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雨
与康振山老先生的倾谈中,更加让我明白了这个家族之所以长久、精进的原因,作为康百万家族第二十世传人,已年过六旬的康老依旧不敢忘祖辈的恩德与训诫,已然把勤俭、孝恭、谦逊、仁厚活成了一种习惯,对先人最好的怀念就是让自己成长为和他们一样的人,并延续开来,时间为证。
孝悌:对家庭要尽全部力量
深秋的郑州,一场雨过,依然有一丝湿润的暖意,四十公里外的巩义曾是康家世代生活的地方,康百万庄园就坐落在那里,而今康家后人依旧守候在旁。时光荏苒,此刻在康老家中,温一杯清茶,听他讲过去的苦乐悲喜,别有一番感触。
康老的居所十分简朴,墙上挂着许多自己写的书法格外雅致,听康老讲,他从小读私塾,写书法,那时当地有学问的人不多,要跟着最有学问的人学,无论在祠堂还是寺庙,学习的环境和地点都不太影响他读诗、背三字经、百家姓的热情,直到6岁,父亲去世辍学,那时年纪虽小,父亲的印象却深深的根植在心里,“说起家里对我影响最深的人还是父亲”。
“爷爷去世的也早,战乱不好过,父亲是老大,十二三岁就接了爷爷班,家里种地,老小都得照顾,相当能干”康老回忆着,“父亲学徒回来领着弟弟一起干,兄弟五个人都是父亲养活,到了1940年,灾荒,能饿死人的年景。叔父已经跟着军工厂迁到南方,家里只有父亲领着两个叔伯弟弟和两个叔叔,还有奶奶在,二叔、三叔的孩子跟我年龄相仿,家里十几口没吃的,吃糠咽菜都是我父亲去想办法,维持生活。”父亲的责任与担当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一个懵懂的孩子心里埋下了种子,几十年后,这个孩子即便老去,念起这段往事,依旧湿了眼眶,声音有些颤抖“家中十几口人里,只有我和两个叔叔家的孩子是男孩儿,奶奶说,这三个是家里的根儿啊,谁饿死不能叫这三个孩子饿死。要不康家的根都没了。”康老的父亲想尽办法,粮食贵,旁的吃不起,一天这三个孩子一人一个馍,确保活下来。后来父亲康炳玉的故事一直在村里流传着。和衣食无忧的今日相比,一个馍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便是一个人能够付出的全部,是母亲的命令,是兄弟的托付,更是一个家族延续下来的根脉、希望,康家人对“家”有着自己最朴素的信仰,义无反顾。
父亲的精神直到现在依旧激励着康老,“父亲让我很感激也很感动,他这种精神我是挺愿意看到的,他爱护我和爱护侄子是一样的,对家庭尽了全部力量,自己不舍得吃穿,我很受感动。”1943年,康老6岁,父亲因战乱劳累病逝,母亲带着他和弟妹寄宿到了外婆家,农忙时再回到家里种地照顾奶奶,13岁就担起了家里的重任,康老从父亲身上继承了“老大的责任”,拾起家里的活计。
家里做饭烧煤,每天早起天不亮就要去几十里外的地方去运煤,“我母亲早早起来给我做饭,大概是两三点钟,过去没有表,不知道时间,咋看时间呢?她是通过过去给父亲叔父做饭的经验,看天看星星判断时间,知道星星走到哪里大概是几点钟,北斗星她认识,还有猎户座走到哪里是几点,春夏秋冬不一样,总结出规律,知道时间起来做饭,有这个经验。”在康老看来,母亲是个了不起的女人,生活的辛苦并不能磨灭她对未知的探索和智慧的领悟。或许从第六代康少敬开始,康朱联姻就注定了康家女人的不平凡,经历苦难才使人更快成长,父母的言行也深刻的影响着康老,他同样肩负起供弟弟读书,送妹妹出嫁的责任,“人呢,就是说做人要孝悌,我父亲是个榜样,我们弟兄是非常和睦的,我对弟弟妹妹也是非常好的,对我娘孝顺。都是亲人,家和万事兴是一个真理,要好好的活着。”
教子:人生一世,没有困难就没有进步
“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康氏家训这意味深远的六十一个字,几乎无一字可增减。
康老告诉我们,他小的时候就看家训,但那时还不太懂,后来年龄大一点,听长辈说一点,慢慢就懂了,“说得很有道理,留余文化很重要,比如建造房屋,盖房子时和邻居争执,就要让,如果让还不行,打官司打赢了,也要让。尽量少争执,人让一点,吃亏一点,别因小事而争执。”康老也给孩子们讲家训,他说“这都是老一辈总结的经典,康家人都要学,有钱了也不能欺负穷人,没钱也不去占别人的光。康家人自力更生。”
这一点我是信的,从这位精神矍铄,言语掷地有声的老人身上,不难感受到他在那些艰苦的年月里如何艰难跋涉却又步履坚定的一路走来,家族的光辉与荣耀依旧在他的血脉里流淌着,照耀曾经暗淡的光阴,也照耀着别人。
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有过最困难的时候,康老曾经开办照相馆,勤奋好学加之悟性颇好使得照相馆的生意也很不错,直到九十年代初彩色照片逐渐取代黑白照,生意也渐渐暗淡,“那时候要供孩子上学没钱更新设备,所以黑白相生意不好,我也没让孩子辍学,困难一点就过去了。以后他们都读出来了,我也老了,连房子都没买,没房子住,但后来村里人都说供孩子上学真对。没学问干不好事情,人一辈子困难不能少,就要有精神,不要怕困难。来了就要承担,人生一世,没有困难就没有进步,我们的祖先也是如此。”
如今,康老的七个孩子中,有个两博士,两个硕士,一个工人,一个农民,“只要孩子干的是正事,不管有多大困难都支持,不干正事不行,孩子读书一定要支持,怎么样都供,”对于子女的教育,康老一直秉承家族“诗书传家”的传统,在他看来,康家传承十几代人,最主要是教育,“一个人再能干,但是没有教育,下一代教育不好就完了。孩子不接受你的意见,你这一代一代没法传,有些资本家不知道,所以康家传承下来,孩子要接着干。”
读书,才能明理,才知孝悌,“家庭教育中身教胜于言教,长辈先做出样子来,比方说老人对父母都不好,让孩子孝顺,你怎么回答他?身教很重要。”康老的经历便是最好的印证,“其次经验也很重要,从别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自己要努力学习先辈们的好经验,总结自己缺点错误。”
康老的语言很朴实,我们听来却一次次被打动,他用生活里的困苦和温情诠释出康家人一代又一代的精气神儿,他没有承袭祖辈的财富,却把如何获得幸福的方法讲给后人听,一席长谈也让我开始重新认知许多事物,感恩身边这位可爱又可敬的长者,生活不易,却仍可在蒙尘的年月里以勇敢的心拂去苦难,艰难是一种教育,没有艰难就没有珍惜。
康老带我们参观他的书房,如今有了条件,他依旧写书法,读各种喜欢的书籍,为了方便读书,甚至自己发明了“读书神器”,将书固定在纸板上,再将纸板一头用松紧带固定在床头上方,如此,省了许多端着书的力气,我们几个来访者都忍不住要上前一试,确实省力。不禁赞叹康老的智慧,再多的道理都不及一个小小的行动,最好的生活便是如此吧。康老见我们几人惊艳的轮番实验他的“读书神器”也乐呵呵地笑了起来,更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一般,多么美好的一个下午,祝福康老,祝福每一个人。