造、化工、纺织服装等,属于产业发展成熟期的成熟产业。仅有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启东滨海工业园和海工船舶工业园等分别将海工和风电等处于产业成长期的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目前,除海工产业外,其他新兴产业规模尚小,尚未形成一定规模效应。不仅如此,对比南通沿海要素资源禀赋条件,沿海现有主导产业门类较少,对沿海开发起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基地型临港基础产业项目尚未实质性启动。而体现现代海洋经济特点和方向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现代海洋商务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项目仍是空白。海洋、港口及腹地等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沿海产业布局规划缺乏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总体把握,尤其是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前瞻性、预判性不够。二是产业布局规划的灵活性不足,没有随时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地、科学合理地调整规划设计方案。三是布局沿海产业时受南通地区产业结构影响较深,从而导致沿海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占据产业主体地位。四是缺乏有效的培育、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激励机制。南通沿海产业缺乏促进新兴产业进驻、成长和壮大的一系列激励机制,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和相关扶持政策不突出,产业层次提升难度较大。
(五)实施拉长产业链发展的设想难度较大,生产性服务业的规划布局明显不足
实施沿海产业布局中拉长产业链发展的设想难度较大,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规划布局明显不足,尚未达成构建科学、系统的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南通沿海产业布局和发展进程中专注某一特定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而构建完整产业链的难度较大,主要是受项目主体的设想和招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1个产业园区中很少有园区产业的布局考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最重要的金融服务业,即便是发展物流产业也仅局限于所服务的港区,制造业规模较小、效益不显著等因素也难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沿海产业布局和发展较为单一的层次水平,粗线条、分散的产业分类,难以形成完整的上下游衔接、辅助、配套的产业链体系,产业集群建设将会非常艰难,实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按照“打造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实现错位分工、促进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沿海的资源、产业基础及区位特点,我们对南通沿海产业发展带提出“三板块五集群十五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一)三大产业板块
沿海海岸线自北往南,分为北翼板块、中部板块和南翼板块三大产业板块。
1.北翼板块(角斜-洋口板块):包括海安老坝港滨海新区、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如东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三大园区及相关城镇。该区内农渔业、旅游业资源丰富,有小洋口的国家级中心渔港、省级旅游度假区,老坝港有中洋特种养殖基地等,在小洋口还有精细化工园区。本板块发展目标定位是:重点培育渔业、旅游、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海洋渔业,发展农海产品深加工及农海产品保鲜物流、商贸等产业,提高农海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休闲旅游档次,开发旅游配套项目,打造集度假、休闲、养生等为特色的高品质旅游度假区;推动精细化工园区产业升级,化工园区产业主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服务化工园区相配套的科技研发、服务外包、金融创新、交易服务等一系列服务行业,推动园区企业向高端化发展。
2.中部板块(大通州湾板块):包括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南通滨海园区、海门港新区和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四个沿海开发园区,该区域港口航道资源密集,是南通沿海港口开发的主要集聚区,通州湾、洋口港和吕四港三大港区均在此布局,港口经济特征明显,是南通沿海发展港口及临港产业的重点集聚区和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本板块发展目标定位是:着重发展石化、钢铁、能源、重装备等重点临港基础产业,大通州湾区域整体向上争取国家石化产业和钢铁产业布点,炼化一体化等初级加工建议布局在洋口港和通州湾,吕四港重点发展石化下游产业链。发展临港物流,洋口港可重点发展液化品物流、吕四港可重点发展煤炭、石油等能源仓储物流、通州湾区域可重点发展铁矿石、粮油等干散货物流等,建设长三角北翼重要的航运中心。配套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港口、产业、城市同步建设,打造大通州湾都市区,建设成为南通中心城市滨海新城区。
3.南翼板块(汇龙-近海-寅阳板块):包括启东江海产业园、滨海工业园、圆陀角旅游度假区、海工船舶工业园四个沿海产业园区。随着崇启大桥的开通,该板块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是南通接受上海及苏南等发达地区经济辐射的首站,目前区域内已形成船舶海工、机械电子、旅游度假等产业基础和产业规模。本板块发展目标定位是:侧重发展船舶海工、机电设备、汽车、海洋医药等主导产业。推动海工船舶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海工船舶研发和关键成套设备及零部件的生产,提升产业附加值;积极推动跨江合作,借力上海,重点推动江海产业园等合作园区,发展汽车产业及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提升启东滨海工业园产业结构,打造成中小企业集聚的示范基地;加快圆陀角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建设成为上海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把南翼板块打造成为南通接轨上海,加快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二)五大产业集群
根据沿海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现有产业基础,建议在沿海前沿区域重点打造五大产业集群。
1.临港重化工产业集群。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电力能源等临港重化工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在中部板块。
2.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布局中部和南翼板块,航空装备、电力装备、环保装备、大型工程机械装备等产业优先布局在中部板块,汽车、海工设备、机械电子等产业重点布局在南翼板块。
3.海洋新兴产业集群。《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的海洋新兴产业为: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布局在中部及南翼板块,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海洋信息服务及海洋生物产业,根据发展的基础条件各有侧重进行布局,积极争取以通州湾为核心创建国家级南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4.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现代物流产业重点布局在中部和北翼板块,中部主要布局临港物流,北翼布局农渔产品保鲜物流,建设农产品、LNG、大宗干散货等一批交易中心;旅游产业三大板块各有侧重,北翼以休闲养生、海洋美食旅游为主,中部以高端海洋运动(飞行、游艇俱乐部),结合海洋环境打造为主;南翼针对上海周末游,以江海风情主题公园、海上运动休闲为主,配套发展高等级酒店、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商务服务主要结合产业特点,发展与之配套的研发、设计、金融、保险、劳务、会展等商务服务产业。
5.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依托中心渔港布局发展海洋捕捞业,构建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渔港;依托联陆滩涂、辐射沙洲及近海资源,发展海水养殖业。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开发绿色海洋食品、生物制品等产业。依托沿海基本农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绿色蔬菜、水果、花木等高附加值现代农业,鼓励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
(三)十五大产业基地
1.石化产业基地:依托中部板块港口及腹地资源,在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通州湾港区布局炼化一体化基地;吕四港布局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在大通州湾板块培育发展完整的石化产业链。
2.钢铁产业基地:发挥通州湾港口腹地资源和与上海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宝钢的对接,积极争取大型钢铁产业基地列入国家规划,打造以通州湾冶金为核心,周边园区配套发展金属制品等产业的钢铁产业链。
3.电力能源基地:发挥港口煤炭运输的成本优势,做大做强吕四港电力能源基地,在通州湾港区新布局电力能源基地,以满足电力能源需求;加强绿色能源产业建设,在如东、启东近海鼓励发展潮间带和近海风电,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和分布式燃气发电,打造沿海绿色能源基地。
4.精细化工基地:做大做强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促进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层面,打造以医药、农药化工为主的国内一流、具有国际水准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5.海工船舶基地:推动启东海工船舶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海工、特种工程船舶等高附加值产品及海工船舶上下游配套产业;在南通滨海园区新设海工船舶产业基地,重点承接市区沿江船舶产业升级转移和新增产能。
6.汽车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启东江海产业园苏沪合作园区的优势,加强与上海汽车产业合作,争取省级支持,培育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打造汽车产业基地。
7.航空装备基地:依托海门港新区航空装备产业园发展基础,加快航空装备产业集聚;在南通滨海园区预留航空装备产业发展空间,培育发展南通航空装备产业。
8.环保装备基地:提升启东滨海工业园节能环保产业板块产业档次,提升产业特色;在南通滨海园区预留环保产业装备产业空间,结合东安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发展,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9.重型装备基地:依托临港优势,在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南通滨海园区优先布局发展港口机械、工程机械、石油机械、电力能源装备等产业。
10.轻工产业基地:依托吕四电动工具产业园、三余现代纺织产业园、海安紫菜城等基础条件,打造粮油加工、电动工具、现代纺织、绿色食品、创意产品等轻工产业。
11.旅游度假基地:做大做强如东小洋口、启东圆陀角两个3A旅游区,培育发展南通滨海园区旅游休闲度假区。
12.现代物流基地:依托临港资源,建设洋口港、通州湾港、吕四港三个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做强洋口港LNG物流,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建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交易中心。
13.科技创新基地:提升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船舶设计研发能力,建设海工船舶研发基地;发挥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农药、化学药品产业的集聚优势,建设农药、医药研发基地;依托南通滨海园区海洋科学研究试验基地,打造海洋基础研究和海洋信息服务,打造沿海开发科研基地;依托海门港新区科技创业孵化器,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发挥江海产业园苏沪合作优势,打造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基地。
14.海洋渔业基地:依托洋口、吕四两大国家中心渔港,打造海洋捕捞产业基地;依托海安老坝港滨海新区、如东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南通滨海园区等滩涂及近海资源优势,打造特种海水养殖基地。
15.生态农业基地:依托老坝港滨海新区、如东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和南通滨海园区等农业产业或涉农产业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产品结构,打造沿海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四)优化沿海园区产业发展定位
根据沿海重点产业优化布局方案,结合各园区产业定位,建议对沿海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优化(表1)。
表1 南通沿海园区产业空间发展定位优化表
根据沿海产业布局和发展特点,以产业深化为动力,优化南通沿海产业布局应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实现:
(一)健全南通沿海产业布局规划的组织领导体系,强化沿海开发的统筹协调
沿海产业布局规划要以南通沿海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为基础,增强小组的规划统筹协调职能,从南通市沿海开发、陆海统筹的发展大局出发,强化沿海资源统筹管理,对岸线、滩涂、风能等战略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联审会办和联合执法监管,协调利益,避免恶性竞争,构建多方共赢的沿海开发、陆海统筹协调体系。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做大做强市沿海开发资本平台,通过与县市区战略合作、参股、控股等方式,把握沿海开发的主导方向。组织指导沿海各地区及重点产园区的决策层,论证、修正产业布局方案,确立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产业布局规划方案和产业发展战略。重新确定、细分沿海重点产业基地,尤其是在11个沿海产业园区产业规划中,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关联产业布局,制定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的长远规划。
(二)调整产业布局,评估主导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施特色化、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战略
首先,调整、优化11个沿海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布局。根据各地要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要求每个产业园区确定最多不超过三个主导产业,且每个主导产业重复布点不能超过两个园区。其次,通州湾、洋口港、吕四港等三个港区规划布局的临港产业要明确各自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避免产业发展同构,实现协同发展。第三,建立沿海主导产业发展评价体系。从资本积累、创新能力、市场需求和扩散效应等四个方面对主导产业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补充先进高效产业,淘汰落后低效产业,维持沿海主导产业的先进性和支柱地位,促进沿海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做大做强。第四,针对主导产业实施特色化、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明晰各产业园区的特色产业定位,提高传统特色产业的技术含量,加强产业关联,开拓中间市场,带动产业园区产业层次水平的提升。最后,按照“优江拓海”的发展战略要求,完善“江海联动”开发体制机制,按照沿海产业布局指导,有序引导沿江船舶、海工、重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及其关联产业向沿海前沿区域转移。
(三)实施产业深化战略,延伸主导产业链条,拓展关联产业,打造产业集群
引导各产业园区吸纳国内外先进的产业发展经验,发挥各自传统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完善其上下游产业链及关联产业链,加强产业的关联效应,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第一,已有产出的四个产业园区,要引导主导产业所在企业注重技术创新、生产创新、销售创新和管理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深挖产业潜力。同时,完善、拓展与海洋渔业产业关联的如金融服务产业、灾害预警和保险产业、船舶修造产业等配套、辅助产业链,壮大海洋渔业产业。第二,已经进行初步产业布局的三个园区,根据当前形势适当地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外部的直接输入,即产业链式转移、产业集群化转移,引入优质资源提升本土实力[3],以充实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为抓手,促进产业科学、合理布局。第三,正在筹备阶段、尚未实施产业布局方案的四个园区,应高起点地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注意与其他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的协调性。如依托三个沿海港口规划布局的临港产业园区要找准定位,各有侧重,与其他园区错位发展。
(四)构建沿海产业创新体系,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培育的长效机制建设
完善沿海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创新资金储备池制度,吸纳多方资金特别是境外风投资金参与组建沿海产业创新融资体系。健全制度创新的激励机制,简化申报、审批手续。借助南通市打造智慧城市的契机,建立沿海创新服务平台,畅通产业发展、创新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流及物流的渠道,构建最佳创新环境。重视培育沿海产业创新主体,积极扶持和推动具有自主创新潜力和能力的企业或科研机构,成为沿海前沿区域创新的决策主体、收益主体和风险主体。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本地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培养适应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建立高端人才引进、培育的长效机制,多项举措并举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着重促进对高端人才培养、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人性化。
(五)实施产业发展后备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根据各园区确立的主导产业门类和上下游产业链发展需要,采用委培、定向、办分校等方式开展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的合作,根据专业需要调整学习、培训和实习时间,重点在产业园区拿来就可以用、留得住、用得好的后备人才队伍。建立沿海开发后备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制定人力资源培养、招募和储备规划,重点培养、招募和储备精细化工、海洋工程、现代海洋农业、海洋生物工程、物流仓储、金融、财税咨询服务等专业的人力资源。各产业园区也要积极配合参与人力资源培养,提供实习场地和机会,并且有计划地招募中西部人力资源,扩大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储备。
[1] 孙红军,李红,马云鹏.系统论视角下的“产城融合”理论拓展[J].绿色科技,2014(2):249-251.
[2] 夏骥.对上海郊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J].城市,2011(12):58-61.
[3] 林斐.泛长三角承接长三角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思考[J].发展研究,2009(12):14-16.
〔责任编辑:陈济平〕
F061.5
A
1003-6873(2015)04-0011-06
2015-03-18
南通大学招标课题“南通沿海前沿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Z201302)。
杨晓峰(1966-- ),男,江苏启东人,南通市沿海地区发展办公室规划处处长,南通沿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南通大学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研究;李汝(1969-- ),陕西西安人,女,南通市委党校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徐光明(1982-- ),男,江苏如东人,南通市沿海办规划处副处长,公共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4.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